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发展的人事工作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秘书长 郑宝满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四十年来,人事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两个调整”,在促进全区经济建设、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开发建设初,干部管理上实行计划体制,按计划选调、分配、安置等。1983年开始,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对国家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1985年至1996年共为行政机关、检、法等部门补充国家干部和聘用合同制干部708人。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后,人事部门积极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做准备,1996年结合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机关人员实行分流,进行公务员过渡工作,全区共有3354人过渡为国家公务员。10月,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试点工作。1997年开始,党政机关进人一律实行“凡进必考”。1997年、2002年两次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295人。2003年又面向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考试录用了12名国家公务员。同年还为公安机关考试录用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12人。截止至2003年底全区各级行政机关共有国家公务员5679人。2000年起开展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至2004年,共培训14500多人。全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WTO、创造学等培训40000余人次。
人才交流与人才市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984年成立地区人才开发流动服务中心。1994年成立地区人才市场,先后开展了人事代理等十余个服务项目,为全区人才和用人单位服务。10年来,为19家单位、200人办理了人事代理手续;审批、调整流动人员档案工资1992人次;审核职称评定近200人次;接管下岗分流人员59人次;代发工资162000元;为13家用人单位办理了招聘广告审批;接待求职咨询300余人次,成功推荐124人就业。2002年起,举办专场招聘会、洽谈会9场次,应聘人员1200多人次,达成意向性协议近300余人。2003年3月,首次参加全省人才供需见面会,招聘了数百名大专以上优秀毕业生。建立了求职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库,登记求职人员共2661人,其中本科学历39人。地区人才中心现存档案1189份。
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建区四十年,共进行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次党政机构改革。
1996年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全区进行建区以来第一次党政机构改革。地区党政机构由70个减到44个,精简37%。地区机关行政编制精简791人,精简比例为50%,机关工勤人员编制按行政编制总数15%的比例核定121名,机关离退休工作人员编制核定80名。林管局机关机构改革与地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同步进行,机关由38个减为30个,精简比例为21%,编制由803名减为723名,精简比例10%。1998年,林业集团公司进行机构改革,31个机构合并精简为21个,精简32%,编制由796个减为478个,精简幅度为40%。2001年,进行第三次机构改革。地委行署工作机构由原来的48个减为38个,精简21%,内设机构平均精简22%,编制由原来的983名减少为786名,精简20%。三县四区机构由原来的214个减到204个,重新核定编制2342名,精简23%。全区乡镇、党政机构、编制精简幅度分别为24%、52%、20%。2003年进行人大政协和法检两院改革。人大政协机关编制精简3.9%,机关精简18.6%。法检系统编制由534名减为483名,精简幅度为9.6%。这几次改革,精简了机构和人员,理顺了关系,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对富余人员也进行了妥善的安置。机构改革的同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做到凡是涉及机构编制事宜,一律由编办一家承办,由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由编办一家行文。机构编制部门严肃工作纪律,加强监督,坚决查处违反规定的问题,防止机构改革后机构编制反弹。
2002年,全区首次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地区行政公署54个部门和单位,在审核确认的原承担行政审批事项1306项中,保留491项,减少815项,精简比例为62.4%,县区政府各部门确认的原行政审批事项3896项中,保留2177项,减少1719项,精简比例为44%。地县两级都超额完成省定精简40%的任务。2003年,对行署保留的491行政审批事项再次清理,减少248项,保留243项,精简幅度50.5%。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建区四十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进行了几次重大的调整。1989年接收1286人。1991年,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统一计划分配制度,凡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取得毕业生资格并服从分配的毕业生,由国家给予安排工作,重点面向基层,充实一线,并对分配到乡镇、林场的应届毕业生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倾斜照顾。1992年,地区成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3年开始,逐步打破传统的分配模式,探索制定新的分配制度,在部分县、区、林业局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办法,由就业指导中心牵线搭桥,使专业对口,人尽其用。1996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在全区全面推行,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原则。1996年至2003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7891人,其中本科176人。共安置4197人,其中本科134人。2003年通过参加省内外组织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努力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现通过这种方式,达成意向性协议1300余人,为全区提供了一定的人才资源储备。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职称改革稳步发展 1980年开始,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1986年2月开始职称改革,1987年6月成立了地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91年在全区开始经常性地专业职务评聘工作。1991年至2002年,执行35岁以下可以晋升副高级职称、40岁以下可以晋升正高级职称的政策。1994年对企事业单位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满确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1995年开展对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1996年开始对符合条件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申报享受研究员级待遇。2000年开始,凡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国家和省规定有外语、计算机要求的,都要参加国家、省统一组织的考试。2001年开始由过去评聘结合变为全面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2003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336人,其中高级职称1056人,中级职称6968人。
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964年后,全区分别执行七类、九类和十一类区工资标准。1984年开始享受科(边)补。1985年,职工人均工资为112.3元。1985年,机关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1986年到1992年问先后两次晋升了工资档次,同时各种津贴、补贴政策相继出台。1993年开始发放福利补贴。是年9月,机关事业单位人均工资达到360元。1993年10月,机关实行职务工资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行业不同分别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保留了原来享受的林区津贴、科技津贴等。1994年7月起,享受御寒补贴。当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可以直接执行定级工资,同时高定一档职务工资。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均工资达到490元。此后,共进行五次调整工资标准,五次晋升工资档次,两次晋升级别工资档次,人均两次拆平台。2001年1月,大兴安岭地区被国家定为艰苦边远地区三类区,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人均172元,年底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一次性奖金。2004年1月实行工作津贴制度。经过历次工资调整,机关累计人均增资1000元左右,事业单位人均增资1087元左右。2003年机关人均工资达到1490元,事业单位人均工资达到1570元。四十年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了40倍。
军转干部得到妥善安置 地区军转安置工作部门成立于1975年,2001年设为独立的工作机构。开发建设以来,军转安置部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尽心竭力地把这项政治任务完成好。1969年后,全区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407人,其中团职38人,营职118人,连排职195人,技术干部10人。基本达到军转干部满意,接收单位满意,组织人事部门满意,原部队满意。2001年开始,军转干部安置制度改革,国家对军转干部实行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安置原则。军转部门在完成指令性计划安置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地区专门成立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的统计、发放确认、停发和调整申报及社会保障等日常管理工作。全区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46人。
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 开发建设以来,各类事业单位不断增加,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事业单位分林业和地方两种编制,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类型。1996年,中央提出事业单位改革意见。2000年,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制定《大兴安岭地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大兴安岭地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意见》,在地区广播电视局、实验中学和呼玛县进行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分别制定了《全员聘用合同制方案》、《结构工资制暂行办法》和《内部机构与岗位设置方案》等,全面实行聘用合同制。2003年开始,事业单位在用人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凡新进人员全部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03年末,全区有林业和地方事业单位173个,编制4677个,实有人员3545人。
引智工作取得新成绩 1997年7月,针对人才资源比较匮乏的实际,地区成立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围绕林区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技术成果。到目前,共执行引智项目32项,引进各国专家67人。2003年“欧美树种引进”省级引智成果示范基地设立。2002年,人事部正式批复在北奇神绿色产业集团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站。1998年以来派出9人赴香港等地参加培训。全区3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16人。有1人被人事部奖励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强冬性萝卜杂交品种冬红一号、冬青二号的选育”等三个项目被评为省长特别奖(省重大科技效益奖)。
1996年,全区建立第一批33个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现已建立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70个,其中省级重点学科1个(蔬菜学),地级重点学科20个。各类学科(专业)带头人选共计202名,其中学科(专业)带头人70名、后备带头人70名、第三梯队带头人6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