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腹地话沧桑 中共塔河县委书记 杨胜利
塔河县人民政府县长 孙明学
塔河县是我国最北部的两个县份之一。沿黑龙江有173公里的边境线,居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心地带,锁嫩漠铁路、公路之咽喉,扼南北东西往来之要冲。全县总面积14420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91.8万公倾,总人口逾10万人,县辖三乡三镇,林业局辖九个林场、一个经营所,四个贮木场,是一个以林业为主体经济的政企合一县。
40年来,勤劳勇敢的塔河人,战胜了特大冰凌、特大洪水、特大森林火灾的严峻考验,以“热血溶化千年冰,智慧征服万重难”的大无畏气概,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首首撼人心弦奔腾豪放的创业之歌,绘就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创造了一处处令人瞩目的人间奇迹。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开发建设初期,全县以森工采运业为主,县内的工业企业只有林业企业1家独木支撑。到2003年末,全县各类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58家。2003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244万元,比1981年增长7.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地方工业相继起步,特别是1998年以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生态示范保护区建设“三大政策”的机遇,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形成以木材生产为龙头,以木材加工、农产品加工、林产化工、机械修理为重点,野生浆果加工,北药开发,鄂伦春族风情旅游等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 塔河1981年建县,经过22年的发展历程,农业走上了循序渐进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以畜牧业和乡镇企业为支柱,粮、牧、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建县初期,播种面积为8477亩,2003年播种面积已达6.4万亩,种植业总产值达到2217万元,比1981年205万元增长10.8倍。养殖品种30多个,到2003年末,专业户达400户,牧业产值实现456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64%。建县初期,全县水产品产量仅为1.26万公斤,到2003年末水产品产量达225吨,总产值实现283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由建县初期50%提高到2003年的95%以上。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兴办乡镇企业。2003年末,全县乡镇企业283户,从业人员2618人;完成总产值10514万元,增加值4008万元,营业收入11016万元,实现净利润278万元,税金25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由1981年的211元增加到2003年的3037元,是建县初期的14.4倍。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60年代初,塔河建立林业局,县内仅建有8幢2层楼房,职工住宅多以“板夹泥”、“木刻楞”、“大白块”结构为主,生活设施极为简陋。到2003年末,全县城镇房屋建筑面积1602940平方米,其中住宅总建筑面积70.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63平方米,建成住宅配套小区5个。办公楼、商住楼、中央商城、大世界商场、百货大楼等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中央商城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成为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最大的商城。1986年筹建自来水公司,1988年完成投资931万元,建成自来水厂和给水管网。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政府又先后投入3613万元对自来水厂进行扩建改造,到2003年末,已建成供水管网总长度54公里,日供水能力1.4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9%,日人均生活用量140升。1984年后,以塔河镇城市道路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拓宽改造了中央大街、文化路、建设大街、昌盛路,新建了友谊大街、站前大街、沿河路、太平路、传真街、繁荣街等,建路旁休闲广场7000平方米,城市道路建设总里程达40.89公里,路面铺装面积194800平方米,人均道路铺装面积4.01平方米。1979年塔河镇城区路灯60盏,1992年增至160盏。2002年,对旧有路灯进行改造,同时重新设计规划,到2003年末,共安装新式路灯394盏、射灯70盏,使山城灯火辉煌,夜色宜人。积极发展镇内公共交通,设专线三条,设20多个站点,总长度20公里。出租车300余辆,招手即停,方便人民出行。2002年塔河镇集中供热项目批准立项,2003年采取招商引资办法,开始施工,计划2004年9月15日全面竣工,供热能力60万平方米。加大环境绿化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力度,截止到2003年末,完成城镇绿化面积72公顷、12万株,主要街道一街一景。初步形成园林风格。
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县局经济逐渐发展的顽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6年,本着精干、高效、务实的原则,积极稳妥,大刀阔斧地将职能相近、业务交叉机构进行合并、撤销,将机关超编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向木材生产、营林、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产业开发等一线转移。到1098年底,共合并科(股)、室240多个,分流2100多人,节约支出2300万元;将林机厂、建材厂、工程处、筑路队、商业局等非林预算内企业剥离经营,推向市场,彻底“断奶”;电视台、医院、自来水公司、通讯科等单位进行差额拨款。剥离单位和差额拨款单位在市场大潮拼搏中,完成了由依附型向自立型转变。2000年来,加大小企业改制和林场改革力度,将林业局所属的42户小型企业进行产权变更,将原有的8个贮木场合并为4个,并将6个经营所合并到当地林场。有偿转让采运设备716混合台,占全局采运设备总量的98%,收回资金529万元。立足项目牵动招商引资,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引进项目50个、企业30户、资金7000余万元。向上争取资金1.85亿元。
