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百年老县谱新篇

百年老县谱新篇



  中共呼玛县委员会书记 王杰

  呼玛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开明







  呼玛设县已近百年。具有“守土爱乡、忠厚纯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的呼玛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大兴安岭三次开发铿锵的脚步,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智慧,使拥有纵横江河、雄奇山川、肥沃土地、广袤森林、丰茂草原、富集矿藏的百年老县发生历史性的巨变,铸就全县6万人引以自豪的辉煌。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
  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4533万元,按199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比1964年增长17.23倍,年均增长7.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64年增长48倍;农业总产值达到16081万元,比1964年增长6.32倍,年均增长5.24%;工业总产值达到24792万元,比1964年增长22.02倍,年均增长8.38%。
  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县农村已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呈现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竞相发育的可喜局面。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正朝着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投入产出比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占有量居全省前列,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耕地面积比1964年增加1.36倍,人均收入达2921元,是1964年的28倍。乡镇企业年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年实现税金300万元,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不断改造原有煤炭、电力等老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以煤炭、电力、建材、木制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采金、酿造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格局。呼玛老醋、呼悦牌大酱打入省内外市场,牙签、卫生筷子远销日本和欧美。
  以呼玛尔战斗、古驿站、雅克萨战斗而闻名遐迩的呼玛县,长时期受到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的困扰。40年来,呼玛县注重以交通、能源、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至2003年末,公路建设形成以两条省级公路、三条省级管理公路为干,八条县路、七条乡路、六条边防路、二十条村路为支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路。邮件运输与投递不仅做到安全、准确、迅速、方便,而且邮政还开办了邮政储蓄、邮政汇兑、代办联通、快运专递等业务,极大的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讯业发展迅速,全县已形成装机容量1.2万门的国际国内程控电话网,实现县、乡、村三级国内数字直拨,开通了移动通讯和国际互联网络。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呼玛县个体私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改善经济所有制结构,丰富和繁荣市场,显示出生机和活力。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业户1402户,注册资金5723万元,从业人员3600人,实现产值1.54亿元,销售收入7311万元,税金781万元。私营企业达20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至2003年,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64人,20个教学班,在校生971人;初级中学2所,戴帽初中2所,教职工204人,专任教师164人,51个教学班,在校生2046人;小学15所,教职工357人,专任教师319人,179个教学班,在校生3839人;国办幼儿园1所,教职工27人,专任教师8人,保健员14人,6个教学班,在园幼儿264人,个体幼儿园3所;附设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学前班17个,各乡镇都设有农民技术学校。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内一、二、三小学和初中、高中都建起了新教学楼,2002年县政府筹资400万元新建1所现代化青少年活动中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全区文理科双状元,有多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学府。全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信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教学微机达490台(套),现有机房数11个,56座位到128座位多媒体电脑教室4个,全县中小学都开设了微机课。
  至2003年末,全县有医学、农机、畜牧兽医、农学、林学、教育、烹饪、珠算、气功等各类科技协会和乡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计17个,有科研机构4个,各类专职科技人员1031人(其中本科学历68人、专科70人、中专731人、电大62人),兼职科技人员1000人。1978年,呼玛县召开科学大会,有91项科技成果在会上受到奖励。1978至2003年,全县科研项目81项,有20项获奖,其中获国家专利3项、省级奖2项、地级奖12项、县级奖3项。
  全县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结核病防治所、牙病防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20个,县、乡、村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29人,有高级职称的医疗人员4人,中级职称的115人,初级职称的101人。县医院新建楼房4000平方米,设有病床110张,拥有东芝罗旋CT等一大批现代先进医疗设施,设有中医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检验科、放射线科、功能科、药剂科。全县广泛开展防治地方病、传染病、多发病和爱国卫生运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8人,拥有病床3.5张,人民的身体健康基本上得到保障,城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到2003年末,全县有文化馆(含艺校)1个、图书馆1个和文化娱乐场所55家,健身路径3条,18000平方米广场1处、江畔公园和城欣公园2处。共举办“呼玛之夏”音乐会四届、呼玛县艺术节二届、呼玛县田径运动会四届,与企业联合举行杯赛、杯展12次,参赛、参演5万余人次。2002、2003年广场文化活动受到地区表彰,军乐队在首届全区军乐比赛中获第一名。为扩大国际间的交流,先后邀请俄罗斯文艺团体来呼玛演出4次。三卡乡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乡镇称号,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荣获中华民族艺术之乡和省级文化先进乡镇称号。
  全县有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调频转播台3个和隶属乡镇、林场领导的基层广播站及无线电视站、有线电视站计50个。至2003年末,全县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能收看32个频道。县财政加大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购置先进的摄像机、字幕机、背包机、调音台等,为自办新闻节目提供设备保障,节目达到全数字化制作,全数字化播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各项指标,于2002年基本完成。以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市民为重点的创建活动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展开。不断加大城乡环境,特别是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县人民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至2003年,呼玛镇内“三观”“五爱”教育画廊一条街(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城欣公园荷花池、江畔公园花卉示范园、河口和吴八老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呼玛河入江口旅游景区、标准化公民道德学校、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白银纳民族风情园和三合旅游区、呼塔公路绿色大通道、绿色小区及文化社区十大亮点工程初具规模。呼玛镇内新建办公楼39幢8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楼31幢17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7幢3万平方米,新建医院楼2幢0.8万平方米,新建青少年宫1幢0.4万平方米。整修了江畔公园、城欣公园、人民广场、商业步行街。拓宽和改造镇内道路10公里,修南北出口路10公里。1978年,镇内居民用上自来水,1997年和2003年,相继投资200万元和1640万元对自来水工程进行扩建和改造,提高了供水质量。农村改水从1996年开始,至2003年末,已完成60%。
  党建工作不断加强
  回首40年,历届县委、县政府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每年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分别受到省、地、县三级表彰。通过“三讲”教育、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开展两风建设活动,反复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和德政教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力营造廉洁勤政、一心为民、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全县精简会议,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对解决群众难点、热点问题常抓不懈,对党政干部贯彻落实规章制度经常进行检查,加大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使腐败问题得到有效的遏制。
  一代代忠厚纯朴、勤劳勇敢的呼玛人民,创造了气势宏伟建设边疆的绚丽画卷,为昨天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现在,呼玛人民在新世纪的征程中,正以崭新的姿态、豪迈的胸怀,迎接新的挑战,谱写更加振奋人心、气壮山河的兴县富民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