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史册的辉煌 中共新林区委书记 车凤臣
新林区人民政府区长 胥明华
走进大兴安岭腹地的新林区,广袤的土地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松涛阵阵,绿海万顷,崭新的林城高楼林立。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2004年,先后投资12.3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4.016亿元建成民用住宅46.53万平方米;投资1.42亿元建成公路2468.07公里;投资1.843亿元建成大铁专用线16.1公里。近两年来,投资6000多万元的商服区、中心区和休闲娱乐区的设施建设,建成了2.72万平方米的商服住宅综合楼,3000平方米的大型休闲广场,1300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改造泄渠480延长米,排水沟4274.4延长米,新建混凝土大桥2座。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6421平方米的教学楼、850平方米的食堂和400平方米的音像馆。完成电线电路改造工程,灯光隧道、霓虹灯和路灯的维修和改造;投资45万余元改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文体馆。现有固定电话18000门,移动电话6500部,程控电话普及率为70%。有线电视使用户7750户,入户率80%。自来水主管道14800延长米,2543户居民用上自来水,使用率90%。城镇绿化已形成居民小区、广场、单位绿化三大板块。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医疗设备,投入500多万元改善环境,拥有现代化的血疗、彩超、CT等设备,职工群众的医疗条件日益提高。
经济发展增后劲
1965年建局,1981年设立区人民政府,实行政企合一体制至今。年设计木材生产能力102万立方米,40年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2385.3万立方米,上缴利税19.8亿元,相当于再造了12个新林林业局。投资2183万元,完成人工造林及抚育面积24.2万公顷,形成固定资产5.2亿元。1977年,被国家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是大兴安岭唯一获此殊荣的林业局。计划经济时期构建了单一的所有制,单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木材生产,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三单一大”经济格局。20世纪80年代起,历经全面企业整顿、经济承包、局(场)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设,职责分开等多次改革。进入90年代,确定了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主体挺进、立体开发的发展方向,深化国企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对国有企业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性改组,形成以制材、“三板”和家具为龙头的产业链,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以营林为基础,以木材生产为主体,以林产工业为支撑,多业并举、立体开发、多元发展的林区经济格局。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试点,进行“两危”(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突围,调动一切力量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良性变化。2001年实施发展工程、形象工程、先锋工程、民心工程“四大工程”和企业改革攻坚战、结构调整升级战、森林资源保卫战、社会事业总体战“四大战役”。经过两年的努力,新林区局各镇场面貌焕然一新;小企业改制和林场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林产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单一的林业经济格局被打破,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培育和保护。
2003年起,紧紧抓住天保工程、西部开发政策、加快林业发展决定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四大机遇,围绕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精心谋划发展方向,实施“生态建设固本、林产工业兴企、多元经济强区、特色种养富民”四大战略,推进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变。林分质量不断提高。年平均总生长量由138.5万立方米增加到145.4万立方米,林分龄组结构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比例由11.02:54.2:15.8:17.8:1.18变为7.7:52.3:18.2:19.0:2.8,结构渐趋合理。森林覆被率增加。由1997年的84.1%变为2003年的84.25%,总蓄积由6674.3万立方米增加到6891万立方米,5年净增216.7万立方米。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1756万元(不变价),其中第一产业实现21889万元,第二产业实现11574万元,第三产业实现1829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8404万元(不变价),税收完成1919.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006万元,居民银行存款余额6.8亿元。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社会救济体系逐渐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8:64.7:30.5变为2003年的42.7:22.6:34.7。木材采运产值由1997年的17778万元降低到2003年的12045万元,林产工业产值由4414万元提高至8992万元,非国有经济由2401.1万元增加到4336.6万元。特色种养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以鹿为龙头的产业。2003年,全区鹿存栏1345头,实现产值672万元,利润318万元。到2004年底,鹿存栏将实现5000头,将实现产值2500万元,利润1000万元。招商引资与哈尔滨盛兴集团联手兴建10万立方米的高密度板厂工程启动,投产后将极大地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深化改革提效益
打破传统林业生产模式,结合“天保”工程的实施,推进林场改革,通过机械设备转让、分户经营,陆续向内部职工有偿转让各种机械设备482台套,回收资金122万元,所属8个林场组建采伐、运输、修理、供暖等各类专业户537个,各林场撤销二层机构52个,分流人员1297人,年减少支出216万元,林场活力明显增强。
规划和调整生产布局,将林海经营所变为专门的资源管护所,将全区9个贮木场合并为5个,分流人员284人,贮木成本年均降低100万元。
改革传统的资金管理体制,在全地区率先组建财务核算中心,实现资金管理高效集中使用,年减少支出339.6万元。剥离非铺单位70个,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分流人员285人,年减少支出100万元。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所属62户各类中小企业通过股、售、送、破、并等方式进行改制,盘活大量资产。
队伍建设显生机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干部考核、培训制度,逐步建立起任期制、公示制、公选制、票决制。26名干部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领导岗位,副科级以上干部轮岗184人,新提职干部94人,32名干部走“下”领导岗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16个社区党总支,组建59个家庭党支部,努力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中,认真开展“双百分考核”和“六个好”活动;在非公有经济党建工作中,积极探索独立式、联合式、选派式、统建式等方式方法,消灭了党建工作空白点。党员队伍逐年壮大,现有党员3443名;在党员教育管理上,不断深化“树比促”活动,大力推广“三级责任网络管理”经验,得到省委、地委的认可。加强和规范阵地建设,100%的经济组织有党的组织,90%的二层支部有规范的活动阵地。
精神文明结硕果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城镇基础创建和全民素质创建“两大创建工程”,推进城镇文明程度和全民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城镇建设先进区、文明林场建设先进局;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大兴安岭地区第一个文明城镇建设先进区标兵;2003年获得省级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实施全民素质工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弘扬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构筑学习体系提升人,丰富道德实践活动教育人,举办文化活动陶冶人。以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根本,塑造新世纪、新林区、新林人的新形象。在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团员青年、妇女、教师、政法干警、个体私营业户、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窗口单位、社区居民十个层面开展10项活动,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建成管理科学、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文明社区示范点7个;“六星级”以上文明户8929户,占全区总户数的57.26%;地级文明单位(标兵)15个,省级文明单位5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