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公共建筑

第三节 公共建筑


  民国年间的公用建筑仅有县公署建的四合院,平房25间,占地480平方米和小学校、税捐局等少数公用建筑。伪满时期,县城内的公用建筑、发展较快,有伪县公署、朝鲜小学、宪兵队、法院、检察院、县立病院、兴农合作社、营林署、国际侏式会社、国民高等学校、东关校、西关校、福顺校等。当时,公用建筑除县公署和朝鲜小学是二层楼外,其余均系砖瓦结构的平房,小学校多数是土草房或土瓦房,少数为砖瓦房。
  解放后,1948年县政府设房管所,负责公用房屋的维修、建造和管理。1949年,房管部门直接管理房屋面积12619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房产面积为7806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产面积为2248平方米。
  1951年接收和清理敌伪财产,勃利镇接收敌伪房屋面积4320平方米。1956年,合作化运动时。改造私房22户,60栋、235间,面积为5151平方米。1966年又增加了32户,35栋、65间,面积为1557平方米。1949年到1959年11年间,全县建筑房屋面积每年平均增28789平方米。50年代,县城内建筑楼房4拣(勃利新华书店、勃利百货商店、勃利保险公司、勃利电影院),总面积为1300平方米,均系二层楼房。60年代,县城内建楼3栋(勃利人民银行、勃利展望旅社、勃利旅社)。总面积为1700平方米。70年代,县城的公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建筑了楼房,而且建筑了一大批砖瓦房。进入80年代,发展速度更快。1985年末,县城内共有公共楼房47栋,面积为79692平方米,县城内的公用建筑已基本实现了楼房化和砖瓦化。而且建筑质量不断提高,楼房设计样式新颖,内部设备和装璜也日趋完美。
  文化事业建筑日渐完善。解放前,县城内仅有一处电影院,一处剧院。1949年以后,相继修建了勃利电影院、影剧院、工人文化宫、勃利镇电影院、勃利县文化馆、图书馆、勃利广播站、电视差转台。
  教育事业建筑向高层发展。建国前只有朝鲜族小学是楼房。80年代,修建了高级中学教学楼、二中教学楼、朝鲜族中学楼、电大教学楼。其他各类学校的校舍和学生宿舍均为砖瓦结构的建筑物。
  卫生事业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从1958年至1985年,建设总投资345.5万元,新建和扩建了县人民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县中医院的门诊楼、县防疫站的化验楼和镇医院楼等。
  工业建筑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扩大。解放前只有满铁的火车站、邮电局、电业所等。解放后建有勃利县拖拉机制造厂、制粉厂、制米厂、制油厂、食品厂、制酒厂、钢铁厂、化肥厂、水泥厂、变压器厂等企业,又扩建了县印刷厂厂房。均为砖瓦结构的厂房。到1985年,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为5787万元。
  商业用房建筑更为迅速。民国和日伪时期的商业用房均系商业资本家自建。除“合升利”等两家是二层楼,.其余均是平房。临街门市房都修建门脸女儿墙,为砖瓦结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相继修建了第一百货商店、勃利旅社、展望旅社、信托商店、供销商场、菜籽公司、宾馆、百货商场等均系二层以上楼房。到1985年,商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992万元。
  国家机关单位的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大为改善。维修和新建了县政府、县委、保险公司、农机局、水利局、工商局、农机公司、医药局、人民法院、武装部、粮食局、电业局、燃料公司、经委、税务局、企业局、农业试验中心、气象站、交通局、消防队、农业银行、二轻局、建行等23处办公楼。以及儿童、老人活动中心等。这些办公楼,少则2层,多则4层,都具有现代化装饰和设备。
  附:县城楼房建筑一览表
  县城楼房建筑一览表
            单位:万元



  续表



  疏通碾子河 碾子河是自南向北横穿城镇。解放前,雨季洪水泛滥外溢,河流两岸居民深受其害。碾子河平常水流量为1—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80立方米/秒,流速为4米/秒。此河多年来为农业引水灌田,造福于人民,但到汛期成为公害,洪水经常泛滥成灾。
  解放后,政府决心根治碾子河。1958年在县长刘文山的带领下,动员机关干部义务劳动,在河两岸修堤植树(榆树、杨树、柳附)。在南段修筑石砌闸门,储水养鱼,夏季孩子游泳,成为当时的小游乐区。但因秋末蓄水池没有排放,冻满成冰。1960年春,在蓄水池上段。沿流水外溢成灾。居民、单位房屋进水。经县领导开会研究决定,爆破泄洪。从1960年开始,每年在河堤险段,修筑永久性护坡,共修了3845米,总投资12.7万元。1965年8月,一期工程结束,总投工24742个,土石方量22677立方米。修筑工程到1967年全部完成。到1985年碾子河河堤几经加固和修建,碾子河畔已绿树成荫,两岸已建起沿河公园。
  修建厕所 民国及沦陷时期,镇内居民是一户一厕,由卫生队掏运。解放后,人口剧增,房屋建设增多空旷地面积减少,户厕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居民区的适当位置建了公厕。从1958年至1980年间,公厕一直采取和农业社挂钩,按街道分给农业社掏运的办法管理。但到农忙季节,拉运不及时,有的厕所粪尿外溢,致使厕所不能使用。1982年实行厕所三级管理制度。即公厕由环卫站拉运,负责清掏,设专人维护,机关单位的公厕由单位拉运,单位保洁,户厕由街道办卫生队拉运,个人保洁。1984年新建和维修公共厕所共28栋。收回三不管的厕所90处。厕所实行统一编号。其中23个厕所有专人管理,每日清扫、定期消毒。据1985年统计,城镇内共有厕所8406个,基本解决了上厕所难的问题。
  在中心大街、中心南街、中心北街、大直街、电影院门前主要街道安放由城建购置的铁制卫生箱103个,由环卫站清运,做到日产日清,中心区居民从1984年起,每家门前安放垃圾筐,由街委组织清运队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