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工运发展的光辉篇章

工运发展的光辉篇章



  大兴安岭地区总工会主席 张海峰




  大兴安岭林区的工会组织1964年开始筹建,几代人励精图治,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组织健全、作用突出、党政靠得住、群众信得过的群众组织,在40年的开发建设史上谱写了工人运动的光辉篇章。在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人民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和职工合法权益代表者维护者作用,团结和动员全区各族职工群众,为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兴安岭工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转折的需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组织职工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和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1987年“五·六”大火之后,大兴安岭工会在基本建设领域开展全行业的劳动竞赛,参赛职工在竞赛中提出“吃三、睡五、干十六”的口号,以超负荷的饱满干劲,赢得了复建基本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在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大兴安岭工会认真贯彻党的方针任务,积极教育、动员职工支持和参加林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克服困难,以历史主人的姿态,自觉承担改革付出的代价;组织职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继承和发扬大兴安岭精神,为推进改革发展努力做贡献;工会积极代表职工参政议政,参加企业民主管理,提出主张,建言进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积极引导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顾全大局,主动支持参与林业结构调整、产权改革、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改革,加快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困难企业和贫困职工问题的解决,引导职工脱贫致富。
  在地委的领导下,全区广大职工突破高寒禁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把荒无人烟的高寒禁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健全、社会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国有林区,创造出闻名的大兴安岭精神。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大兴安岭工会创造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些重点工作走在了全省工会和全国农林工会系统的前列。在实践中大兴安岭工会不断发展进步,有为有位,成为林区十二万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林区可采资源的减少,在面临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两危”的严峻形势下,大兴安岭工会主动挑起重担,制定政策,筹措资金,提供持续服务,组织职工发展自营经济。1996年起,连续8年召开自营经济工作会议,组织外出学习考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截止2004年6月末,职工自营经济实现总产值4.33亿元,上缴税金1874万元,从业户数37229户,从业人数60002人。自营经济不仅成为安置下岗职工,稳定职工队伍,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大兴安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多元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
  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大兴安岭工会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围绕保护绿色、维护生态、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会工作。在总结以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林区改革实际,创造性的开展“管好资源不失盗、管好资产不流失、管好决策不失误、管好领导不失足、管好自己不失职”为内容的“管好五件主人事”活动,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职工权益和大局需要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思想教育和职工参与相结合,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省总工会、中国农林水利工会、省林业工会给予充分肯定,《工人日报》、《黑龙江工人报》对活动情况作了详细报道。
  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教育职工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作为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的切入点,不断活化载体,改进方式。坚持开展以“四靠我”、“五个三”为内容的职工教育活动,以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内容的“五美”、“双二十佳”活动。组织了“职工工装表演赛”、“中国版画邀请赛”和各类职工文体活动。通过开展职工技术业务培训和读书自学活动,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智力支持。广大职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当主人,做贡献,创造了敢于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把激发职工和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组织引导职工参与经济建设作为服务大局的落脚点,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经济技术创新工程,1999年林业部和中国农林工会在大兴安岭召开了现场会。改革和建设为职工队伍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机遇,涌现出常孟久、张志磊、张美钧、张彦生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全区有全国劳动模范10人,省级劳动模范189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9个;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2人,省五一劳动奖状4个。
  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关注弱势群体,突出维护职能。深入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人心”和“结对子”活动,在地委的关怀指导下,“一帮一”扶贫解困活动不断深化,有效地改善了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2002年,在地委的直接指导下,全区工会组织开展“万人上岗再就业”活动,全区5.1万名下岗职工有近5万人得到了妥善安置。2003年,为促进维权工作常效机制建设,地区总工会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以动真心,做困难职工的援助员;动真情,做下岗职工的贴心人;动真格,做职工利益的维护者为工作出发点,根据林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广大职工实际需求,通过职业介绍、岗位培训、困难救助、法律援助等方式,为困难职工脱贫解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撑起一片蓝天。地区总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示范单位。地区总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送温暖活动先进单位。
  始终把维护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政治权利作为履行维护职能的重要内容紧紧抓在手上,探索维权机制建设。1980年在新林林业局率先开展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工作;1984年,为解决林区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班组民主管理问题,创建班组长和班组工会小组长共同管理班组的“两长制”;1985年,推行工会代表大会和职代会的两会机构“四结合”体制,在全省和全国农林系统引起较大反响;1997年,举办行政负责人和工会主席参加的企业法人代表和工会主席培训班,在全省首开先河。为协调企业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在全区工会大跨度、全方位推进集体合同和平等协商“两项制度”建设,1998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推行“两制”先进单位。全区所有企事业单位全部建立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工作制度。职代会质量逐年提高,职代会职权得到落实,厂务公开逐步深化。2003年各县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商机制逐步形成。
  始终把发展工会组织、巩固执政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关系自身存亡的根本任务,不断探索、不断强化。到2004年,已建立县级工会组织52个,基层工会组织632个;工会专职干部435人,兼职干部1135人;工会会员107144人,入会率达到88%。始终坚持以职工之家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基础工作,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到2004年,全区拥有全国模范职工之家6家,全国模范职工小家7家。随着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新建企业不断增加,大兴安岭工会把新建企业建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党建指导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和“三个最大限度”的指导方针,坚持一手抓建会,一手抓作用发挥,新建企业建会工作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区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385家,发展会员18732人,其中私营企业247家,建会率、入会率分别达到95%。
  根据新时期林业的形势和任务,大兴安岭地委重新审视发展方向,调整发展思路,以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为契机,确定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接续产业,努力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兴安岭工会从全局发展需要和职工队伍实际出发,围绕地委工作思路,不断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依法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把这种积极性、创造性组织和引导到为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上来,为实现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建功立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高举“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旗帜,努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把职工群众最广泛地组织到工会中来,把工会组织的活力最充分地激发出来;依法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健全有序的工会组织网络和渠道,积极参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切实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培养和造就大批技能型、专家型职工,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切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切实把工会建设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兴安岭工会40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搞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必须坚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自觉主动,贯彻依靠方针永不动摇,服务大局注重发挥优势,突出维护贯彻全面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振奋精神努力求真务实。
  展望未来,大兴安岭工会要在地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体现工会组织的新作为,谱写工人阶级在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