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公路交通运输业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副局长 石尚志
大兴安岭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伴随共和国的年轮走过了55年。特别是1965年至2004年的40年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公路里程不断增加,路况质量明显改善,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通京、进省及辖区各县(区)公路的通过能力逐年提高,千车竞发,人便于行,为全区经济建设当了先行。
公路恢复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呼玛县以民车、民工建勤方式修复呼玛至黑河240公里日伪时期遗留的黑呼公路,恢复呼玛至黑河公路运输。但因公路在战乱时期破损严重,加之投资少,路况处于晴通雨阻。
公路建设起步阶段 1955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黑龙江省一定要把大兴安岭管起来,不许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是年,黑龙江省委决定将群众管护变为林业部门专业管护,筹建林管区。1956年,由黑龙江省林业厅大兴安岭建设委员会负责,修筑自嫩江起沿雅克萨战役古驿站和民国时期马车官道的嫩漠公路上中段嫩江至十八站公路。至1962年,修至十八站呼玛河南岸红旗桥头,全长485公里。1958年,“大跃进”兴起,黑龙江省决定启动大兴安岭森工采伐。为解决建局物资运输,修筑由三合站经白银那、十八站、塔河口至塔河三塔公路248公里,至1965年竣工通车。1965年5月,黑龙江省交通厅投资250万元改建呼玛至黑河249.6公里沙石二级公里,当年竣工通车。1968年3月,为适应边境开发和国防建设,黑龙江省投资1000万元,组织全省十四个地、市,四十五个县和两个农场局的民兵修筑嫩漠公路下段十八站至漠河357.76公里,及开库康、依西肯、兴安、洛古河等6条边防支线236.42公里。沿途建大桥5座950.45延长米,中桥8座338.1延长米,小桥71座805延长米,涵洞725道,以1年时间完成原计划3年的任务。至此嫩漠公路全线贯通。嫩漠公路与三塔公路在十八站呈十字型交叉汇接,经呼白公路入黑呼公路可达哈尔滨。形成以边防干线为骨架,连接支线和林业企业专用公路的公路交通运输网。
曲折发展阶段 1970年到197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低潮。期间,仅修建了部分林业专用公路。1970年4月,呼玛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后,全区公路里程和养护里程有所增加。1972年,利用预算外资金修筑公路17公里。1973年修建了加格达奇市内至河南飞机场公路8公里。到1978年,全区公路总里程1406.5公里(不含专用公路4645.5公里),其中:边防干线公路1条(嫩漠公路十八站至漠河段)358公里;县级公路19条866.5公里;乡村公路182公里。共有桥梁228座,4413延长米。全区尚有6个公社、95个生产大队不通公路。1973年6月,成立大兴安岭地区公路管理站,负责全区的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到1978年,全区公路养护里程达1119公里,其中呼玛县1034公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52公里,鄂伦春自治旗22公里,加格达奇区68公里,均为四级路和等外路,公路养护好路率为零。1971年2月,成立大兴安岭地区运输公司,负责管理全区公路客、货运输。到1978年,建成呼玛、十八站、兴安、漠河、开库康5处客运站;开辟了呼玛至漠河、呼玛至黑河、呼玛至塔河客运线路;全区大型客车91台,大型货车2893台。
快速发展阶段 1979年,由国家投资150万元全长22.6公里的二段至鸥浦公路建成通车。1980年9月,总投资477.9万元,当时全省跨径最大的钢架大桥,全长396米的呼玛河大桥建成通车。积极发展县、乡公路。至1989年,呼玛县新建县、乡公路3条,56.8公里;塔河县新建乡村公路6条,61.5公里;漠河县新建县、乡公路4条,35.25公里;加格达奇区新建县、乡公路6条,50.05公里。1988、1989两年,筹集资金700万元,改造加塔公路松岭至太阳沟段73.15公里,修建环宇多布库尔河大桥,改变了全区公路一直“下不畅县”的落后状况。1991年开始,先后筹集资金2490万元,修建卧都河嫩江大桥,并对加卧公路进行全线改造。卧都河嫩江大桥是通往省城哈尔滨的咽喉,全长207米,总投资505.6万元,1993年9月28日建成通车。加卧公路原为防火公路,全长143公里,贯穿岭南农业开发区的腹地。1995年10月完工并通过验收,升为三级砂石路。加卧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大兴安岭自建区以来公路一直“上不通省”的历史。投资3890万元,对境内加塔公路新林段进行拓宽改造,工期3年,1995年开工,1997年竣工。
高速跨越阶段 1998年至1999年,利用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契机,省地共同投资3678万元,对加格达奇东、北两条出口路进行改建。东出口7公里,北出口6公里,建设标准为二级白色高等级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1998年完成路基和构造物工程,1999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全省80多项公路网建设工程中,质量位居前列。经过省厅验收,被评定为优良工程。东、北出口路的建成,实现了大兴安岭地区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1998年至2001年,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共修建了二、三级白色出口路、过境路29公里。