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府的春秋巨变

首府的春秋巨变



  中共加格达奇区委书记 敖荣春

  加格达奇区人民政府区长 赵明







  加格达奇区是伴随着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而迅速崛起的。1958年成立加格达奇林业局筹备处;1960年11月,加格达奇正式设立镇建制;1964年起,加格达奇镇归大兴安岭林区开发会战指挥部管理;1970年2月,改称加格达奇区;1973年6月,正式划入国家机关序列;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加格达奇区成为县级区建制。如今,已从当年不足2千人的小镇发展成具有15万人口的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全区下辖两个乡、六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18.5平方公里,建成区11.8平方公里。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北部最具综合经济实力的城市之一。
  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格达奇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区情,及时确立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工作重点。不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与服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使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2003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18565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近20倍,并于1996年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调整为3.9:31.5:64.6。1981年,地方财政收入仅670万元。至2003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已达11533万元,增长16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4700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3元,比1978年增长11.4倍。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项社会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的大进步。
  全区现有工业企业120家,形成了以木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山野产品和畜产品加工,以及电力、建材等行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以大兴安岭北奇神公司和大兴安岭恒友家具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并已先后打入国际市场,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装机总量为2.4万千瓦的发电厂基本满足了全区的电力供应。1998年来,全区58户区属集体企业全部转制成为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全区经济形成了多种成分并存、多种所有制形式并举、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3年,地方工业总产值2039万元,比1978年增长8倍。
  全区农村自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近几年确立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战略,在1997年实施“两个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强化绿色农业,不断加大马铃薯、油豆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努力实现生态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养殖,逐步构建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农业总产值逐年上升,1981年392万元,1989年1134万元,1994年2936万元,到2003年达到7691万元。全区牛存栏3686头,同比增长32.5%;羊存栏19400头,为上年的3倍,畜牧业产值3196万元,同比增长26.2%,占农业总产值的41.6%。村村实现通车、通电、通视、通话,住房砖瓦化率迅速提高,现代文明及城市生活气息逐渐渗入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超常发展,逐步实现了非国有经济整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筑安集团为代表,向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兴安有机食品公司为代表,向绿色产业发展;以大山科贸公司为代表向加工业发展。以林格贝公司为代表,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全区现有个体工商、私营企业4997户,注册资金48005万元,从业人员19149人。筑安集团成为产值超亿元的私企大户。2003年非国有经济总产值完成44700万元,占全区总产值的37.7%,上缴利税2159万元,成为财税增长的主体之一。
  2003年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个,到位资金6817万元。自1999年至2003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招商引资项目54个,到位资金总额达31733万元。
  近几年,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消费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为主体的、门类众多、分布合理的市场体系。全区已有商贸市场13个,商业网点267个,形成了以林都商贸城和中央商城为龙头、大中小市场相结合、高中低档摊位与临时摊位并存、布局较为合理、功能日臻完善的市场网络。成为辐射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嫩江以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劳动力、科技、房地产、金融证券、文化等各类市场也得到较快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改观,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中、小、幼教学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997年,“双基”教育通过省级验收,实现“无肓区”的奋斗目标。各中小学校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创建素质教育新模式。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制度,推行“初二后分流”的办学方法,加强“三教统筹”,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1998年,教育系统实行校长任期制、教师聘任制、工勤人员合同制的体制改革。