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古驿新姿

古驿新姿



  中共十八站林业局委员会书记 王连春

  十八站林业局局长 计斌







  十八站林业局位于塔河县境内,地处大兴安岭东北坡,黑龙江南岸呼玛河下游,是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下属的一户大型森工企业,局址在十八站。十八站是因清康熙年间由墨尔根修至漠河军事驿站中的第十八个驿站,光绪12年为运送漠河、呼玛黄金,又重新修复启用而得名。故有百年古驿之美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5年、1958年和1964年三次林业开发,于1974年建立十八站林业局。
  1974年,林业建设大军担负着建设边疆的重任,挺进古驿站,再次叩响开发建设的钟声,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开发建设初期,建设者们在“住的是帐篷房,睡的是小杆床,副食是压缩菜,主食是红高粱,脸盆冻在土地上”的生活条件下,勤劳的古驿人硬是用土篮加扁担,斧头加菜刀等简易工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创业交响乐。1978年,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林业局已初具规模,但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单一的所有制、单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木材生产的经济格局的弊端已经显现,林业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缓慢,职工生活总体水平不高。1982年,十八站林业局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及计划、财务、物资、用工、分配、人事等项管理制度进行配套改革。1984年,大兴安岭林管局在十八站林业局召开了全区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会议,总结和推广十八站林业局的改革经验。90年代初期,“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陷入“两危”困境,主要依靠贷款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1996年林业局长短期贷款2.33亿元,年偿还贷款利息达1700万元;企业亏损面80%;林业局负债率高达82.6%。面对“两危”困境,古驿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励精图治,深化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后备资源,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1999年,抓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的契机,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商品林建设为主体的后备资源培育,加快转产项目建设,有计划的调减木材产量,恢复和发展经济。“天保工程”的实施,扭转了林业企业“两危”局面,为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至2003年,林业局已形成固定资产33981万元;累计实现利润10563.7万元;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690万立方米,林业企业总产值累计实现10.6亿元。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被省文明办命名为“省级文化社区示范点”荣誉称号。昔日黄金路上的古驿站已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的新型林业企业。
  1990年以后,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成为制约林业局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林业局党政一班人从“两危”的切肤之痛中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林区要彻底改变“原木”经济,打破“独木支撑”的经济格局,就必须着眼于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八五”期间,林业局在产业布局上大胆突破木材生产单一的经济结构,注重从整体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林丁、林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重点搞好林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并按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1999年以来,林业局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立体开发、综合发展”为指导方针,从林区经济长远发展出发,着眼于单一的林业经济向多元化、复合型林区经济的转变,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1999年至2003年,木材采运、林产工业、多种经营、营林四大战线产值比重由71:18:9:2调整至45.3:31.6:20.9:2.2;一、二、三产业之比由3:95:2调整至4.4:77.7:17.9。
  从建局到1985年,林产工业发展缓慢。1985年以后,按照林管局“主体挺进、两翼齐飞”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借助外力、强化管理,不断加快林产工业发展步伐。改革管理体制,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改变经营机制,实现国有小企业向私营经济转变;改变加工方向,实现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2000年对青松木材制品加工厂、木楦厂、机修厂等7户林产工业下属小企业进行全面转制,盘活资产2100万元,变卖闲置资产400万元,为林产工业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精深加工产品占有率达到53.2%,从而使全局林产工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2000年以来,林产工业产值以每年26.3%的速度递增;利润平均增长速度为40.5%。2003年,林产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0763.2万元,占全局林业企业总产值的41%;实现利润934万元,占全局利润的46.7%。党的十五大以后,林业局在着力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推动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快速发展为重点,致力于创造良好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环境,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全局非国有企业总户数达30户,从业人员1960人,企业总产值6186.5万元,年实现税金270万元;个体工商户达1956户,从业人员达2534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仅成为全局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成为解决林业企业富余劳动力,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重要渠道。
  全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事业的蓬勃发展。1978年全局仅有2所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60万元。多年来,林业局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倾向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1年至2002年,林业局共投入26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现代化办学水平,并积极筹措资金98.5万元为教师补发了拖欠工资。2002年,实施阳光工程,资助贫困生260名,救助金额44178元,全局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切实改善职工群众就医条件,2002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225万元、积极争取国家投资175万元,为林业职工医院购置了大型X光彩超、心脏监护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并投入90余万元对医院进行了全面维修,极大地改善了医药卫生环境,有效解决了职工群众多年来就医问药难的问题。
  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注意防止和克服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错误倾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2000年以来,十八站林业局按照“量力而行、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深入开展“净、美、倡”活动,不断加大城镇改造工作力度,使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职工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2001年,林业局投入870万元,维修局址巷道28公里,铺垫沙石12000余立方米,下涵管670延长米,植树6660株、栽花80000株,初步实现了净化、美化、香化的目标。2002年,投入资金150万元在局址内主要街道修建了彩色人行路,筹措100万元改造修缮了文化公园,为职工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活动场所。
  2003年林业企业总产值达26386.7万元,比1974年增长32倍;2003年上缴税金2001万元,是1974年66.7万元的30倍。在社会经济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非林非木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十八站林业局“两个文明”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在地委的领导下,围绕经济发展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尤其近几年来,深化“树比促”活动和“一考双达标”活动,延伸活动触角,扩大活动领域,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使党建工作更富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全局76%以上的基层党组织达到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得到了大兴安岭地委的充分肯定。2002年6月,大兴安岭地委在十八站林业局召开了“全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现场会”,总结和推广了十八站林业局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今年适逢十八站林业局开发建设30周年。30年的开发建设史,是古驿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奋发图强的成就史。30年沧桑,30年巨变。十八站林业局30年来走过的铿锵步伐,充分展示了“百年古驿,再铸辉煌”的新风采,在林区经济发展振兴的历史扉页里涂上了一个新亮点。
  面对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古驿人将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把握“天保工程、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生态示范区建设”四大机遇,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强局的方针,努力构建以营林和管护为基础、以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拉动,以招商引资为促进的生态产业格局,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累累的硕果,饱含着几代古驿人的辛勤汗水;崭新的篇章,凝结着当代古驿人的无穷智慧。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古驿站象一艘行驶在时代洪流中的航船,尽管山重水复、一波三折,但却以昂扬的姿态、崭新的风貌,扬起“团结、务实”的风帆,紧紧把握时代主流,奏响林区经济振兴的强音,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