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兴安岭的北药开发

大兴安岭的北药开发



  政协地工委副主任 王守义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祖国最北边陲,属寒温带气候区,有近祖国百分之一的幅员,但只有不足全国两千分之一的人口,可谓地广人稀,加之大兴安岭开发较晚,地上地下资源特别是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科学合理有序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全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有巨大的促进,对兴企富民强区亦将起到支柱作用。
  药用资源极具潜力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及植被覆盖率可达90%以上,野生药用资源品种较多、储量较大,可利用价值高,属于地道纯正北药。按2000年全区药材资源普查结果及2001年全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兴安岭药材资源》一书公布的品种数字,全区现有药用真菌24科71种,有药用植物139科1144种,有药用动物115科260种,总计以上三类药用资源1475种。还有好多种矿物资源如麦饭石、石灰石、矿泉水等当时漏掉没选人论述。其中有40余种野生药材资源储量较大,价值较高,综合开发必能够创巨大产值。
  在药用资源中,以药用植物最多,品质优良,在国内外市场卓著声誉。如所产的黄芪、黄芩、龙胆草、柴胡、金莲花、红、白景天、狼毒大戟等,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近两年,特别是去年“非典”肆虐时,京、津、内蒙等地药厂几乎是到大兴安岭地区抢购,金莲花、黄芩等药材价格一路攀升。药用资源储量大。据2000年对51种野生药材普查,有39种常见常用药材鲜重3000多万吨,储量较大的芍药、蚊子草、升麻、大戟、南沙参、玉竹、杜鹃、地榆等15种鲜储量都在100万吨左右。动物资源丰富。大兴安岭幅员辽阔、人口稀少,树茂草丰、江河密布,山谷林中,药用动物115科,260种,发展较快的养鹿业、养貂、狐业、养熊取胆等行业蓬勃兴起,以鹿为例,现已有天山马鹿、梅花鹿几千头,明年可达万头以上,鹿角、鹿茸、鹿血、鹿心、鹿眼、鹿筋皆可制药、造酒,发展潜力无穷。矿物资源有待更大开发。呼中的麦饭石,质量优良,图强、盘古、十八站、樟岭等地的矿泉水清纯洁净、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对高血压、胃肠病都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其中“北极泉”矿泉水已取得双A标识。
  北药开发起步缓慢 大兴安岭的野生药材开发利用,早在几十年几百年前,鄂伦春民族就在渔猎中用植物的根茎叶及鹿心鹿血等治疗疾病或日常保健,积累了好多偏方治疗外伤、风湿、咳嗽等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先是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挺进大兴安岭修铁路、架桥梁,又有几十万内蒙、黑龙江、吉林的林业职工和青年、转业军工、上杭知青、大中专毕业生陆续跟进,使大兴安岭成为一个移民地区,这些人为大兴安岭的林业开发贡献了力量,也为大兴安岭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北药的开发应用上也是这些人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六十年代,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一些老林业工人就用大兴安岭的掌参、沙参、黄芪浸泡药酒以治风湿,用土黄连治疗肠炎痢疾,用满山红的茎叶花治咳嗽。七十年代,在毛主席中国的医学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要努发掘的号召指引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一些中医爱好者,发掘中草药、研究中草药、制造中成药。当时各县区医院及乡、镇、场卫生所,广大医护人员掀起了学习中草药、辨认中草药、采集利用中草药的热潮。当年呼玛县、新林区诸多院所搞的轰轰烈烈,涌现出新林区碧州卫生所研制开发中草药的典型,还有新林医院,新林工程处卫生所等,当时这些院所经常组织医务工作者上山采药,回来炮制、自制几十种中成药和自研药,如治咳嗽和虚弱症的满山红糖浆,补中益气丸、山楂丸、归脾丸、风湿丸等等,为林区人民,特别是一线工人治病保健做出较大的贡献。最有名望的是天津市走“六、二六”道路的王兆铭教授,他走遍大兴安岭的林场和乡村,用新法针灸,以地产野生药材为主研制开发新药,为林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风湿病”的治疗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天津津华风湿病医院任院长,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专家,当年被树为知识分子典型,被选为大兴安岭首届党代会代表、首届地委委员。七十年代,虽然没有“北药开发”的概念,但在开发应用实践上,是大开发、大普及、大应用的年代,是大见成效的年代,现在五、六十岁的老医务工作者,都能回忆起当年热烈的场面。谢俊才同志任所长的碧洲卫生所,成为全地区开发利用研制野生中草药的典型,地区及新林区的医务人员纷纷去参观学习。七十年代中期,我在新林工程处担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机关劳动时常与处卫生所的同志们上山采药,开发新药,不但自用,而且在新林区外销,节约了大量的医药经费,又方便了几千名职工和家属,受到上级的表扬和群众的赞扬。
