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北极美 漠河日日新 中共漠河县委书记 王秀国
漠河县人民政府县长 包国荣
今年是大兴安岭建区40周年,漠河开发建设34周年的喜庆年。回首往日的荒凉凋蔽,瞩望今朝的繁荣富庶,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勤劳智慧的漠河人民的耕耘下,这里还将一日千里,高奏凯歌,发生更加难以预见的奇迹。美丽富饶的漠河,正以她那日新月异、充满魅力的新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漠河县位于金鸡之冠、天鹅之首,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1970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开发建设者,在人迹罕至、条件异常艰苦的原始森林中,战严寒斗冰雪,驱野彘辟丛林,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开发建设之歌,开辟了漠河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1981年建县后,作为国家用材林基地县,漠河一直保持以林为主的经营模式,初步构筑了漠河的经济社会雏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1987年发生“五·六”特大森林火灾,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漠河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奋进自强、奉献求实”的漠河精神,在废墟上重新建立了家园,但经济和资源随之步入“两危”窘境。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漠河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社会进步明显加快,职工生活及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3274元,增加到2003年的5659元,增长72.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97年的5627元,增加到2003年的7271元,增长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936元,增加到2003年的3342元,增长13.8%。启动实施了西林吉镇桥南区给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6000立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4.38万平方米;新建白色路面6.7公里、黑色路面7.57公里,修补柏油路面16.9公里;地下敷设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线路36.8公里;新建文化广场4处,新增四旁绿化19.35万株,草坪种植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同时,县医院改造项目、县文体中心、疾病控制中心、漠河乡中心校等相继竣工。从城镇到乡村,主要街巷处处绿树成荫、花香怡人,昔日破、乱、脏的边陲小镇,被布局合理、造型美观、色彩各异、格调高雅的新县城所取代,展露出“北极旅游名城”的勃勃英姿。在2002年全省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和2003年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期间,漠河的城镇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地领导的一致肯定。2003年,漠河县被评为全省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
林业经营理念发生深刻变化,森林自然生产力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开始呈现良性演替的趋势。由于木材产量的大幅度调减,公益林建设任务投产到位,砂金停采全面推开,森林资源管护更加严格,森林总量明显增加。境内活立木蓄积由1997年的5212.2万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6101.1万立方米,净增长约888.9万立方米;单位蓄积量由1997年的每公顷71.34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每公顷83.33立方米,公顷蓄积量增长12立方米;有林地面积由1997年的532146公顷,增加到2003年的594311公顷,净增长62165公顷;森林覆被率由1997年的73.06%,增加到2003年的81.64%,提高了8.58个百分点。同时,森林植被、林分结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大幅度削减木材产量的情况下,经济总量保持了适度增长,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1998年到2003年末,林业局财务总收入完成165555万元;实现利润6824万元,超额完成719万元;实现税金12243万元;上缴款完成23229万元,超缴1187万元;补发陈欠工资4980万元;企业净资产总额增加7155万元。林业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林木产品品种由以前单一的锯材、小材小料生产,发展到现在9大类100多个品种。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餐饮、娱乐、购物、游览一条龙服务体系,旅游业收入逐年增加。特色种养殖业、个体私营经济、外经贸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多种资源综合开发、非林非木产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份额逐年加大。非木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46.8%增长到2003年的63.0%,提高16.2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产值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26.1%,提高到2003年的33.7%,提高7.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1997年的16.8:56.2:27调整到2003年的16.5:50.5:33,新的区域产业构架正在隆起。
体制机制变革不断深化,市场机制正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引入林区各个层面。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在推进生态、经济、社会转型的同时,也促进了漠河人思维方式、经营理念的变化,企业劳动用工、产权制度、主辅分离等项改革逐步深入。1999年5月,漠河县在大兴安岭地区率先进行了机构改革,县党政机关分流40%,林业局机关分流54%,共分流人员374人,每年可节约支出490万元。从1999年开始,对全局五个林场实施了全方位、规范化的改革,林场管理人员由193人直接缩减至42人,精简达78.2%。剥离辅助生产单位30个,有偿转让采运设备326台,转变职工身份216人,林业局每年减少制造费用支出390万元。从1998年到2002年末,县局共改制小企业33户,彻底切断了县局与小企业之间的经济连带责任。改制后盈利企业比率已由过去的24%上升到100%,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和思维定式,企业负担减轻、活力增强,职工个体的潜能也得以释放。2002年,西林吉林业局被评为全省优秀企业,2003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漠河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沃土,正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天保”工程实施,给林业企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林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二是漠河已享受西部开发优惠政策,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一批大型项目加漠公路已经受益,漠河民用机场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三是国家将在生态示范保护区建设方面注入资金,用以加强森林管理、扩大生态效应,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也将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漠河发展。五是境内有国家一类口岸漠河口岸,并有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中俄界江大桥建设项目已引起双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漠河将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黄金通道。
展望漠河未来,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老一代开拓、创业者所开创的坚实基业、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所留下的漠河精神,必将教育和激励新一代开发建设者“二次创业”,为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去奋斗、去拼搏、去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