加格达奇区有中小学校28所,公安干部学校、电大、职教中心、成教中心各1所。在校生23400余人。2003年建立的职业教育学院,是大兴安岭地区第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高等学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区、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境内的医院、卫生所、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药店等医疗服务机构已多达100余家。卫生防疫工作采取防治结合的方法,基本控制了伤寒、肝炎等疾病的流行,消除了脊髓灰质炎;碘缺乏病肿大率1978年为20.3%,到1998年,已降到4.9%以下,达到了省级标准。加格达奇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不高,多次被评为全省计划免疫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区。特别是2003年预防“非典”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全区无一例疑似病例发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防治“非典”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
  通过40年的建设,全区交通事业取得巨大发展。铁路北通漠河,西达海拉尔,并可直通哈尔滨、沈阳、大连和北京。加格达奇车站已成为齐齐哈尔以北最大的中转站和铁路枢纽,每天接送旅客列车13对次。公路四通八达,111国道横贯东西,另有县级公路2条,乡村道路9条。行政村通车率达100%。公路客运直通黑河、呼玛、阿里河、哈尔滨等地,每天发送大客车29个班次。市内客运出租车拥有量达千余台,万人拥有率居全国前列。2004年5月,加格达奇至哈尔滨的旅游包机正式通航,开创了大兴安岭民航的通航史。
  加强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将60个社区合并成31个社区,有效整合社区资源。集中财力改善了街道、派出所和社区的办公条件,增加了办公经费,成立了6个社区服务中心、31个社区服务站、126个社区服务网点,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全区有9075人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有394户、81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2003年发放低保资金469万元。组织干部职工捐助贫困学生,累计发放救助金85.6万元,1638名贫困生得到了救助。积极开展再就业工作,恢复了就业局,组建了劳动监察大队,为4099人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2003年有2296人实现了再就业。扩大社会保障的涵盖面,有686家个体工商户参加了养老保险。企业、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以及养老金发放全部实现社会化。
  各类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区域内共有各类银行11家、信用社4家、储蓄网点38个、保险机构3家,还有1家全国联网的证券交易中心。商业服务网点多达1500多个,有宾馆、饭店上千家。地区邮政局、网通、铁通、移动、联通等多家通讯、通信公司都设在区内。全区有6个邮政支局、2个乡代办所,电话交换机总量达14.6万门,已并入国际国内直拨网,微波通讯与各县区局联网,邮电通讯十分先进。全区有艺术剧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各1座,体育馆、图书馆各2座,业余体校2家,滑雪场1处。电视台2家,报社、广播电台各1家。广播电视覆盖率95%以上,电视有线与无线互补。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活动,成功地举办了2001、2002年两届“中国大兴安岭漠河北极光节”的开幕式,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山城人民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大餐。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文明城建设铸就辉煌。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实施全面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采取国家拿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集一点的办法,积极开发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大面积改造平房区,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40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50亿元,建造各类房屋总面积14.6万平方米。1982年建成自来水厂,1998年向国家和省争取,投资2200余万元耘建自来水净水厂,改善了居民生活用水质量。改革开放以来,建成北山、儿童等5座公园,占地200多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27.3%。整治市容市貌,实施夜景灯光工程,城区初步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1995年,开通3条公交线路,解决了居民行路难问题;1996年,改厕工程陆续实施;1997年,建成6条文明街、2条军警民共建街、1条风味餐饮特色街;2000年,建成占地28000多平方米的新世纪广场(第一期工程),2002年,建成大兴安岭第一座立交桥——曙光立交桥。建成沥青路44条,白色路4条,砂石路36条。建区初期那种“三条泥路两栋楼,抽支香烟走到头”的简陋景象,早已成为历史陈迹。2002年,全省中小城市建设现场会在加格达奇召开,为大兴安岭带来了荣誉,为加格达奇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加格达奇市民文明公约》、《市民行为守则》和文明单位创建标准的颁布,不仅大大提高了市民的文明意识,而且使各类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目前,全区已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11个,地级文明单位(标兵)39个,区级文明单位(标兵)64个,区级文明小区23个,文明示范村2个,文明标杆户35户。加格达奇区自1991年以来,连续三届荣获省级文明城、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区和省级双拥模范城的光荣称号。2003年,全省精神文明工作创建现场会在加格达奇区召开,使加格达奇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追求卓越,铸就辉煌,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本届区委确立了“招商引资,经济富区;经营城市,文明立区;完善体制,改革兴区”的三大战略,把建设生态旅游林城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把振兴经济致富百姓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加格达奇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大兴安岭最富、最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