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三节 其它工业

第十三节 其它工业


  日用陶瓷业 1918年(民国7年)勃利县有砖瓦窑兼烧瓦盆大缸。以后逐渐发展到5家。解放后,全县共有窑业12家,从业人员57人,其中县城有中立、胜利、三农三家窑业,从业人员13人。每家年产瓦盆、缸1000余件。
  1960年手工业管理局总投资20万元,建陶瓷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85年有职工80人。1961年投产后,年产民用缸1.1万口,但产品质量不过关,合格率仅占51%,企业亏损3.8万元。同年瓦盆窑5名工人并入陶瓷厂,增加了技术力量。1962年生产4万口民用缸,合格率占80%以上,年末盈利3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陶瓷行业受到冲击,生产停滞。1972年,陶瓷生产形势有了好转。同年增加陶瓷管,粘土瓦及陶瓷杂件品种。1975年省一轻厅,投资75万元,建造一座长79.8米,宽38.4米,高3.42米隧道窑,实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受益。1978年为省经委定点生产沸石远红外辐射加热原件,产品被评为合江地区优质产品。1985年研制生产中大缸、中二缸、龙缸、民族缸、注浆异型花盆,粗陶工艺等10余种新产品。年末创产值164.4万元,为建厂时的12倍,实现利润12万元。
  印刷业 印刷业创办于1935年。当时称勃利县文业印刷局。主要经营社会零活印刷,商品包装,节日用的迷信品等。设备有六页机、八页机各两台,四开石印机一台,有固定资产净值2000元。1947年被城关区贫民协会接管,1948年被县委宣传部接收,与新华书店合并,1950年新华书店将印刷部分移交县企业公司,为全民所有制,称勃利县印刷厂。1985年,全厂有职工281人,其中女工131人,有固定资产216万元。厂区占地面积为7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为4668平方米。专用生产设备72台件。年创产值281万元,实现利润7万元。
  钟表修理业 1955年前,县城从事钟表刻字的有“利德”表店、“荣利”表店、“荣昌”表店、“光远”表店、“建国”表店、“精华”表店、“胜利”表店、“民生”表店、“精巧”表店、“东华”表店、“德光”表店、“德发”表店、“金钟”表店13家,从业人员20人。合作化运动时,钟表刻字为试点单位,于1955年9月11日成立了勃利县“钟表刻字小组”,1956年1月18日,成立了钟表刻字合作社,有职工32人。1980年之后,经过一社变多家的改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81年创产值14.3万元,实现纯利润1.38万元。
  美术制镜业 1945年前,全县只有个体美术业刘福海一家,以画牌匾为主。1953年成立国华匾店、维新镜店两家。1956年国华匾店和维新镜店合并,成立了美术制镜合作社。1976年落实经济政策,企业实行改革开放,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技术人员稳定在25人,年生产民用镜2490片,产值8.3万元。实现利润1.8万元。1985年产品由原来以制镜为主。扩大门斗、壁画、奖框、锦旗、花圈等19种产品,为自给生产闯出新路。
  絮棉加工业 1937年,日伪时期仅有李录成经营的“仁义和”打棉坊。1945年后,发展有“志成”、“志胜”、“新利”、“天发东”、“福增祥”、“德胜”、“福利”、“三胜”等12家打棉业,从业人员18人,1956年集体加入合作社,称为打棉针织社。1975年恢复絮棉加工厂。1985年工厂与牡丹江亚麻原料厂横向联合,定为第六分厂。全年生产亚麻絮174吨,创产值43.4万元,实现利润7553元。
  薄铁加工业 解放前县城有李广友经营的“广胜”洋铁铺。1955年资料记载,全县城乡有白铁铺27家,从业人员35人。经营形式分为坐商和行商两种,行商走街串巷,招揽生意,方便群众,很受欢迎。城里的白洋铁铺多为坐商。1955年,合作化时,孙成恩、孟照清等3家组成薄铁生产合作小组,3个月后,县城8家薄铁铺和合作小组合并,成立白铁合作社。1972年白铁原料紧张,改为水暖器材厂,白铁为一个车间。1983年4月,白铁车间分出,单独成立薄铁制品厂。1984年创产值15万元,实现利润2000元。上缴税金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