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章下序 中华民同初期,克东地区开始有手工业,在二克山镇内出现了榨油、制米、磨面等小作坊和一家一户经营的木匠铺、铁匠炉等个体手工业。民国18年(1929年)克东建县后,手工业企业发展到40多家,并出现了制酒、制粉两家较大的私营工业,同时兴办起采石业,年产条石1万立米。到民国20年(1931年),已有石矿40多处,其中设场的有4处。
伪满洲国时期,全县手工业有所发展。据康德3年(1936年)《克东县政概要》记载,全县共有手工业作坊74家,其中以成衣铺、木匠铺、铁匠炉、磨坊、油坊和豆腐坊居多,并开设了两处私营烧锅,一处大型机械采石场伪满后期,由于日伪加深了反动统治,致使经济日趋萧条、萎缩,部分工商企业关门倒闭,到伪满康德11年(1944年)手工业企业减少到60余家。
东北解放后的1946年,县创办了6家公营工厂,其中有5家食品加工厂,1家木器制造厂,这是克东县最早建立的公营工业企业。到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9个。270户个体手工业者全部组织起来,建立集体合作手工业企业14个。195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9.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1.2%,其中国营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5%,集体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1958年至1960年兴起大办工业的高潮,除国营腐乳、化工、粉条等工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外,还把县内仅有的一个小铁工厂改造成为机械化设备的农机修造厂。把原来只能生产呈文纸的小型造纸厂,改造成为
麦芽粉
年产3000吨机制有光纸的现代化造纸厂。这期间,在“大跃进”和“共产风"的影响下,还盲目兴办了一批名不符实的小高炉、炼焦厂和炼油厂,并把14个手工业合作社合并转为8个地方国营工厂。在农村的公社和大队也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办起了工业企业1]00多个。由于不顾条件,脱离实际,盲目发展,结果绝大多数企业在3年国民经济调整中“关、停、并、转”。小高炉、炼焦厂半途而废,手工业的8个国营工厂又转制恢复为原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65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有11个,集体工业企业有22个,其中社办的仅剩5个。工业总产值为642万元,比1957年增加738%。1965年以后,全县工业在调整的基础上,走上稳步发展的阶段,机械、化工和建材等国营工业企业相继兴办起来,集体工业也有发展,到1975年,国营工业企业达到23个,集体办的达
克东腐乳
克东白酒
到28个,其中社办的发展到13个。这年完成工业总产琏1867.7万元,比1965年增长1.9倍,占工农业总产位的37%。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台以后,特别是198以来,以放开活、提高经济效为中心,对企业实行简政放权,企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经济责任制,加强了横向经济和技术联合,不仅国营工业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一大批集体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蓬勃兴起,到1985年,共有各种工业企业109个,其中国营工业企业34个,集体工业企业75个(其中乡镇工业企业32个),个体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4491万元,比1975年增加1.4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其中国营工业产值为306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8%,集体工业产值143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2%。“六五”期间工业总产点平均每年递增9.3%。1985年上缴税金255.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844万元,实现利润63万元。职工总数达7545人。初步形或了以国营工业为主体的、拥有轻工、食品、化工、机械、建材、缝纫等遍布城乡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