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林产工业方兴未艾

林产工业方兴未艾



  人大地工委副主任 唐庭棣




  林产工业是以木材为原料,通过加工向社会提供各种林木加工产品的行业。大兴安岭林产工业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经过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其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艰难创业阶段 按照1964年的总体规划,林产工业被确定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直到1969年,从林业管理局到各林业局,都没有设置林产工业专门工作机构,由于电力和资金不足,只建立几处小规模以圆锯为主要设备的木材加工生产点,只能生产一些基建自用材和办公生活用品,没有形成定型产品。1972年统计,林产工业年产量仅有锯材4100立方米,家具3000件。直至1973年,地区方设立林产工业组。
  缓慢起步阶段 随着开发建设的发展,1974年地区组建林产工业局,各林业局也先后设立林产工业科。当时,国家给予一部分资金,兴建加格达奇木材加工厂和新林林业局木材综合加工厂,承担国拨锯材的加工任务。同时,各林业局也自筹资金兴办一些加工企业,生产综合利用材和一部分家具、镜条等,产品开始走出山门,销往外省市,初步实现由自用向对外销售的转变。林产工业产值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开始逐年上升。到1979年,锯材产量达到14700立方米,家具产量增至17000件。
  快速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林产工业的发展带来契机,特别是老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教训,提高了林区人对发展林产工业的认识。从此,行署、林管局把发展林产工业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80年,从解决管理体制人手,构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成立林产工业公司,对全区林产工业实行财务、计划、销售、基本建设统一管理,实行产、运、销“一条龙”的管理体制,充实了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制定《关于发展林产工业的若干规定》。随后,通过对林产工业实行扶持政策,企业走自我积累“滚雪球”式的自我发展的道路,打破全民所有制的单一格局,坚持“全民、集体”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方式,各县、区局自筹资金建设一批锯材、人造板、木制品等加工企业,并引进外资联合建厂。1984年,新林林业局引进日本设备,和日本合资建起了全区第一家卫生筷子厂,即兴国卫生筷子厂,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为进一步调整林产工业的产品结构,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各林业局又先后改建、扩建了一批纤维板厂、刨花板厂、胶合板厂。截止1990年末,林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53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93.8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3380.2万元。建成林产工业厂点59处,拥有生产设备2549混合台套。职工由1974年的1128人增至2070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锯材产量达53万立方米,纤维板1万立方米,胶合板1.3万立方米,卫生筷34万箱,刨花板1万立方米,纸4.5万吨。产品已达五大类100余个品种,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呼中龙朋筷厂生产的卫生筷被授予部优产品,新林翠岗木材综合加工厂生产的硬质纤维板、兴国卫生筷厂生产的卫生筷、塔河盘古加工厂生产的锯材均被授予省优产品。1990年,林产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4637万元,利润2078万元。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全区林产工业战线有计划、有重点地同日本、德国、美国、意大利、芬兰、前苏联等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多渠道了解国际上木材加工业的发展行情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情况。与此同时,全区林产工业战线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大力开拓新市场,有力地促进林产工业的快速发展。1990年至1999年,地委提出“二次创业,,的指导思想。林产工业作为大兴安岭林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改变以“原字号”和半成品为主的产品格局,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比重。例如,发挥大兴安岭的比较优势,稳步发展人造板行业,大力开发落叶松系列产品。其中新开发的落叶松集装箱底板通过了法国B.V组织的国际质量认证,填补了以落叶松为原料生产集装箱底板的国内空白;林产化工业深入发展,活性炭、机制炭、木糖醇等林化产品生产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终端产品层出不穷,以恒友为代表的家具产品已发展成五大系列七十多个品种。截止1999年,全区林产工业总产值达到44349.1万元,利润4068.4万元。
  全面发展阶段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在提出国有林区实现“五个转变”之后,大兴安岭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接续产业之一的林产工业,担当起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及时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始着力开发新品种,呈现喜人的发展态势。从管理入手,规范林产工业木材加工企业的生产秩序。1999年,针对全区加工企业管理无章可循的现状,制定《关于加强林产工业、多种经营的若干规定》,对木材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取缔35家非法木材加工企业,停产整顿30家企业,有效规范了木材加工企业的管理,净化了木材加工企业的正常竞争环境。各林业局也进行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林产工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做到横向理顺关系,纵向指挥生产。尤其是十八站、西林吉、新林、图强四个林业局,均把林产工业管理部门变成半全能单位,横拟法人运转,有效遏制了效益的流失,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从改制出发,实现林产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根据国家和省关于中小企业改制的要求,结合全区中小企业改制方案,采取“买、股、租、送、停”等多种方式,将全区190家木材加工企业转制经营,企业转制率99.5%。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达到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资产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目的。从提高质量着眼,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2000年至2003年,全区技术改造项目41项,投入资金4315万元。其中林管局给各林业局无息贷款34573元,推进6条细木工板生产线的改扩建工程,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在这6条细木工板生产线的带动下,截止2003年底,全区已发展到16条细木工板生产线,生产能力达47700立方米,成为全区人造板的主导产品。从扶优扶强做起,大力培育龙头企业。2000年,利用“天保工程”转产项目基金,新建年产10000立方米的集装箱底板生产线,年产10000扇实木门生产线及年产20000平方米实木窗生产线。改扩建恒友家具公司和呼中林德家具公司,并对新林新兴木业公司刨花板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这几家企业通过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激发了活力,特别是恒友家具公司通过引进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先进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现已发展成大兴安岭地区家具企业的龙头,并在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直销和分销网点,销售额逐年上升,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企业正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呼中华源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兴森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和碧水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滚雪球”的方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全区人造板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区林产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已有13家。
  从改善环境人手,在招商引资上广开门路。随着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外地一些有识之士看好大兴安岭的发展空间,纷纷来大兴安岭投资建厂。到2003年底,全区林产工业已引入外商投资建厂78家。其中独资75家、合资3家,引进资金3237万元。如西林吉林业局引进资金1500万元,兴建年产16000立方米建筑模板的北极木业公司;引进资金1000万元,兴建诚誉木业公司等等。这些引资企业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全区林产工业的生产规模,而且带来了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产品市场,为全区林产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止2003年末,全区共有加工企业225个,从业人员24829人,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8882.4万元,净值47218万元。在225个林产工业加工厂点中,国有企业48个(全部租赁或承包经营)、集体企业8个、股份制企业27个、私营企业142个。资产超过千万元企业13户,资产总额为2.94亿元。产品有锯材、人造板、木制品、家具、集成材、林化产品等六大类200余个品种。其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为锯材生产线82条,生产能力82万立方米;胶合板生产线5条,生产能力1.7万立方米;刨花板生产线4条,生产能力6.0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一条,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细木工板生产线15条,生产能力5.13万立方米;建筑模板生产线7条,生产能力2.75万立方米;地板块生产线7条,生产能力1.38万立方米;集成材生产线6条,生产能力9.95万立方米;卫生筷生产线37条,生产能力160.3万箱;牙签生产线5条,生产能力3455万箱;木制家具生产线9条,生产能力38.1万件;机制炭生产线13条,生产能力14750吨;活性炭生产线3条,生产能力850吨;纸及纸浆1.3万吨。2003年,实现产值7.4亿元。
  经过40年的发展,大兴安岭的林产工业已经形成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将围绕地委提出的生态发展战略,坚持“适度、深度、集中”的原则,依托森林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