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粮油工业 勃利县粮油加工,民国时期主要以碾磨房为主。1921年开始兴建机械化粮油加工企业,但碾磨加工仍是居民生活制米重要工具。1944年县城有碾磨作坊6家,1951年发展到12家。
制粉业勃 利县制粉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小麦、玉米面均以土办法加工为主。1921年建机械化制粉厂“原发火磨”。全厂面积4174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3259平方米,日产面粉70吨。1946年被三五九旅接收交省企业办事处,1948年称国营制粉厂。1971年为满足生产发展需要,重建于城西街十三委二组。新厂房面积6250平方米,其中制粉车间1592平方米,日产面粉120吨,全厂固定资产188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
1985年县制粉厂机械设备状况
制粉业年代生产一览表
单位:万元、吨
制油业 “汇丰昌”油厂兴建较早,但城乡居民生活用油,主要靠小作坊加工豆油。1945年以前城乡专业和兼业有4家油坊。1956年合作化时,小五站、杏树、吉兴、县城北门外李家油坊等10几家作坊,为农民代料加工豆油。加工能力强、出油率高,原料充足,仍属“汇丰昌”、“福升利”油坊。1946年秋,倭肯私人兴建“同兴源”和双河兴建“德丰源”油坊。主要为军需服务。1977年粮油工业以销定产,将双河、倭肯油厂关停。1985年县城内只保留机械化油厂勃利制油厂。全厂职工由1949年的77人增加到1985年的117人。固定资产由1949年6万元到1985年增到70万元。
制米业 1918年,县城有畜力磨坊3家。1936年,县城“裕顺隆”粮栈机械化制米厂开业。主要加工大米,供日本侵略军用。1942年县城有碾磨坊10家。1945年解放后,米厂停业。1947年县城磨坊开始恢复,最大的是新华街兰家磨房。1947年县政府将兰家磨房没收成立县联社职工制米厂。1955年企业公司制米车间和职工制米厂与祁家(倭肯)米厂合并,建立勃利县国营制米厂。1949年至1985年,全县粮油加工业创利润747.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