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艰苦为荣

艰苦为荣



  周向民
  艰苦为荣,这是当年大兴安岭开发会战时期的一个响亮口号。现在说来,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不大好理解,可是在开发大兴安岭的会战年月,广大军民就是靠“艰苦为荣”这种奉献精神夺取胜利的。因为当年是千军万马齐奋进,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如何对待艰苦,能不能艰苦奋斗,这对参加会战的人是第一个考验。现在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大兴安岭的广大干部、工人,特别是当年参加会战的老干部、老职工,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期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历尽了艰辛,战胜了“高寒禁区”,站住了脚,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里特别值得赞扬的,是从参加会战一直持续在大兴安岭林区奋斗的广大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许多人本来有很多机会去大城市或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工作,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始终把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他们无愧是党的好干部,把整个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事业。这是很了不起的事,对他们也应该称为“最可爱的人”。

  天气冷 志气豪
  我是1965年4月和老局的几位同志从小兴安岭来到加格达奇的。来前,听说大兴安岭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到这一体验,确实不假。正如有人所说,大兴安岭是:“春残花始艳,秋老麦出芒,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这种描述也许不那么准确,但冬时长,夏有霜,温差大,“九天”到零下四五十度。在这样高寒的地区工作,确实有很多困难。记得一年冬天,我和另外两位同志公出从呼中回来搭一台“解放”大板车,驾驶室里顶多挤进两人,另一个人只好在敞车上。汽车快速跑,加大冷风量,几分钟就把全身“打透”了。冬天几小时在敞车上谁能受得了呢?没办法,我们三个人就轮换着在车厢板上咬牙“挺着”,那可真是冻出“叫儿”来了。但就是这样,我们还都是挺乐观,打趣地说:“这回还真尝到‘高寒’的滋味了”。没有一个叫苦的。我们想如果我们怕冷叫苦,那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整天坐着敞车上山出工比我们不是更艰苦吗?他们心里是啥滋味?

  生活苦 干劲高
  在大兴安岭30多年,我一直在特(地)区机关工作。开始都是和其他部门的同志一样,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自己动手架帐篷、盖板房,生活确实很艰苦,但与基层生产第一线的生活条件比还是强多了。在开发会战时期我到过几个林场新建点,那里的生活条件确实艰苦。正如人们所说的“五方六月吃干菜,冬天吃水用麻袋”,“睡着小杆床”,喝着“三省”汤。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人们不仅没怨言,而且工作热情非常高,互相比吃苦,比干劲,劳动竞赛开展得热火朝天。有的年轻人还编成顺口溜:“小扁担三尺三,肩挑土篮搞会战,学‘铁人’不怕难,开发兴安做贡献”。真的,那个时候生活条件那样艰苦,可是人们总是乐呵呵的,干的非常心盛。

  下基层 搞三同
  会战初期,由于都是白手起家,住房比较简陋,干部哪有象样的办公室呀。不论是处长还是科长,都是好多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既办公又住宿。没有办公桌就搪上一块板,没有凳子就坐木头轱辘。干部都是工人的打扮,下基层都要同那里的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得1966年夏天,我和共青团特委的一个同志到新林公司的工程处,和青年工人住在一个帐篷里。新林机关一个大学毕业生也住在那里。白天我们和工人搞“干打垒”,晚上就和他们共同学习女歌唱家马玉涛唱的那首名歌——《看见你们格外亲》。真是“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干群关系确实亲。这种“三同”的干群关系,不是三天两日,而是坚持相当长的时间;不是装象做样子,而是完全出自内心地自觉自愿。下去的人,根本不想搞特殊,基层的同志也不安排搞特殊。这种心理,这种精神,已成为当时会战区的浓厚风气,自然的习惯。因为人们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坚持“三同”是真正的光荣,谁若是搞点什么特殊便是可耻的“新闻”了。记得在1970年,一次我和两位同志到了西林吉林业局贮木场,那里的一个负责同志和我关系不错,中午饭就炒了几个菜,烙了几张饼,还摆上了酒杯想叫我们喝两盅。可是我们刚进到食堂,一个青年工人就进来了,他讥讽地问道:“这是那里来的大官呀?”一句话,弄得我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觉得非常亏理。这句话引起我长久的反思,内心非常佩服这个青年人,他敢讲话,敢批评,敢监督,对我们坚持“三同”作风起了很大作用。20年过去了,但这件事还萦回脑际,记忆犹新,这种风气实在是太宝贵了。

  不争抢 让住房
  凡是调来大兴安岭搞会战的人,当时组织都同他们讲得非常清楚:3年不带家。组织上为了关心群众生活,对职工的住房分期分批解决。1965年建成了一部分家属房。当时由于学大庆干打垒经验,加上缺钢少砖,大多数是建的平房。加格达奇还搞了一些试验房:金镶玉(砖垛坯墙)、大火墙(后墙房山都是火墙式的)、小阁楼、芝麻糖(用水泥连结石子予制块做墙)。这部分房子尽管标准不高,面积不大,但在当时来说能分到住上就是很不错了。从内心来讲,谁不想快把自己的家搬来呢!可那个时候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人们不仅不争抢,而且都发扬风格先让给别人。更不象现在有人说的什么“东西少、先领导”,领导干部更是礼让三分,主张先让给困难户。我们当时特区团委一共有6个人,分给两户房(一户阁楼、一户平房)。分给谁呢?非常简单,大家一商量,两户房子三家住:其中阁楼上下两层住两家。这样一定,住上的同志很感激未住的同志,未住的同志也很心安理得,毫无怨言。

  以苦为荣 其乐无穷
  以上只是谈了艰苦为荣的一些片断。整个会战以艰苦为荣的事几天几夜也谈不完。那么,那个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风气呢?难道人们就有愿意吃苦那口“瘾”吗?绝不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思想政治工作抓得紧,人们心中有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毛泽东的光辉著作“老三篇”,特别是毛泽东的那句名言:“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实实在在的成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广大干部和职工就是按照毛泽东的这些教导,迎着困难上、吃苦耐劳,力争做个“好同志”。因为他们的思想过硬,所以遇到这个苦,那个难,都不在话下,而且都心甘情愿地把吃苦看作是一种光荣。
  今天,我国经过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但就整体来看,国家并不富裕,特别是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困难还不少。我觉得,不仅是在今后一个时期,就是在将来比较富裕的时候,“艰苦为荣”这种精神还应该发扬光大。大兴安岭的建设要继承历史,要不断创造发展,继承是创造发展的基础,最能创造发展的是人,也是最会继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