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探索铸就企业辉煌 中共加格达奇林业局委员会书记 姜国学
加格达奇林业局局长 侯瑞昇
加格达奇林业局始建于1991年3月,森林经营总面积为96611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781924公顷;非林业用地184186公顷,占总面积的19.06%。活立木总蓄积量2286.8万立方米,其中,落叶松蓄积量548.6万立方米,白桦树蓄积量941.12万立方米,柞树蓄积量598.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5.62%。建局初期,以营林防火为主业,保护和恢复岭南的原始森林,使之成为大兴安岭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带着这个神圣使命,全局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在96万公顷的施业区内,进行营林生产,当年完成造林13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1992年造林16.7万亩,积累了丰富的造林经验,实现林企总产值2135.1万元,为企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拓宽发展空间
随着林业“两危”加剧,育林基金开始减少,营林投资也随之减少。建局投资只到位3000万元,全部用于林道建设,基础设施、民用建设项目全部取消。尔后大兴安岭林管局没有能力及时匹配资金,致使加格达奇林业局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加格达奇林业局于1993年确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大搞生财之道”的发展思路。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采取“借地生财”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大搞联营合作,相继组建矿产开发公司,建立金矿、煤矿和石材矿;组建多种经营公司;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建林产工业公司;给予职工从事自营经济优惠政策;对现存的房屋、场地、草场、水源、机械设备等进行全面的开发利用。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截至1997年末,全局共开耕地8万亩,其中,自开3.5万亩,引进开荒4.5万亩;1993年建立了“73”煤矿,年产原煤3万吨;1994年建立古利库金矿,年产黄金2652两;以东风、翠峰两林场为主的小材小料加工在全局铺开,利用林场剩余物,取得可观经济效益。各林场和基层单位共建炭窑170座,利用清林下来的小桦木烧制木炭;猪、牛、羊、鸡等畜禽养殖量大幅增加;职工自营经济蓬勃发展起来,1995年末,全局有2400余人从事自营经济,创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近1万元,涌现出一大批职工自营经济大户。全局实现产值7008.4万元,比1992年末产值增长328.24%。
“五靠两自”注入发展活力
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企业产值大幅度增加,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职工基本生活问题仍没有全部得到解决,历史遗留及深层次矛盾仍十分突出。上级部门历年欠拨生产费高达2400余万元。1996年后,大兴安岭林产工业公司所属的三分厂、金岭、宏达、森龙等木业公司先后划归加格达奇林业局。由于均是10年来贷款建厂,外债过多,没有流动资金,固定费用大,企业大大失去了活力。面对这种严峻危困的状况,加格达奇林业局的党政领导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一靠营林生产攒劲;二靠农业开发解困;三靠林产工业富局;四靠多种经营壮力;五靠职工自营经济自救;场自立、户自营,分块搞活、分户经营“五靠两自”方针,指定跃进苗圃、翠峰林场为改革试点单位,尝试了工资田、福利田的运作。在林产工业方面又进行调整充实,使停产半年之久的各林产工业企业恢复生产,遏制了以往的亏损局面,年创产值1000余万元,并略有盈利。对黄金公司和煤炭公司加强管理,产量大幅增加。养殖业全面普及。营林生产得到巩固,当年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职工自营经济蓬勃发展。“五靠两自”方针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企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三个重点”保证持续发展态势
1998年4月,大兴安岭地委调整加格达奇林业局的党政班子,同时,将大兴安岭林产工业公司划归加格达奇林业局。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新组建的班子结合实际提出了在强化营林、防火主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重点搞好招商引资、抓好“天保”工程实施运作、深化企业改革“三个重点”的策略。
首先抓的是招商引资,全局掀起了招商引资热潮。仅1998年全局实现招商引资额1亿元,联营合作伙伴发展到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林业局党政领导积极向地委及林业集团公司反映困难和情况,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将十八站、阿木尔等地造纸材拨抵欠历年育林基金2400余万元,又通过招商引资途径,与佳木斯造纸厂签订购销造纸材协议,使陈欠多年的2400余万元的育林基金终于收回。招商引资的成果,为企业注入了强大动力。1998年7月,国家正式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格达奇林业局抓住发展机遇,抢前抓早编制设计方案等内业资料,圆满完成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下达的3000公顷公益林建设任务,种苗工程初具规模,并为1999年准备了2200万株苗木。稳步实施机构调整和定编工作,机关由26个科室精简至16个,局、场两级管理人员由1123人减至600余人,节约资金200余万元。8月中旬,对各林场的财务制度进行改革,各林场财务由林业局财务科统一管理,切实杜绝账目混乱、资金挪用、挤占流失现象。9月,收机关用车、用餐、用话费支出,实行内部流通券,一次性核定一年费用。当年节约资金40余万元。对“天保”工程资金实行三级管理,专款专用,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加格达奇林业局经济走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当年补齐了历年陈欠工资210万元,还历年陈欠款360余万元,还其他欠款100余万元,一次性解决离退休人员医药费12万元,年末发放奖金18万元。1999年,稳妥完成38户小企业改制任务,收回资金500余万元,分流人员500余名。同时,加林局和大兴安岭林产工业鹅所属的5户加工企业作为母公司,联合山上95个林业局12户加工企业组建黑龙江股份有限鶲,产品100余种,年生产能力4.5万立方米,年产值3亿元,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城市和地区,还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荷兰等国家与三九集团北奇神农技术公司合作,联合组建大兴安岭三九实业有限鶲、经营酒类生产、北药开发、动植物养殖、天然饮品开发等项目,全年实现总产值105083万元。1999年至2002年底,加格达奇林业局在做好主业及多种经营产业同时,继续深化“三个重点工作”,率先在全区实行年薪制,大体分为五个档次,最高年薪3万元,最低年薪5000元。年薪制的执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职工收入;招商引资额每年都在8400余万元以上;“天保”工程稳步实施,质量得到保证,资金实行严格管理;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管理得到加强,各项产业稳步发展。2002年实现产值14099.4万元。
“生态为主,畜牧先行”描绘美好前景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加格达奇林业局全面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以生态建设为主,以多种经营特别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带领职工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
在生态建设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营林生产管理办法、措施,严格质量管理,尝试私有林建设。至2003年末,全局累计造林1370585亩,完成大苗造林1364761株;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扑救大火能力得到提高,各项森林防火规章制度及应急机制得到健全,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防火意识显著增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不断加大,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划分责任区,落实到人头。12月,撤销2个林场,成立8个管护区。目前,全局有8个林场,8个管护区,重新划分96万公顷管护面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
在发展畜牧业方面,林业局大力发展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发动职工招商引资,引进养殖大户,积极扶持,鼓励职工从事畜牧业,并与哈尔滨乐莎公司合作建立了日处理鲜奶10吨的北极乳业公司,以此带动畜牧养殖业。协调职工与养殖户对接,增加职工收入。2003年至2004年2月,全局已实现养羊102555只,其中绒山羊73231只,牛8579头,其中奶牛352头,56名职工与养殖户实现对接。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北药业、绿色食品业、种植业,形成一定规模,作为全局经济的有益补充。2003年,全局职工总数由建局初期2652名增至7539人,固定资产由6000余万元增至1.5亿元。全局经济呈现旺盛的发势态势,职工基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做细,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又上新水平,特别是环境建设、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荣获2003度全区县级企业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