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 1946年勃利县政府接管了资本家出逃遗留下来的工业有:“文具印刷局”(厂)、“利信”火锯、“仁和”火锯、双河“德丰源”油坊、“裕顺隆”米厂、“新兴铁工厂”、倭肯“同兴源”油酒厂,改为公营企业。
政府与资本家共同经营的工业有:“齐东源”改名为“新兴源”。1947年归营为“南烧锅”。“玉发成”酱园由政府投资变为公私合营。
合江省军区后勤部接收的工厂有:“元发”火磨、“汇丰昌”油酒厂、合升利油厂。
1948年3月成立合江省企业局勃利办事处,统管国营工业,同时恢复和扩建勃利县亚麻原料厂。1949年5月,合江省企业局勃利办事处撤销,12家工厂移交给勃利县人民政府,同年6月25日勃利县政府成立企业公司,将12家工厂归口管理。
国营工业是国家办的企业,除向国家按章缴纳税金外。盈利全额上缴地方财政,工厂亏损由地方财政补贴,工厂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按计划拨给,工人按等级挣固定工资。1949年末,国营工业企业创产值188.2万元。
勃利县国营工业,除建国初期接管的工业企业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有15家私人工业,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转为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到1958年底全县国营工厂发展到17家。有工业科所辖的机械厂、制砖厂、亚麻原料厂、服装厂、印刷厂、制酒厂、食品厂、化工厂、炼铁厂、拖拉机修配厂和变压器厂;粮食科所辖的制米厂、制油厂、制粉厂和双河乡油厂、倭肯镇油厂;商业科所辖的木材加工厂。
1961年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厂转轨定向,面向以农业生产服务为主,扩大为农业服务的新产品60多种。机械厂当年生产玉米脱粒机445台,综合号铲趟机300台;粉碎机64台;还有各种农机具部件72种29485件。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营工业生产受到了干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工业生产形势开始好转。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生产效率不高,产销脱节、亏损较多。仅1978年全县国营工业亏损571万元。1983年,实行改革、开放,企业生产、销售、利润发生变化。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厂63家,从业人数达7084人,拥有固定资产6762万元。实现产值722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56.8%。国营工业盈亏相抵后,纯利润为92万元。
勃利县工业企业一览表
单位:户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