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畜牧饲养

第一节 畜牧饲养


  1957年,全县有马15871匹,比1949年增长15.8%;牛6373头,增长10.5%;猪50990头,增长19%;羊8367只,增长2.7倍。
  人民公社化之后,把初级社饲养大牲畜的好经验好办法,全部推翻,来个饲养大集中,由于管理不善,三年自然灾害,饲草饲料奇缺,造成大量牲畜死亡。1961年马下降到10908匹,猪下降到26640头。比1957年下降近1倍。
  1962年,县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之后,纠正了“一平二调”共产风,确定了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体制,从而固定了牲畜所有权,推行了分槽饲养,具体规定了饲养、使役等规章制度。猪羊贯彻了“公养与私养并举”方针,使全县各类牲畜恢复发展很快,到1966年末,马达到14498匹,比1961年增长32.9%;牛发展到9177头,增长近40%;猪45577头,增长71.1%;羊恢复到19709只。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畜牧业生产,推行了以公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方针,规定社员家庭不准养母猪和羊,只允许养12只家禽。公社、大队、生产队开始大办养猪场,公社级猪场14处,羊场8处,大队养猪场99处,养猪74441头,养羊24326只。由于猪、羊场责任制混乱,经营管理不善,饲料供应不足,吃“大锅饭”。使猪场、羊场生产效率低,死亡率高,效益差,场场亏损,为此造成仔猪奇缺,商品猪下降,对上完不成任务,对下吃不上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县畜牧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落实了饲料地,饲料粮的政策,将以公养为主改为私养为主,提倡养畜致富,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使畜牧业走向大发展阶段。
  
  1949年以来牲畜存栏一览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