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副专员 周玉环
伴随大兴安岭四十年的开发建设历程,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从初等到高等,从职前到职后,相互沟通、相互渗透,比较健全的教育体系。全区现有11个县级办学单位,中小学校153所,在校生67531人,教职工总数6486人,其中中小学专职教师471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职业学院1所,民办教育机构150所。四十年来,为林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为林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林区开发建设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与开发同时起步 1964年9月,松岭林业公司(林业局)建起会战开始后的第一所中小学。1965年,新林、塔河林业公司也相继建起简易学校,木板、木墩当桌椅,校舍多为帐篷、活动板房、板加泥、大白块、木刻楞,取暖用铁炉子或火墙。校舍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实行“复式教学”,或采取“二部制”方式授课。师资严重不足,从工人和知识青年中选拔、考核、录用的教师占很大比重。1969年,在松岭林业公司一个初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后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大兴安岭特区中学。为解决林区开发对人才的需求,大兴安岭地区的中等教育开始起步,大兴安岭地区卫生学校和大兴安岭师范学校相继成立。到1977年,分别培养卫生技术专业人才1084名、中小学教师1505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不少同志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兴安岭地区教育事业逐渐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1980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9月,成立大兴安岭地区实验中学,并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1981年起,对全区中学网点布局进行调整,大林场有初中,县区局所在地有普通高中,地区有重点中学。1981年9月,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开始起步,全区第一所职业中学一加格达奇职业高中成立,开设两个专业。到1985年,全区已有10所职业高中,39个职业高中教学班,在校生1264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6%,开设营林、电工、木工等15个专业,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1982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开始大面积的职工“双补”。1983年,地区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1984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大兴安岭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成立。同年,全区首届职工高中文化补习班在地委党校开班。1985年,大兴安岭林业职工中专成立。至此,大兴安岭地区的成人教育发展成为以初等教育为基础,中等教育为重心,兼顾发展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成人教育体系。
在改革中稳步发展 1985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点进行普及初等教育和规范化学校建设。1986年,全区办学单位消灭“二部制”。1990年,按照黑龙江省规范化小学建设要求,验收8所林业规范化小学。到1994年,全区已有48所小学跨入地级合格学校行列,其中7所跨入省级规范化小学行列。1988年,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初中教育的网点布局进行调整。实验中学不设初中班,改在加格达奇区招收两个理科普通班(至1991年过渡为完全高中)。1988年10月,按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的林管局育才小学成立。1989年,按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的林管局育才中学成立。经过对教育网点的调整,到1990年,全区有普通中学45所。其中,初级中学30所,高级中学6所,完全中学9所,736个教学班,在校生31056人。有3所中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合格学校标准。1995年,全区教育网点布局进行第三次调整。调整后,全区普通中学压缩为38所。16所初中被评为地区合格学校,其中有两所跨入省级示范初中行列。1988年,成人教育工作以扫盲和技术培训为重点。到1992年底,全区共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1293人,农村青壮年文盲率由1989年的7.8%下降到1.4%。1993年至1997年,全区共扫除文盲2696人,文盲率下降到0.53%,脱盲巩固率达98%以上。1997年通过省政府高标准扫盲验收,西林吉林业局获国家教委“中华扫盲奖”。至2003年,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已从3.3%下降为0.11%。全区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996至1997年,松岭区、呼中区、加格达奇区、塔河县通过省“两基”验收,完成行署与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状。1997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小学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分别达到98.31%和96.09%,位于全省中上游水平;初中毕业生及格率为83.5%;高中毕业会考通过率为98%。1998年6月,全区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提前两年完成“两基”任务,在全省13个地市中居第2位。按照“压缩规模、提高档次、集中办学、提高质量”的原则,中小学网点工作经过几年运作,北三局高中网点合并工作于1998年完成;地林直及加区部分院校的调整工作于2002年全部完成。地林直教育结构的调整,盘活教育资金1200万元。1998年起至2003年来,全区共撤并3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31个初中部、36个小学和教学点,使全区中小学校比1995年减少30所,精简富余人员1036人,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
向更高目标不断攀进 1998年4月,行署制定《关于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区中小学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开展课改联检活动、高考“3+X”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材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中考实行“择优、特长、配额、自费”“四结合”的招生办法;建立《素质发展评价报告手册》。1999年后,全区90%以上小学的三年级开设了EEC英语,100%的高中、80%的初中和小学均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60余所小学开展了写字教育实验,有6所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写字教育实验校。以“十有”、“五评”、“三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收到明显实效。素质教育的开展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到2003年,全区小学毕业生成绩优秀率、及格率为88%和95%,分别比1995年提高12和13个百分点。全区初中毕业生优秀、平均及格率为66%和85%。分别比1995年提高14和16个百分点。全区高中毕业会考通过率为98.5%,比1995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一、二表进线人数比2002年增加120人,为历史提升幅度最高年。恢复高考后,全区累计有15329名考生考取全日制专科以上学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案,构建地、县、校三级培训网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累计培训教师10030余人次。经过全员培训,全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分别从1995年的92%、71.8%、57%,提高到98%、92%、66.9%。其中,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提高到专科和本科的分别占49.7%和23%。
2000年,全区开展新一轮规范化学校建设,除行署、林管局拨付的正常教育经费外,地、县两级预算外投入1591万元,现代化教育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中小学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的硬件。2002年启动省级课改实验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全区同年级学生数的15%。2003年,加格达奇区、塔河县、十八站林业局启动三个地级课改实验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全区同年级学生数的35%。2004年秋,全区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工作。2002年,启动教育强县区(局)、强乡镇(林场)的“两强工程”,以“两强”促“两基”,进一步提高“两基”的质量和水平,力争高水平、高质量地巩固“普九”成果。仅用2年时间,三县四区就通过了省政府的“两基”复检任务,大兴安岭地区成为全省首批完成“两基”复检的地市。其中,塔河县、加格达奇区和呼玛县被省评为“两基”先进县区。截至2003年底全区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99.6%,受到国家的表彰奖励。
抓住“控辍”,巩固“普九”成果。1999年,行署提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工作目标。2000年行署提出《关于对中小学住宿特困生补助的意见》。2001年,出台《关于对全区初中、小学住宿学生进行补助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7月起,对全区初中、小学的住宿生每生每月补助50元。2002年3月,启动“阳光工程”。按照《大兴安岭地区“阳光工程”实施方案》,行署每年拿出60万元做为“阳光工程”基金,全区县级办学单位共建有10个救助基金,总额130万元。至2003年12月,通过政府救助、社会救助、领导干部包扶、师生手拉手、减免学杂费等措施累计救助贫困学生58583人次,救助金额1295.6万元。
2003年4月15日,大兴安岭教育网站开通并启动了“校校通”工程。教育系统率先实现网上办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了信息支撑平台。全区中小学配备的计算机数量达到5490台,平均每12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高出全省的平均水平。全区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由学校外部建设转向学校内部建设,中学的理、化、生实验室建设由1985年的63%、51%、21%提高到现在的100%。小学实验室建设100%。全区建有多媒体教室52个、语音室52个,电教室42个,双向控制系统19个,部分学校还建起教师电子备课室。
随着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天保工程”的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2003年,中职升高职考试中,进线率达95.7%,本科进线7人。学生技能考试成绩优异,99%以上获得中等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2003年,地区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校;塔河县职高等5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合格学校;新林职教中心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省先进技工学校;塔河职业教育学校被省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十载桃李芬芳,新世纪再铸辉煌。大兴安岭教育之舟载着林区人民的希望,载着兴安未来建设者的理想,载着辛勤园丁的执着信念,乘着“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东风,正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