1999年,省地共同投资6900万元对G111国道京加公路加白段22.9公里公路进行改建。建设标准为二级白色高等级路面。1999年8月开工,2000年10月竣工。经省验收,被评定为优良工程。2000年5月,连接大兴安岭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的公路通道加格达奇西出口公路12公里改建工程开工。工程建设标准为二级白色高等级路面。省地共同投资2800万元。2000年10月顺利完工,工程质量被评定为优良工程。这是大兴安岭地区第一次实现当年施工,当年竣工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标志全区公路建设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打破制约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2001年10月,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将加格达奇至漠河公路建设列入国家西部开发通县公路建设计划。加漠公路是黑龙江省二十六条省道之一,以加格达奇东出口为起点,经松岭区、新林区、塔河县、阿木尔林业局、图强林业局、漠河县至漠河乡黑龙江边,全长574公里,是全区享受国家部分西部开发优惠政策的第一项重大工程。工程预算总投资6.92亿元,实际投资6.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9100万元,省投18000万元,地区配套16572万元。全线按平原微丘区和山岭重丘区相结合的标准设计,公路等级分为二、三级公路。其中:加格达奇至松岭段46公里,为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标准;松岭至漠河乡段528公里,为三级公路标准。工程建设项目法人为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2002年4月底完成招标。全线划分五个监理办,40个施工合同段,一个试验段。2002年6月开工,并在当年完成了加松段46公里二级白色路面工程。2003年,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时间紧、任务重,全区春季森防形势严峻、“非典”疫情冲击和夏季连续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发扬“吃三睡五干十六”连续作战精神,整个工程于10月顺利交工通车。经省公路局组织有关部门验收,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到2003年,全区已建成的高级、次高级公路636公里,实现了大兴安岭公路建设的飞速跨越。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路况质量明显改善。1980年9月,成立地区公路管理处,负责全区公路养护管理。1981年将呼玛公路管理站分为呼玛、十八站(1986年又更名塔河县公路管理站)、漠河3个公路管理站。于1990年组建松岭区公路管理站。1994年,根据全省改革公路管理体制的要求,地区一次性将地方道路管理权下放给县、区管理,分别成立呼玛、塔河县级公路管理站。1996年,成立加卧公路管理站。1998年,成立新林公路管理站。1978年以前,全区公路养护好路率为零,到2002年,干线公路和县级公路好路率已分别达到72.2%和56.6%,综合值分别达到74.8、66.5,自1996年起连续七年在全省公路养护质量评比中名列全省前五名。
1983年以后,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发展个体运输的方针政策,交通部门制定具体规定和办法,改变公路运输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促进运输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在呼玛运输公司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加格达奇运输公司、呼中运输公司、漠河运输公司和塔河运输公司,客货运输能力大为提高。1985年8月,成立地区公路运输管理处,负责全区公路客货运输、汽车维修、搬运装卸和运输服务的行业管理工作。三县四区都设立了公路运输管理机构。贯彻“路运并举,协调发展”的目标。省地共同投资2323万元,建设大兴安岭地区道路运输服务中心。中心集客运、货运、司乘人员公寓、汽车配件、仓储理货、信息配载于一体,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工程于2001年8月开工,2002年12月竣工。至2003年,全区公路总里程14885公里,其中,专用公路12784公里,交通部门管养的公路2101公里。在交通部门管养的公路中,国道29公里,省道1463公里,县道356公里,乡村道路253公里。在这些公路中,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等级路面646公里,形成了以黑洛、加漠和加卧公路为主骨架,兼顾营林、防火、农业、旅游、战备等功能所需求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从根本上扭转了自建区以来公路一直“上不通省,下不畅县”的被动局面。40年间,全区建成长途客运公司9家,客运代理6家;货运业户2300家,货运代理5家;装卸队3家;汽车修理业户203家;长途营运客车112台,营运货车2800台,市内出租车2250台;客运站14个,6910平方米;客运线路68条,122.5个班次,营运里程4500公里;客货运输从业人员5319人。乡镇通车率100%,村屯通车率80%,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运输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区公路运输呈现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公路运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