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艰苦岁月 创造辉煌未来 中共阿木尔林业局委员会书记 王涛
阿木尔林业局局长 李文顺
这里原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大自然铸就了这里严酷的自然条件,被号称为“高寒禁区”:冬季达七个月之久,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5度,极端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49.5度。寒冷的气候,使这里的土壤永冻层深达3米以上。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边防建设和加速林区开发建设”的指示,1970年9月28日,第一批干部职工13人,从樟岭车站出发,乘坐两辆解放牌卡车,沿着解放军刚刚伐开的简易山区林道,进入了这片杳无人迹的原始大森林的腹地,正式拉开了开发建设帷幕。没有住房,他们在漫山遍野的树木荒草里深一脚、浅一脚,寻找着适合扎营的地块,支起了第一栋帐篷。阿木尔林业局就这样开始办公了。11月下旬,大批的上海、浙江青年支边队伍,从江南的鱼米之乡来到了阿木尔“高寒禁区”的原始森林,开始了新的生活。
异常艰苦的开发创业阶段 “住的小布房(帐篷)、睡的波浪床(小杆铺)、吃的压缩菜(脱水菜)、口嚼红高粱(高粱米饭)、吃水麻袋扛(冰)、地上出火龙(取暖)。”这首打油诗是建局初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开发建设者们,硬是扎下了根,摆开了林业生产和建设的战场,白手起家建设新林区。几度春秋,几多寒暑。开发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经过三十四年的艰苦创业,终于把阿木尔林业局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的新型林区,形成了包括营林、采运、林产工业、基本建设和生活服务的完整体系。全局年木材生产能力45.5万立方米;拥有集材拖拉机129台;运材汽车198台;各种辅助设备682台(套),成为一个技术先进,设备设施齐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全能林业生产企业。全局建成综合林场10个(现已撤并4个)、综合贮木场2个、运输车队2个、木材加工厂2个,形成包括营林、采运、加工、多种经营、建筑安装、森林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产业、多功能、综合性的大型森工企业。坚持边开发、边建设、边生产,累计生产木材855万立方米,生产锯材20万立方米,为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大力开展人工更新造林,仅1987年“5·6”火灾后恢复森林资源阶段人工更新林面积就达到47294.3公顷。
三十四年累计实现总产值221642万元,上缴利税32023.9万元。这些闪光的数字、记录着阿木尔林业局开发建设者的风采。与此同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以刘荣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和省、地级劳动模范;2001年林业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人们有理由为林区建设的贡献和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再造绿色山川 建局伊始,这里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大地,广大林业工人在大自然赐予的肥沃土地和充足的资源条件下从事林业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然而1987年的“5·6”特大森林火灾,给阿木尔林业局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火魔吞噬。全局过火林场七个,受灾总面积311803公顷,占全局总面积的54.9%和,资源损失7471606立方米(烧死木总蓄积),使1970年—1987年17年经营的人工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精心培育的母树林、营林科研实验基地、各种病防仪器设备药品和营林技术资料全部化为灰烬。阿木尔林业局的广大职工没有被火灾吓倒,而是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在这片火烧迹地上,重新播种绿色,再造一片绿色森林。1988年春季,阿木尔林业局拉开了全面恢复森林资源的序幕,由于火灾刚刚过去,植树造林的条件非常差。没有母树林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更新无法进行,只能依靠人工植树造林。面对火烧迹地面积大、苗木不足、成本增大、交通不便等现实困难,阿木尔林业局的广大职工群众重新焕发出力量,发扬了建局初期的“战严寒、破禁区、艰苦奋斗”的大兴安岭精神,用这笔精神财富谱写了恢复森林资源、再造绿色山川的新篇章。1988年,全局人工植树造林1000公顷,当年成活率85.5%。1989年,全局人工植树造林2000公顷,当年成活率90.6%。从1988年至2003年的十六年中,全局累计人工植树造林47294.3公顷,使火灾损失的森林资源得到全面恢复。现在,前期人工植树造林的火烧迹地已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也已经恢复到火灾前的水平。从2004年开始,再次掀起植树造林和绿化的新战役,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阿木尔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实现确保林业生产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天保工程 随着林区开发建设的步伐,林业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森林资源锐减、后续潜力匮乏的局面。面对这不断突出的问题,国家作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大举措。阿木尔林业局又成为实施这一挽救林业命运工程的林业企业之一。
1997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阿木尔林业局全面启动。按照国家林业局和大兴安岭林管局的统一计划和安排,从1997年开始到2003年的8年内,国家在阿木尔林业局投入天保资金24843.6万元。通过调减木材产量、加大森林管护力度、加快资源培育步伐等措施,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3年,全局已落实天保资金24831.5万元,建成高标准、规范化的资源管护站40个,投入管护人员80人,全局555606公顷范围全部纳入保护之中,形成了完整有效的资源管理、保护体系,起到了培育、管理、保护森林资源的效能,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作用。
发展自营经济 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加之“5·6”特大森林火灾的破坏,阿木尔林业局的森林资源陷入“两危”困境。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引发了广大职工对林区经济建设的再思考,认为今后单纯依靠木材生产发展经济已不可能了。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人们把眼光转向了林区丰富的非林木资源和良好的自然资源,重新定位了林业企业的发展方向。1997年,一项新兴的产业——职工自营经济,在阿木尔异军突起,并发挥出方便职工生活,扩大就业门路,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林业局先后制定了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组建了职工自营经济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使这项新兴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实现产值连年递增,在全局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1997年全局职工自营经济种、采、养、加、服五业从业人员3361人,经营业户2404个,实现产值2519万元。到2003年,职工自营经济种、采、养、加、服五业从业人员达7476人,经营业户3606个,实现产值6525.6万元。职工自营经济的兴起,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
