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副局长 徐守乐
在大兴安岭林区40年的开发建设历程中,城乡建设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艰难起步、缓慢发展和跨越式前进三个阶段,为大兴安岭的建设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树立了一座功及后人的丰碑。
自发式建设向有组织建设转化 1964年,数万名林业建设大军相继开进大兴安岭,拉开了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序幕。这一时期围绕林区开发,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要求,以满足林业生产为主要目的,通过会战的形式进行。政府职能不健全,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城镇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至1970年,建设者们就地取材,建起了一大批土坯房、板夹泥房、“金镶玉”、“芝麻糖”、“小阁楼”、“大火墙”等各式各样的简易试验房。修筑林区道路1337公里,各类房屋97万平方米,完成相应部分电力、电讯等配套设施,林区铁路网基本形成。1971年,林区进入大规模全面开发建设。在初步建成松岭、新林、塔河3个林业局的基础上,相继建成呼中、阿木尔(含图强)、古莲(现西林吉)、十八站4个林业局,并由黑龙江省林业设计院、牙克石林业设计院完成各局总体设计和道路房屋设计。为加快林区建设,松岭、新林、塔河、呼中、十八站相继成立了建工处和筑路处,使年建设房屋能力达30万平方米,年筑路能力达1000公里。到1978年底,每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近14000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10000万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4000万元,其中,住宅2000万元;完成道路6000余公里,房舍30万平方米。但城镇建设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给排水、园林绿化、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空白,邮政、电信的发展也十分落后。全区没有一条高级或次高级道路。
科学设计体系初步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城乡建设摆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20世纪80年代,全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以基础设施和危房改造为中心的城乡建设,积极为林区人民改善居住条件和质量,兴建文化娱乐设施,拉开新时期大兴安岭城乡建设的序幕。1985年,地委、行署、林管局积极筹措资金,弥补城乡建设欠账,投入逐年增加,全区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飞跃发展。“七五”期间,累计投资117488万元,新建了一些居民住宅,修筑了部分给排水设施;主要城镇加格达奇、松岭、塔河、新林、呼中、呼玛的镇内道路,由砂石路面改为沥青路和混凝土白色路面;城镇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也开始逐年增多。1987年“五六”大火后,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对漠河、图强和阿木尔重新按城镇功能和近中期发展规模科学设计,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综合性建设,在废墟上重新建起比较现代化的新城镇。建设房舍53万平方米,楼房占45.7%,注重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增建了给水和排水、镇内交通干线和支线道路、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到1998年,全区7个城镇分别编制完成了城镇总体规划,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的城镇总体规划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编阶段。共完成小区详细规划6个50公顷,住宅小区规划40公顷;建制镇总体规划13个,占总数的50%,建设规划13个,占总数的50%;各级城镇的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都有较大的发展。到1998年末,已建成加格达奇、塔河、呼玛、新林、呼中、十八站、韩家园等自来水供水管网147公里,自来水年供水总量2974万吨,用水普及率为61%。城镇燃气和集中供热事业从无到有,已达到1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实现集中供热60万平方米。1982年,始建第一座液化石油气站,到1998年末,全区已有液化石油气站6座,年供气量达到3500吨。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发展迅速。1980年加格达奇修建了全区第一条沥青路,结束了全区城市道路全部为砂石路的历史。到1998年末,已拥有城市道路395公里,人均8.6平方米,建成桥梁32座1867延长米,加格达奇、塔河已开设公交小汽车,运营线路网37公里。园林绿地总面积586公顷,各类公园14个,人均公共绿地9.4平方米,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活跃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1979年全区第一栋住宅楼在加格达奇落成,到1998年末,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6平方米。
城乡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1998年以来,地委、行署做出《加快城市建设改造工作的决定》,改善中心城镇面貌,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力、凝聚力、影响力,提高城镇的载体功能,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各级政府及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将《决定》与地委“净美倡”、“树比促”活动有机结合,掀起城市改造建设的热潮。到2003年,全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6.3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投资21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42.1%,全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4.8平方米;城镇道路建设投资2.28亿元。改变了城镇的落后面貌,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总方针,拉动了全区的经济增长,极大地改善了林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城镇住房制度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大兴安岭地区住房消费特别是经济适用住房市场表现活跃。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1998年以来,全区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1万平方米(含商服用房),总投资9.5亿元。其中,招商引资建经济适用住房46.8万平方米,投资3.97亿元,建设了一批规划超前、造型新颖、功能完善、户型合理的高水平住宅小区,加格达奇区内的安悦、阳光、北秀、康庄等一批规划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交付使用,使居住水平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人民群众初步享受到较现代的居住条件。
各县区局积极响应地区的号召,多方筹集资金,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城镇道路进行提档升级,共新建改造城镇道路(不含出口路)106公里,主要是硬化路面,整修人行道,种植行道树,安装路灯等。1999年至2003年,全区新建一批公共设施,完成加格达奇、呼玛、漠河、塔河等地城市道路、供水管网、排水管网、供热管网、电力、电讯、广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格达奇区新世纪广场、站前广场、人民路整体改造,东、西、北三个出口路、步行街建设工程、朝阳路、东五街改造,部分环山路等项目相继完成。通过国投、招商引资、融资等方式建成的林田大厦、丽雪大厦、中央商城、嫩源商城;呼玛县的江边广场、县内改造工程;漠河县的中心广场及小广场、道路改造及宾馆装修工程;加格达奇净水厂、前进路综合管网、西一道街下水工程等相继完竣。加漠公路竣工通车。这些公益设施建设不仅给城市增添了亮点,美化了市容,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到2003年底,全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62%,燃气普及率65%。各县区局先后建成以加格达奇新世纪广场、松岭时代广场、新林广场等为代表的十个大型综合广场,总投资4310万元,总占地面积12.29公顷,极大地提高了城镇品位,活跃了林区人民业余文化生活,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占地27公顷的加格达奇生态植物园和北山生态植物园新建工程作为献礼项目在2004年完工。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实施了加格达奇以建设生态旅游林城,塔河以建设中心腹地重镇,漠河以建设中国北极旅游名城,呼玛以建设边境城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省政府实施村镇建设“双百千”竞赛活动以来,行署从1997年开始,每年拿出3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扶持村屯建设,由地区聘请专家做出规划并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农民建设图集,指导农民按规划和图集进行住宅建设,并免费为农民提供旱厕等卫生设施,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初步改变了自发无序建设,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地区和呼玛县的农村试点单位——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实现了农房全部砖瓦化,自来水进户,街道、绿化、排水、路灯等公共设施配套,初具兴安第一村的雏形,成为农村建设的示范。漠河县漠河村作为漠河县的试点单位,也有较好的起步,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镇住房砖瓦率32.4%。人均房屋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41%。
全区上下重视城乡建设规划工作,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高度重视规划的修编和管理工作,注重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改造中的龙头指导作用。地区聘请营口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加格达奇城市交通规划,实现大兴安岭地区专业规划零的突破。先后完成三县一区的总体规划,加格达奇、塔河、漠河、呼玛按照各自的城镇定位分别编制了道路、园林绿化、供水排水等专业工程规划,均得到省政府批准实施,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松岭、新林、呼中及图强、十八站、韩家园各县区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除阿木尔林业局址外,县区局址以上城镇总体规划达90.9%,全区建制镇以上城镇城市总体规划率达37%。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回眸40年的光辉历程,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在曾经人迹罕至的高寒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放眼未来,风光更好。在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区的城乡建设一定会以更新更美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