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服装鞋帽工业

第九节 服装鞋帽工业


  1918年(民国7年),县有靰鞡铺开业。1926年(民国15年)呈兴旺趋势,然后有“同和福”、“双合盛”、“涌盛东”皮庄铺开业。1937年勃利县街里有皮铺20家。1926年,城里出现第一个王家洋服店,到1937年有成衣铺6家。1945年由于缺人少料,大部分店铺停业。1946年,缝纫行业逐步恢复,为支援解放战争,贸易公司成立第一个服装厂。据1947年资料记载,私人成衣铺有“万和勇”等6家。1950年,有皮铺17家,成衣铺达53家,鞋庄帽店4家。1953年贸易公司服装厂移交县企业公司为国营服装厂。1956年通过对私人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缝纫业先后走向集体化道路。30多家私人服装店,成立集体性质的服装社。后改称为服装厂。1985年全县有服装厂、皮革厂、鞋帽厂各1家。
  服装业 1937年,县城有魏显臣开的奉昌洋服店,傅连山开的兴安服装店,刘兴国开的同兴利洋服店,日本人开的酒保洋服店,朝鲜人开的森林、中央洋服店等53家,从业人员140人。
  1945年,因社会混乱,所有私人洋服店停业。秋天东亚洋服店、北大洋服店、茂祥洋服店、惠川洋服店、兴安服装店、玉和成衣铺相继开业。经营形式多是来料加工和备料待客两种形式,深受群众欢迎。还有做便衣成衣店,生产较为兴隆。这些店铺在1945年冬和1946年剿匪斗争中给三五九旅军人做服装,缝子弹带,做出了很大贡献。到1956年县城和乡镇有服装加工企业103家,从业人员201人,经过合作化教育参加了服装社。
  为了解决企业之间争嘴的矛盾,1962年服装厂与服装社合并。1966年10月26日服装社发生一次火灾遭受损失4.2万元。
  1971年,服装行业发展较快,人员增加到200人。服装加工实现电器化,年产值达130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1982年,服装生产极为困难,债务过大,1983年变一厂为四厂,实行单独核算,经济独立,使企业度过了难关。
  鞋帽业 1949年以前经营较大的鞋帽企业有陈功殿合资开的协昌鞋店,从业人数40名;业乃斌开的大陆鞋店,从业人员50多人;还有陈协卿经营的新亚鞋店和维新鞋店。这些鞋店都是前店后厂、产品大都在当地销售。1944年4家鞋店并为1家,称共同鞋店,经理陈协卿。还有日本人开的大山鞋店、东亚鞋店和华竹鞋店。1946年,制鞋厂较多,有县贸易公司鞋厂、业乃斌的庆增祥鞋店。还有三五九旅九七鞋厂(专做军鞋),从业人员100余人,测绘学校的军敏鞋店、第八团鞋厂,1949年搬迁外地。
  1956年县3家鞋厂,组成皮鞋合作小组。1958年,皮鞋、布鞋合并,成立布鞋厂,1962年布鞋厂下马。
  1965年皮鞋厂与光明鞋社合并,成立工农制鞋社,35名职工,生产皮鞋、布鞋。产品自销,销售形势大好,年创产值8.8万元,实现利润4.5万元。1981年由单一的制鞋,扩大生产鞋、帽等多种项目,有凉帽、拖拉机座垫、保温被、人造毛服装、驼绒服装,很受消费者欢迎。1980年麒麟牌童帽、棉挤脸布鞋获合江地区优秀产品称号。1981年该厂生产的儿童服装、棉帽等产品在黑龙江省二轻厅首届举办的少年儿童产品订货会上,销售额占整个订货会的50%。
  皮革业 1918年(民国7年)有缝靰鞡的皮铺。1926年(民国15年)有4家皮铺,主要产品有靰鞡和车马挽具。其中福成玉皮铺经营规模较大、生意兴隆。1945年解放后,县城有于海生开的“海生涌”皮铺;李延云开的“云记”皮铺和赵成喜开的“成记”皮铺;陈殿英开的“同成兴”皮铺;丁海华开的“奎星厚”皮庄;刘圣坤开的“乾元祥”皮铺;陈守仁开的“兴隆号”皮铺;张风田开的“二合兴”皮铺等10多家。经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常年营业,有的农忙种田,农闲从业。大多数为自家经营、父子铺、兄弟厂、夫妻店。
  1955年全县有制革店铺22家。主要产品有靰鞡和皮衣用的毛皮及车马挽具。当年李友、张宝聚、杨喜臣、邓春海、姜贵春5人自发成立皮革生产小组,李友任组长。
  1956年合作化时,8家制革业和1家制鞋业,两家麻绳铺43人组织起来,成立皮麻社。1958年,皮麻社改称红旗皮革厂。有职工60人,年年盈利,1976年创产值40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主要产品分五大类,120多个品种。其中剪绒棉帽畅销4个市10个县。
  苫布沙发业 1982年二轻局建棚靠厂,有职工229人。主要产品有缝制苫布、风筒布、沙发等。1983年,创产值14.5万元,实现利润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