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 截止到2003年底,非国有经济达3007户,其中:私营业91户,个体营业户2916户,从业人员9467人,其中:私营企业3733人,个体户5734人。非国有经济完成总产值22507万元,占年度计划22500万元的100%,同比增长11%;完成税金977万元,占年度计划850万元的115%,同比增长26%。注册资金总计15984.5万元。在全县非国有经济中,私营企业大户逐年增加,投资1600万元的中央商城,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大世界商场、百货大楼,成为塔河私营商业企业的排头兵,取代了国有商业的主导地位。建成集贸市场9处,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集贸市场网络。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建局初期的“帐篷是教室,木墩是桌椅,取暖用铁炉,烧火暖一会,停火冻全屋”情景已成为历史。截止到2003年末,塔河县(局)共有22所中小学,18所幼儿园,有教师735名,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66%,初中教师达标率98%,小学教师达标率100%。在校学生10231名,入园儿童1100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计算机教学系统,校园网,多媒体电子教育,现代化的语音室,已在校园安家落户。“两基”通过了省地验收和复检。高标准、高质量的“普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可喜成果,截止2003年末,全县入学率达到100%,初中达到99.9%,巩固率均达到100%。40年来,已有3400余人考入了清华、中央美院、北航、复旦、南开、国防科大、哈工大等大中专院校。党校、技工校、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林业广播学校和电视大学等成人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职业教育获得省政府授予的“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显著 40年来,塔河县的卫生事业在不断为民服务中发展壮大。至2003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6所,共有床位495张,每千人床位占有数为4.95张。全县各医疗单位业务用房总建筑面积26580平方米。配置了CT、彩超、大型X光机、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分析仪、B超、血流分析仪等医疗仪器设备100余种,230余台件。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县级医院设立内、外、妇、儿、传染、口腔、眼、中医、药械、预防保健、急诊麻醉、手术等科室。全县卫生系统中高级职称188人,初级职称402人。组建了林业局总医院和县疾病控制中心,加速了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两个体系建设,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九五”超前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通过省级验收。计划免疫工作于1996年实现以乡为单位达到95%,1999年提前一年通过消灭碘缺乏阶段评估,已连续20年无脊灰病。妇幼保健一直居国家、省、地先列,保持孕产妇、儿童死亡率0的记录。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从1965年开始,电影、文艺演出、民间民族文化活动在森工企业中逐步开展起来。文化站、电影院、广播站相继建成。1972年塔河文化馆成立后,共组织了11届文艺汇演,组队参加地区7至13届文艺汇演,5次被评为优秀演出队。1980年组队参加全省城市职工文艺汇演,1983年参加全省林业职工文艺汇演和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80年至1984年举办了4届《塔河之春》音乐会。参加了林业部、中国音协主办的《绿云里的歌》音乐会。截止2003年末,文化馆共举办各类演出300多场,举办各类普及班,艺术培训班320期,培训各类人员近3000人。塔河已有45人的业余管乐队,10人的电声乐队,30人的业余演出队,经常活跃在塔河的文艺舞台上。县内有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名,省级美术、书法、剪纸、摄影、文学等会员20名。先后有诗集、歌词、散文、硬笔书法专辑等6部作品成书出版,2000年以后《塔河县志》、《萨满教调查》、《兴安岭上的鄂伦春》等史志专著出版发行。
1971年起每年都举办全县(局)中小学运动会,学校体育居全区上游水平。群众体育从70年代起逐步走入正轨,每年都举办全县篮球、排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田径等大型比赛。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体育人口由1965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35%。1987年成立业余体校,开设了篮球、排球、田径、速滑4个训练班,为省体2队,地区重点体校输送了17名队员。参加地区比赛,共获金牌34枚、银牌26枚、铜牌16枚。
交通、通讯事业有长足进步 塔河地处大兴安岭地区中心,交通枢纽。嫩林、塔韩两条铁路交会贯通,境内总长206公里,年客流量64.8万人次,年货运量72.9万吨;公路200余条,全长3130公里;2001年,筹措资金1266万元,修筑了塔河南北出口路6公里、十八站2公里、塔十公里1.4公里、十八站鄂族新村0.9公里的白色路面,实现了塔河县境内省级、县级、乡级高等公路零的突破;2003年,享受国务院西部开发政策,加漠公路塔河段140.7公里高等级公路竣工。黑龙江水运便利,夏秋季货运量6.8万吨。40年来,相继开办了邮政储蓄、邮政快件,特快专递、有声信函、国际国内直拨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宽带上网、小灵通电话等业务。至2003年末,全县市话容量31000门,小灵通7000户,宽带上网1000户;移动手机突破16000户;联通手机突破4000户。
截止2003年末,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21484923立方米。拥有固定资产8亿元;镜内144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汉、满、回、蒙、朝、藏、苗、壮、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族和俄罗斯等15个民族,人口由始建初期的3993人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人。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亿元(全口径),比1981年的9772万元增长9倍,年均增长1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1年1432元增加到2003年的8673元,增加6倍,年均增长8.5%;农业总产值7064万元,比1981年的474万元增加15倍,年均增长13.1%;工业总产值2003年完成49637万元,比1981年343万元增加145倍,年均增长25.4%。其中林产工业产值8103万元,比1981年增长24倍,多种经营1986年起步,2003年实现产值649万元,森工采运企业在木材量锐减的情况下产值增加,2003年实现产值20902万元,比1981年8392万元增加2.5倍,年均增长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4803万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了11.7倍、1.9倍,年均增长1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亿元,比1981年3450万元增加7倍,年均增长58.3%,国民经济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勤劳勇敢、聪明质朴的塔河人创造了骄傲的昨天,还会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