  八十年代初,以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张缙先生为首的一些老中医联名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利用全省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搞好北药开发的建议,并多次来大兴安岭地区调研。但当时地区经济形势较好,没有林业“两危”及“避危兴林”的概念,北药开发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进入九十年代,林区“两危”突现,这时上下组织及广大林业职工才清醒的认识到独木支撑的经济结构的后果,认识到非林非木产业的重要。九十年代后期,地委、行署、林管局主要领导在大力开发农业、旅游业的同时,提出加强北药开发工作,使之形成兴企富民的产业。原政协地工委主任周向民同志上下奔走调研,绘制野生药材形态,注明性味及主治病症,在大兴安岭报上连载发表,动员广大下岗职工及农户采集加工野生药材。加格达奇、塔河等林业局开始搞野生药材的引进种植和山野药家种试验,但由于没有龙头制药企业,没有统一收购,加之当时药材价位较低,终没有形成产业。进入新世纪以后,地委明确提出将北药开发定位支柱产业之一,成立了北奇神、华野药业公司,成立北药开发办公室统管专抓北药开发工作。地委近三年每年重点工作都列入北药开发,指定领导负责抓。安排专人具体抓,上下联动齐心抓,地委主要领导每年两次听专题汇报,使北药产值逐年提高,成果为人们关注。
  北药开发设想 北药开发和旅游业一样,是朝阳产业,前途光明,潜力巨大。但目前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科技先导不够、人才匮乏等。为使北药开发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领导。2004年地委为加强对北药开发的领导,除主管专员外,又按排一名地委常委主抓此项工作。各县区亦应以此为例,以一名副书记或常委挂帅主管,并充实北药开发办的力量,每年突出抓好一、二项工作,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宣传。大兴安岭野生药材资源蕴藏极丰富、纯正地道,但对外叫的不响。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各种方法,通过现代科学传媒,如互联网等,宣传大兴安岭的北药资源,药材质量,提高全区药材资源的市场知名度。培植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含量。全区现已有三大药业公司,但产值均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拳头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科技水平低。针对以上弊端,应加强外引外联工作,与国内知名研究院所联手,争取创一、二个特效名优产品,使大兴安岭的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争占一席之地。争取在一、二年内,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以北药办牵头,以加格达奇为中心,建立兴安北药交易市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兴安岭知名度的提高,大兴安岭的特色经济必将使世人瞩目,加上空中航线的开通、铁路车次的增多、公路交通环境改善,必出现人流物流互促的形势。在招商引资中,吸引大药商或大财团来大兴安岭开辟药材市场,经营药材市场,使大兴安岭的优质药材、饮片、成药被人们认可,形成北方药材交易中心。
  在北药开发中,应因地制宜,求实创新,培育精品名牌,争取在一、二年之内,创出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的产品和名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大兴安岭幅员大,药材资源丰富,应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否则,也会象木材一样枯竭。制定规划,有计划的采集;建立重点药材保护区,开发与保护并行;有选择有计划的建立北药家育基地、野生家种两条腿走路;对本地药用资源详细普查,品种、数量做到心中有数;立项的新特药,抓紧研制试验,做到生产一批,研究一批,贮备一批,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集中4至6年的时间,以北奇神公司的狼毒大戟开发,华野生物有限公司“花青素”开发,筑安集团药业“红景天系列品”的开发为重点项目,以重点带一般、龙头带龙尾,不断提高质量,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到2010年,全区北药开发业达到15至20亿元产值,使其真正形成拉动大兴安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