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稳步跨越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稳步跨越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副局长 李英瑞




  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之一,历经四十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拥有53万人口、下辖3县4区10个林业局、森林工业体系完备、配套设施齐全、社会功能完善的全国最大的国有林业企业之一。40年中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1.1亿立方米,占全国林业提供木材总和的2%。平均年产量占全国国有林区年提供商品材的10%;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36亿元,超过国家资本投入的36%。创业者们不仅实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的指示,正在努力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创共和国林业史上的新辉煌。
  调整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初衷是要把这里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保障国家建设对木材的需求。在“重生产、轻生活,先生产、后生活”,“一切为了木材生产”的政策导向下,木材采运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木材生产能力从1970年的270万立方米发展到1977年的368万立方米只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并持续发展,直到稳定在1991年的544.4万立方米的水平上。长期计划体制和粗放的经营方式,导致森林过量采伐,使林区经济处于艰难的发展之中。大兴安岭究竟要向何处去,振兴发展之路在哪里,大兴安岭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艰难的探索。建区40年来,曾多次提出以发展农业等非林非木产业为突破口,扩大发展替代产业,再造支柱产业,改变“独木支撑”局面的想法和思路。早在1966年5月,曾提出“积极发展木材综合利用。贯彻以企业农场为骨干,以组织群众家属集体生产为基础的方针,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五年内建成农业生产基地,开荒面积达到20800亩,力争做到1966年秋菜自给,3年实现蔬菜、肉、蛋自给,五年实现家属用粮基本自给的奋斗目标。1975年地委提出:“农业十年内耕地面积翻一番。单产翻两番。工业产值按三就四为方针在1980年达到1.1亿元。1985年达到1.8亿元。发展农机工业、发展煤炭生产、发展电力、搞化肥生产、加速建材生产、发展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轻工业生产。”
  伴随着产业转型的探索,大兴安岭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逐渐展开。1979年冬,呼中林业局推行“五定一包”的经济责任制,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幕。1984年,大兴安岭林管局作出了营林放开经营的“十条规定”并首先在呼中林业局进行试点,一改以往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森林生产的局面。同年6月,林管局召开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了围绕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为企业发展商品经济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等三方面的改革思路。1986年12月,加强对领导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开始股份制试点。1988年,拟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方案;确定在十八站林业局搞“特企”试点。改革实验工作在大兴安岭全面铺开。1989年,提出“主体挺进,两翼齐飞”的思路。1989年4月,成立大兴安岭地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1990年,成立“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特企”工作领导小组。1991年,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避危兴林”和“科技双兴”,调整全区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这些有益的探索,表明大兴安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实践始终贯穿于林区开发建设各个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囿于历史和当时条件的制约,这些努力并没有使林区的经济结构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在国家的逐步确立,为改变“独木支撑”的经济格局,地委、行署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战略。199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宣布成立。实施以森林资源、国有资产为纽带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明晰了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集团内部由行政隶属关系向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转变。2002年起,全区以实施“天保”工程和享受部分西部开发优惠政策为契机,提出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生态建设上来。主要任务是“构建林区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系和健全的体制创新体系”。通过不懈努力,到2004年,全区基本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宏观经济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2000年,全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3亿元,比1995年增长63.2%,年均递增10.3%。一批“天保工程”转产龙头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生产上一个基地,市场营销上一个品牌,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年末,全区316户国有小企业完成改制,规模以上企业抓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品结构调整进展加快,精深加工产值占林产工业产值比重达44.8%,产品结构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03年,实现产值21.1亿元,比2000年增长41.8%,年均递增12.3%,比“九五”期间平均增速快2个百分点。增速加快主要来自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木材加工业和非木产业的双双崛起,到2003年,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值14.3亿元,比2000年增加6.8亿元,木材加工业产值实现8.7亿元,比2000年增加3.1亿元,非木工业产值实现12.4亿元,比2000年增加2.7亿元。用招商引资促发展,势头良好。全区先后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多项政策,鼓励政府招商、企业招商、全民招商。2000年,全年实现招商引资额2.2亿元。2001年起,进一步修改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制定实施细则。2003年提出“招商、亲商、安商、富商”政策,改善投资环境,3年累计实现招商引资额8.1亿元。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了资源的开发和城市建设步伐,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外贸出口结构不断改善,200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52.7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40%。“十五”前三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市场环境,积极巩固与贸易伙伴合作关系,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特别是2003年,成为1995年以来实现进出口总额最多的一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331.32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31.1%,比1995年增长83.6%。森林旅游发展迅速。“九五”期间,森林旅游业在全区刚刚起步,建成了古里山庄、林田山庄、兴安湖度假村等一批旅游度假景点。2000年旅游人数3.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267万元。“十五”时期前三年,全区抓住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主题,突出大兴安岭特色,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业软、硬件建设速度,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业迅速崛起,势头强劲。特别是2003年,克服“非典”疫情冲击的不利影响,接待游客8.9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40.8%。旅游收入达5216万元,比2000年增长3.1倍,平均每年增长60.3%。森林旅游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第三产业中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
  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九五”时期,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时期,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达到4140元,比1995年增加1371元,以年均8.4%的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比1995年提高986元,平均每年增长9.8%。居民储蓄存款突破50亿大关,达到52.2亿元,人均存款9735元。“十五”时期前三年,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2003年达到5656元,比2000年增加1516元,平均每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3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00元,是建区以来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居民储蓄存款达68.7亿元,人均存款突破万元,达到1.3万元。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四十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吃、穿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的生存型、平缓型的消费模式,逐步被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时尚型、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模式所取代。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12元,比1995年提高1145元,以年均8.2%的速度递增。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1.4%,降到2000年的38.7%,下降了12.7个百分点。200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94元,比2000年提高1182元,以年均10.2%的速度递增。消费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8.7%,下降到2003年35.1%,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达13.1平方米。住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实现了由福利分房向经济适用住房的转变。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使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999年的7748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21000万元。在加格达奇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开发建设了丽雪大厦、朝阳农贸市场、中央商城、嫩源商城、迎宾大厦、北药大厦、路通大厦等,使商饮服务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方便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房地产开发,拉动了全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达1.5万人以上。到2003年末,新建房或购置商品房以改善居住条件的家庭不断增多,宽敞、明亮成为居民选择住房首选要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扩大到14.8平方米,居住环境有了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