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前进的呼中 中共呼中区委书记 刘洪久
呼中区人民政府区长 钟志林
在莽莽苍苍的林海之中建设起来的国家大型森工企业呼中区(林业局),经过四十年的开拓、探索、奋发进取,形成以森林生态培育、木材采运、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700多万立方米,创利税4亿多元。
1965年第一批开发建设者拉开建设呼中的序幕。建设者们在人迹罕至、亘古沉寂的小白山下、呼玛河畔,筑路架桥,盖房建场,把一列列栋梁之材运送到祖国各地。
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大关;1980年,呼中林业局层层落实“六包三挂钩”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各项经济指标连年刷新。1986至199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66736万元;1991至1995年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117773万元,年平均递增76.48%;1996至2000年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问,国内生产总值累计164612万元,年平均递增39.77%。林木产品产值由1997年的6907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10188万元;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到2003年产值达8222万元;储蓄余额由1997年的30726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52381万元;职工收入由1997年的4172元增长到2003年的6869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通讯、交通、广电、文教卫生等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经过不懈努力,全质管理等四十余项工作多次受到国家、国家林业局、省、地的表彰和奖励。1990年9月,呼中林业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优秀企业,在开发建设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调整结构求发展
1988年,呼中林业局提出大上林产工业、大上多种经营、大上地方工业、大上营林生产的“四个大上”奋斗目标。1988年与日商合资,创建黑龙江省第一家中外合资龙朋卫生筷子有限公司,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开创大兴安岭产品外销历史之先河。1998年,林业局对林产工业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将五户林产工业原加工企业改组成大兴安岭恒友家具(集团)公司卡玛兰家具总厂。乘小企业转制的东风,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形成以家具为龙头产业,以“三板”(细木工板、中密度板、刨花板)为辅助,以卫生筷子、雪糕板等小型木制品精深加工为补充的林产工业体系,相继组建中美合资林德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华源木业公司、兴森木业公司、碧水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开发了林德家具、华源家具、卡玛兰牌人造板等市场知名品牌,产品走出山门、迈出国门。形成替代企业固定资产过亿、产品产值过亿的规模,安置3000多人就业。此外,氧化铁红矿的开发利用、黑木耳和偃松籽精深加工、红豆果汁生产线的开工等,标志着区域经济格局向“五个基地(建设生态示范基地、校园系列家具生产基地、黑木耳养殖基地、冷凉型毛皮动物养殖基地、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发展。
深化改革添活力
1991年初,作为原林业部九家试点单位之一,率先推行森林资源有偿利用即林价制度。经过两年的实践,林价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并推行到全国各大林区。1992年林业局将销售收入纳入承包盘子与成本指标同步考核。在此基础上,1993年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利润超缴分成承包责任制。1998年进一步完善承包考核体系,简化考核指标,把成本、费用和利润作为硬性指标,促进全局各单位抓管理、抓效益的主观能动性。2001年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经济指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同步考核。实施机关机构改革,全局机构按职能调整撤并,1992年,先后撤并机构14个,使机构总数降低20%以上。1999年,对机关各科室、部门和事业单位重新进行“三定”,局机关精简45%;事业单位精简21%。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开选拔任用、考察公告、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常委无计名投票制度等,成功组织7次公开考录工作,体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和干部任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1997年,全国木材市场萧条冷落,林业局的经济一下滑入低谷,连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也成了难题。全局职工努力提高素质,完善自身,减少内耗和阻抗。党政领导深入基层讲区情,“苦干、细算、真改、严管”的奋斗口号变为全区职工拼命苦干、真抓实干的坚强行动。生产任务提前完成,销售工作重点突破,连续两年较好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使企业逐渐走出低谷。1998年,对19户国有林业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3500余万元,安置人员3000余人,使全区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过1996年、1998年、2000年三次精简林场管理及非辅人员,共精减非辅人员1692人,取消13个分场,撤销3个贮木场;深化林场改革,将贮木场从林场剥离后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初步实现管理社会化、生产民营化、服务社会化、布局合理化的目标。
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后,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进一步确立营林的基础地位。编制完成《呼中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相应下达工程实施进度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公益林建设计划等。根据森林分类的划分原则和标准,划分出第一批重点生态公益林,设立林班牌2014块,宣传牌54块,警示牌15块,落实“五有”责任。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成立森林管护专业队伍,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2000年,呼中区(局)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1037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698万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完成7050.4万元;木材销售27.23万立方米,销售收入16386万元,实现利润2115.4万元,上缴税金343.8万元;多种经营产值3325.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43元。综合指标考核名列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之首。“九五”期间,完成更新造林总面积37247公顷,其中公益林建设25400公顷;更新造林三年保存率达85%以上;幼林抚育完成36120公顷、天然幼壮林抚育完成70735公顷,其中“天保”公益林建设项目40900公顷、封山育林32800公顷。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317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57%,实现上缴款3312.8万元,实现利润1638.4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1元。
两个文明结硕果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离不开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呼中区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对职工群众进行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积极开展“赛四职、创三优、讲十德”,“微笑在岗位,满意在呼中”和“学雷锋、树新风”等竞赛活动,不断赋予精神文明建设以新的内涵,形成可贵的呼中精神。同时,注重公益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先后改扩建呼中市场一条街、火车站、职工活动室、运动场、呼中公园和自来水工程等。广泛开展“树、比、促”、“净美倡”、“千家万户追星星”活动、职工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有力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呼中区连续五年获省级文明城镇建设,文明林场建设先进区光荣称号。
2000年后,通过认真组织开展“三讲”教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发展”学习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基层各级党组织基本实现“十有”目标,全区166个基层党支部中有66个“标准化党支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回首“开发、创业、辉煌”的奋斗征程,呼中区局伴随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日益成长和壮大,成为兴安岭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呼中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思路缔造着林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