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党群关系血肉情

党群关系血肉情



  全玉祥
  1964年9月10日,我满怀着为祖国建设一个大型木材生产基地的豪情壮志,受组织派遣,从省城哈尔滨来到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报到。当时我是会战指挥部党委委员,开始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生产部副部长。生产部的主要任务是抓林业建设规划设计、林业局场建设、组织营林和木材生产、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如今,每当回忆起那战旗飘飘,可歌可泣的日子,深感意味无穷,心潮难抑。

  一次历史性的战前动员
  1964年8月中旬,林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会战指挥部党委书记、政委罗玉川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即将去会战区工作的林业负责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我之外,还有生产部部长刘先、副部长王永生,后勤部副部长聂涛和邱兴亚,指挥部党委办公室主任等。会上,罗玉川传达了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决定,学习了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和大庆会战经验,经过认真讨论,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中央强调指出:“鉴于过去几次试图开发,进去后都没有站住脚,这次我们下决心进去,就一定要站住脚,一定取得全胜。”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最大决心。我们一致认为,要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实现,必须很好地学习解放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好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必须发挥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把勤俭节约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必须和群众同甘共苦,密切联系。在会上我们人人表了态,以大庆为榜样,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加强林区开发建设,为国家多生产木材,早日把素称“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建设成为国家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和社会主义的新林区。

  自己动手做过冬准备
  九月,即使在素有“北国冰城”之称的哈尔滨,也还是人们摇扇纳凉的“秋老虎”季节,可在大兴安岭,已经是秋寒袭人、一天一场霜了。我们都清楚:过冬是“站住脚”的先决条件,为此,到会战指挥部的第二天,我们就投入了过冬的准备工作。我们部的全体干部一起到北山伐木,用肩扛回驻地搭帐棚。我们和新毕业来的大学生、起割洋草、纺麻经、编草垫子。我亲手教给大学生怎么纺、怎么编。这些人墨水喝的多,学什么也快,有的几个小时,有的一天就学会了。当时给每人买一条毯子或别的什么铺床的垫子是无可非议的,但没有人提出这个要求。草垫子编成后,每个干部分一个铺床,代替“塔头密”、毛毯子,躺上去还真挺舒服。大家都高兴地说:“林区开发会战就应当发扬这种勤俭创业精神。”
  1964年10月底,会战指挥部行政管理处发给每位部级干部一个两用的沙发(白天当沙发,晚上放下做床)。这是指挥部按解放军领导干部规定办的。我们林业、地方负责人用也是符合指挥部规定的。沙发发下来我坐在上面想了很久,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新毕业的大学生、工人,睡的是大板铺,铺的是草或草垫子,我们做为领导干部用这样的两用沙发,和职工群众的艰苦生活很不协调,和党对我们党员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加快林区开发建设的要求差的太远。我反复思考了这件事后,在去十八站公出期间,给生产部几位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信,建议将两用沙发送回行政管理处。这个建议,得到了他们的赞同。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在当时条件下,却体现了我们与群众同甘共苦,密切与群众联系的优良作风。

  自动让房
  分房子历来是人们注意的焦点,但在当年的大兴安岭,由于广大职工争着为林区开发作贡献,没有争名争待遇的,各级领导在分房时自动让房。当时为了集中人、财、物力,尽快把生产性建设项目搞上去,早为国家生产木材,会战指挥部决定职工3年不带家属,在调干部、调工人时就先向本人特别强调说明这一点。可是开发建设半年多以后,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家属病重职工难以及时回家照料,职工一年一次探亲假,旅差费支出不少,耽误生产建设、路远的职工又很疲劳,有的还不能按时回家。因此,经请示上级批准,林管局特区政府机关1965年秋冬建成一部分职工住宅。分房过程中,没有一个争的闹的,让房的到是有几户。当时分给我一户阁楼(二层49平方米,算一层面积)。我想特区(林管局)党委机关有的干部家住吉林、牡丹江、佳木斯,我家住在哈尔滨,比他们近,一年有一二次机会到哈尔滨开会,可以到家看看,有个照顾,他们就没这个条件。作为一个领导干部遇事应该先想群众,先想下级。所以把分给我的房子主动让给了机关一位干部,使他家提前从佳木斯搬到会战区。1966年我分了冬季建的试验平房,建筑面积28平方米,全家7口人挤着住,一住就是8年。
  1964年冬季,会战指挥部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在原加格达奇营林局和大兴安岭办事处两地开展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11月1日,共20多人的社教工作队由我带队从加格达奇出发去十八站。当时没有小汽车,也没有大客车,工作队乘坐的是敞棚解放牌货运车,2位女同志坐到驾驶室里。因天很冷,车上的人几次下来在路上跑一会再上车。当晚住到铁道兵六师部小招待所。虽说睡的是热火炕,每人给两条军用被子,还冻得一夜没睡好觉原来房子是原西里瓦林业局下撤留下的,四处透风,部队十冬腊月进驻高寒林区来不及维修。早晨一出门,风刮鼻子,脚踏雪地格吱格吱地响,真比哈尔滨的三九天还冷。我们谈论并且计谋着:要站住脚,取得会战全胜,必须把房子建的很保温,工舍、住宅、办公室都要搞得不透风,使人们住得既暖和又节省烧柴。此后,在建房上从设计到施工,特区政府林管局通过会议、文件都对保温节柴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了严格规定。领导同志到基层去,都特别注意检查职工们住房取暖保温情况,并宣传房舍的保温办法。
  会战开始后,指挥部党委书记罗玉川,会战指挥部指挥何辉燕,老红军战士、生产部长、林管局局长刘先带头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他们对我们领导干部约法三章,坚持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罗玉川在和群众同甘共苦,密切联系群众,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方面为我们做了表率。当时他已年近六十,身体不好,到基层时也和工人一起排队吃小米饭、咸菜,还和职工一起参加劳动,对工舍、食堂进行检查,特别关工人住的情况。记得1965年5月,罗玉川到壮志林场检查工作,他离开的第3天我们到了这个林场。新从牙克石林管局调来的干部工人正集中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决定、学习大庆会战经验、学习毛主席著作。职工学习休息时间,我和他们一起割草平整屋前场地。在和工人闲谈中他们说:“罗部长和旧社会的官比是国家大臣,他是红军时代的老干部,为革命和建设立下了功勋,年龄又那么大了,还和我们工人一起吃高梁米、喝三省汤,住小平房睡波浪床(小杆铺)。我们一定要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加快林区开发建设”。我们生产部和特区政府的领导与各局处负责人在十八站搞面上社教的,在古源筑路会战的都是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广大干部、工人、技术人员都认为“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勤俭节约光荣。”“三荣”思想在广大职工中树立起来了,并且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正是在老部长、老将军的率领下,我们特委林管局领导班子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夺取了大兴安岭林区1965、1966两年开发会战大捷。当时会战指挥部规定,各部和特区政府领导在小灶就餐。我和其他几位领导却没有去小灶吃饭,到职工食堂同机关职工一起排队买饭。几天后,我发现饭菜质量差、价格高,卫生情况不好,就和邱兴亚同志商量,一起下厨房帮厨。和老师傅唠家常、谈会战,一起研究增加饭菜花样和提高饭菜质量,降低成本的办法,和他们很快成了朋友。经过一周多的时间,饭菜质量提高了,价格下降了,博得了群众的普遍赞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