面对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阿木尔林业局的党政一班人没有满足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正向更高的目标和层次迈进,力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目前,与河南省三门峡市食药用菌所合作开发的天麻种植基地已成功,年种植天麻5000穴,年实现产值82.5万元,预计2005年种植量可达10000穴,实现产值165万元。与河南三门峡市合作开发灵芝种植基地已正式运作,2004年共种植7.2万段,可实现年产值49万元。林业局投资75万元的综合养鹿基地已建成功,现存栏梅花鹿、马鹿152只。同时,阿木尔林业局的领导班子还在酝酿新的发展目标,拟再次投资建设年产100万袋的黑木耳养殖基地和十万只的獭兔养殖基地,届时可望职工自营经济产值出现跨跃式的增长,真正成为林区经济的一个有力支柱。
全力控制森林火灾 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之后,防火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组建了功能健全的森林防火指挥部,局属各基层单位也相应的设置了防火机构,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森林防火工作步入正规化管理;组建经过培训并配有各种扑火工具的专业和半专业、常年和季节性扑火队伍达1000人,其中专业扑火队300人;设置防火检查站4个,建设防火瞭望塔11个,并配备了先进的瞭望、通讯设备,瞭望塔视线和通讯网络覆盖了全局的555606公顷森林事业区,可及时发现火情,提高了对林火的监测能力;加强对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建防火隔离带221.9公里,设置电台四台7部,配备对讲机85部,各种扑火车辆34台,风力灭火机175台,卫星电话7个,油锯7台,GPS7个,群众扑火工具1500件,提高了防灭火的机动和扑救能力;形成了局场两级指挥机构健全、专业监测网络畅通无阻,扑火队伍、运输力量、扑火机具、通讯联络、后勤保障齐全有效的布局。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毗邻间联防制,落实领导值班、值宿汇报制及奖惩制,加强宣传教育措施,使防火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从1988年至2003年,全局连续十五年实现无人为森林火灾,多次被省、地授予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科学技术广泛开发运用 各项生产由原始型向现代型迈进,采、运、集、装、株、贮等工序手段由机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科学技术全面走进生产实际和生产经营的主战场之中,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仅2003年就有23项自行研发的小型实用科技成果得到了实际应用和推广,并转化为生产力。林业局的科技队伍也不断壮大。2003年末,全局拥有职称的科技人员34人,中级职称人员363人,初级职称人员415人。同时,还有一线生产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实用技术工人活跃在林业生产的各个岗位。林业局的群众性科技组织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局38个基层单位全部建立了科协组织,他们在林业局科协的带领和组织下,各尽聪明才智,不断为阿木尔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其不懈的努力,使企业的生产和建设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增加新的活力和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2003年末,全局拥有高、初中学校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120人;幼儿园、托儿所1个,在园儿童246人。中小学校全部配备有办公和教学电脑,设有功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实行规范化教学。基本满足了阿木尔林区职工子女就近接受基础教育的需要。同时,每年还有2000多人次的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形式和不同类型的培训,初步改变了林区职工的文化构成,为实行“科技兴林”和林业经济建设,造就和储备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资源。
卫生事业迈进新的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阿木尔林业局的医疗水平不断完善。目前,全局共有卫生组织26个,其中局级中心医院1个,基层卫生所7个,个体医疗诊所和药店18个。中心医院共有医护人员101人,设有床位100张。同时,中心医院配备有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设施,如:B超、CT机等。职工群众能够除特殊疾病外,基本在局内得到妥善治疗,解除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
城镇建设从零开始 由于长期形成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影响,阿木尔局的城镇建设一直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建局初期1970—1987年,建设重点为办公和居民住宅。所建办公和住宅均为简易木刻楞和板夹泥为主,特点为小、暗、潮、陋,需年年维修,后逐渐淘汰。到1973年,开始使用白大块建筑,到1974年末开始以红砖为建筑材料,办公设施和居民住宅逐步向砖木结构转化,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提高。
1987年的“5·6”大火,将原本简陋的生产生活设施化为灰烬,一切又从头开始。以恢复重建为转机,城镇建设标准开始了新的层次。其标志为办公设施和居民住宅由平房向楼房转变,并建设了部分与之配套的公益设施,办公楼和居民楼实现了自来水和冬季集中供暖,街道安装路灯达到了亮化,铺设了部分水泥路面,城镇面貌进一步改观。
2000年起,确立城镇建设向生态型、园林化迈进的目标,文明城镇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短短两年时间里,铺设柏油路面58200平方米,街道两侧安装造型新颖的路灯近百个,载植大量常绿绿化树,五个居民小区建成了各具特色、绿意盎然的休闲花园。整个城镇改造投资总额达1500万元。昔日脏、乱、差的局址,如今街道宽敞,镇容整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初具规模的森林植物园,培植了35种近20万株形态各异的乔、灌、花木;30000平方米的天保广场吸引了众多前来健身休闲的职工群众;统一规划设计的五个居民小区以其造型别致的风姿为职工提供了宜人的生态环境。曾经到过阿木尔的人连声赞叹:变化太大了,阿木尔人是真正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的人。
阿木尔林业局34年的开发建设,记录着广大职工群众的艰苦创业历程,也记录着林区建设的辉煌成就。人们不会忘记“5·6”火灾毁去的森林资源,更会加倍珍惜重建的绿色家园和人们赖以生存的森林。让阿木尔林区大地尽绿,经济繁荣昌盛,是阿木尔广大职工群众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