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四十载 昂首向未来 中共松岭区委书记 邢英
松岭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学义
物转星移,时光荏苒,松岭区——作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最早的区(局)如今已经走过了四十个春秋。1964年,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数万名林业职工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踏上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征途,将智慧、血汗、青春乃至生命融入开发建设新林区的伟大壮举之中。从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到繁荣开放的新型生态林区;从体制单一的林业公司到管理体制健全、服务体系完备的综合性国有企业;从“独木支撑”的经济结构到多元发展、百业并举的经济产业格局,种种辉煌业绩向世人昭示其非凡的风雨历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长期过量采伐、经营管理粗放等弊端造成深层次矛盾,全区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松岭区党政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及时选择实施生态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综合利用上,坚持以改革求活力,向管理要效益,坚实地迈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步伐。1998年,国家在大兴安岭实施天然林保护试点工程,松岭牢牢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优化调整区域经济格局,全区各项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四十年寒来暑往,四十载春华秋实,松岭这片沉寂千年的原始林区如今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累计为国家提供各类商品材1107万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31099.8公顷,创工业产值323965万元,实现利润20035万元,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被国家和省评为“先进单位”,被省和地区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荣誉称号,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四年名列前茅,取得骄人业绩。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林产工业稳步发展松岭区1979年后开始搞综合利用,年产值仅136.2万元。1989年,林产工业厂家达20余个,拥有固定资产1179万元,年创产值2045万元。1998年创产值3623万元。2003年,林产工业企业已发展为23家,年创产值5294万元。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巩固林产工业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非林非木替代产业,在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上马了具有高附加值的集装箱底板和细木工板等项目。木材精深加工业得以迅速提档升级,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及美、英、法、韩等国家和全国各地。随着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松岭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各项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各地企业和民间资本纷纷来此融资建厂,全局引资额已达4681.45万元,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1965年,只有小型农副业生产,年产值不足5万元。改革开放以后百业俱兴,全面发展。1990年,多种经营创产值1199.2万元。1998年,创产值6734.1万元。至2003年,非国有经济业户已达5654家,年产值实现14568万元,以年17%的速度递增。全区以野生浆果为原料生产的蓝莓花青素、越桔提取物等高科技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及保健品领域,较快时入国际市场;以黑木耳、猴头等食用菌养殖为主的自营经济发展迅猛;以脱毒马铃薯、有机大豆、亚麻、鹿、獭兔、绒山羊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养殖基地相继建成,由职工自筹资金建成产值万元以上的畜牧养殖场已达41户,资产近百万元的大规模种羊场和鹿场2户,绿色、特色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亮点。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针对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优势,松岭区(局)不失时机地确定了“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生态旅游带,将松岭建设成为大兴安岭首府后花园”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努力挖掘旅游后劲,相继推出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驻足观赏。在一系列正确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区域经济结构得到合理优化,全区自营和个体私营等非国有经济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至2003年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40628万元,经济发展速度呈7.8%的态势递增,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668.12元,年均递增7.2%,全区经济保持着快速、健康、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在开发建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勤劳智慧的松岭人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全区已建有广播电视、电影、书店、图书馆(室)、医疗保健、卫生防疫、中小学校、幼儿园、职工俱乐部、老年活动中心等一应公益福利场所。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围绕努力打造一流城镇文化的目标,深入开展“净、美、倡、争”等活动,加大对城镇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香化力度。对镇内的主要街道、桥涵实施改造扩建,对主要建筑物进行装饰粉刷,按照一路一貌、一街一景的建设构想,对城镇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在镇内各街道两侧安置灯箱、铺设步道砖、移植苗木、栽花种草,并深入开展了绿色楼道文化、庭院文化,极力将自己的家园扮美扮靓。随着时代广场、商贸城、经济适用住房、灯光隧道等十几项重点工程的竣工,城镇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城镇品味进一步提高,城镇面貌有了质的飞跃,人均居住面积达11.25平方米,一个崭新、亮丽、开放的新松岭展示在人们面前。在2002年的全省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和2003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现场会上,文明、绿色的城镇环境和文化氛围给与会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松岭人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享受着越来越高质量的生活,也积极营造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全区书画展、演讲赛、秧歌赛、篮球赛各类赛事接连不断,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异彩纷呈,群众性文化活动达到了空前的活跃和繁荣。公民的文明素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培养和树立“团结、奋进、创新、开放、求实”的新形象,并自觉融注于每一句文明用语,每一个文明行为之中。“党员先锋岗”、“文明示范户”不断涌现,“三个百”工程、“一帮一”活动蔚然成风。在忠诚践行“三个代表”的实际行动中,各级干部和职工群众切实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真心实意地进行扶贫解困,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区没有1户因困难吃不上饭的家庭,没有1个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社会公益事业成绩显著教育体制改革日渐深入,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有2952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13人实现了上岗再就业的目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齐头并进,各项服务体系设置齐全。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在这片汇聚了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群众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是遍地群芳吐秀、漫野处处生香。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森林资源管护全面铺开1999年,松岭区(局)率先推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林业职工由“砍树人”向“管护人”的身份转变。以林场为中心,对近山区实行家庭管护,对远山区封山设卡,设立永久性管护站。至今,全局共建立固定管护站卡33个,家庭管护228户,组建集体巡护队42支2037人,落实管护面积801265公顷,确保施业区内有林地块无盲区。
资源林政管理切实加强牢固构筑“家庭管护、林政检查、公安稽查”三道防线,形成布点、封线、控面相结合,专业队伍管护与协同力量管护相配套的多方位全天候资源管护体系。严格执行“三总量”控制,将落实限额采伐制度纳入到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2004年全局木材产量已由过去的年产40万立方米调减到29.8万立方米。
后备资源培育卓有成效随着生态战略的稳步实施,全局现已建成5个万亩人工林基地和5个义务植树基地,森林覆盖率达77.1%。1964年至2004年,全区共完成人工更新造林面积78902.833公顷,完成公益林抚育28761公顷,成活率达89%以上。2003年,南瓮河森林湿地被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十年奋斗的征程,四十年能量的积聚,四十年风霜的洗礼,四十年沧桑的回眸,辉煌的业绩对松岭所走过的每一步历程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在历经艰辛和磨砺之后,松岭人面对未来将更加理性和成熟,发展目标更为明晰而坚定。在“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宏伟蓝图下,松岭人将全面贯彻林业发展决定精神,充分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示范区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东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发展壮大六大产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展望明天,憧憬未来,“兴安长子”豪情满怀,并将以更稳健的步履,创造出倍加辉煌绚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