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笫五篇 政治

第一章 党派群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一、县委机构及主要领导人更迭
  1945年11月21日,在建立民主政府的同时,秘密组建了中共克东县工作委员会,黄茂任书记。县委成员有丁子勋(县长)、刘鹏(保安大队长)、李涤心(公安局长)。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张,县工委及党内职务对外不公开。1946年8月17日县工委改为县委,并陆续设立了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等办事机构。1956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共克东县第一届委员会,并选举组成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处(1964年书记处撤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当年7月县委机构瘫痪,失去领导作用。1967年4月,成立中共克东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2年6月,召开克东县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克东县第五届委员会,恢复了县委机构。
  (一)县委机构设置
  办公室:1947年设,当时称秘书处,1956年改称办公室。
  组织部:1947年设,1967年4月改为组织组,隶属县革委政治部,1973年恢复县委组织部。
  宣传部:1947年设,1967年4月改为宣传组,隶属县革委政治部,1973年恢复县委宣传部。
  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设,1956年1月改称监察委员会,1967年改为监察组,隶属县革委政治部。1979年12月恢复并改称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统一战线工作部:1957年设,“文化大革命”中瘫痪,1980年恢复。
  政法部:1956年设,1962年撤销。1983年10月成立政法委员会。
  文教部:1956年设,1958年撤销。
  农村工作部:1954年设,1959年5月改称农林工作部,1962年改为农村工作部。
  1967年4月改为农村组,隶属县革委生产指挥部。1979年4月恢复县委农村工作部(与政府农林办合署办公)。
  工交政治部:1956年5月设立工业部,1962年改称工交办公室,1964年8月改称工交政治部。1979年4月恢复县委工交政治部。1984年4月撤销。
  财贸政治部:1955年4月设财经工作部。1956年6月改称财经贸易部。1962年11月改称财贸办公室。1964年2月改称财贸政治部。1967年4月改为财贸组,隶属县革委生产指挥部。1979年4月恢复县委财贸政治部,1983年3月撤销。
  党校:1947年设行政干部训练班,1950年改称县委党员训练班。1958年8月改设月恢复县委党校。“文化大革命”中瘫痪,1978年9党史工作办公室:1985年7月13日设。
  (二)县委主要领导人更迭
  1946年8月至1955年县委主要领导人称书记、副书记。1956年至1963年称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1964年改称书记、副书记。1967年4月设立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主要领导人称组长、副组长。1972年6月县委机构恢复后,主要领导人仍称书记、副书记。

  中共克东县委员会(工委、核心组)历任领导人一览表
  (1945.11——1985.12)



  0000150(图表缺失)

  二、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1945年至1955年无资料记载。1956年至1964年先后召开一至四次党员代表大会。1966年到1971年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党组织的正常活动中断。1972年恢复了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到1985年先后召开了五至八次党员代表大会。

  附:历次党员代表大会简介
  中共克东县历次代表大会简介表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中共克东县委,从1946年开始在城乡部分单位和地区进行秘密建党。到1948年初,在农村发展了77名党员,建立起6个农村党支部,相继建立了区级党的组织,配备了区委书记(对外称指导员)和部分党务工作人员。1948年7月,根据省委指示,在全县公开建党。为了给公开建党做好准备工作,在8月14日至24日,召开了全县7个农村区的全体干部会议,有138人出席会议。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研究了公开建党的有关问题。同时整顿了区级组织,进一步健全了区委会,选拔了44名组织员做为公开建党的骨干力量。其次,为了摸取公开建党的经验,由县委4名负责同志带领48人的工作队,于8月28日到9月16日,在孝悌区(现在昌盛乡)的翻身、团结、胜利、保安4个村进行公开建党试点。之后又在10月16日至11月5目,由县委负责同志带领60多人的建党工作队,在克东区(今名山乡)的部分村再次进行公开建党试点,培养提高了建党的领导骨干力量,取得了公开建党的实际经验,给全县进行公开建党打下了基础从11月10日开始,全县组成17个建党小组,在6个农村区(宝泉除外)进行公开建党,到年末,共新建35个党支部,农村党支部达41个,占134个行政村的30.6%。到1949年上半年,全县7个农村区,134个行政村,共建立党支部97个,党小组18个。同时在县城建立起3个工厂党支部,1个街道(中兴街即现在东风街)党支部。1950年以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结合中心工作和“三反、五反”,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积极分子,分期分批地进行建党整党,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到1957年,并村建乡时,全县有8个基层党委,22个总支(其中农村乡总支19个),196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30个)。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撤销了农村乡一级的建制,原设的19个乡总支也随之撤销,建立了8个公社党委。1960年全县共有9个党委(农村党委7个)2个总支,235个党支部(生产大队党支部157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全县共有21个党委(其中公社党委13个),1个总支,348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33个)。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全县党的基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党委和支部处于瘫痪状态。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县党的组织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几年来从上到下,普遍进行了整顿,调整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的党员走上了领导岗位,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在全体党员中深入系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恢复和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提高了党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党风逐步好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光大。到1985年末全县共有6个党组,30个基层党委(其中乡党委12个,农场党委1个),26个总支,640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81个),涌现出先进党支部40个。

  克东县几个年度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单位:个



  四、党员状况
  1946年以前,仅有黄茂、丁子勋、刘鹏、李涤心4名从延安来的党员。1946年至1948年上半年处于秘密建党阶段,在县直机关和农村先后发展了100多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77名)。这些党员基本上都成为公开建党后县区村的领导骨干。1948年7月全县进行公开建党,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到1949年建国时,全县已有党员1044名。建国后结合各时期的中心任务与各项政治运动,本着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有计划地吸收积极分子入党,使党员队伍不断扩大。1957年以后,重视和加强了工交、财贸和文教卫生等系统的建党工作,注意了在妇女、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使建党工作得到了比较协调的发展,改变了党员分布不均的状况,逐步消灭了空白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建工作遭到了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使一部分思想不纯,造反起家和有打砸抢行为的人乘机混入党内,造成了党员队伍不纯,损害了共产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员的威信。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整顿了党员队伍,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清除了混入党内的不良分子,绝洁了党的组织,使党建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克东县几个年度党员发展情况
                单位:人


  克东县几个年度党员分布情况
                单位:人


注:其他指乡社、城镇街道、城市公用事业及退休职工等。

  1985年克东县党员基本情况表(I)



  1985年克东县党员基本情况表(Ⅱ)



  五、组织工作
  1947年,中共克东县委设立组织部,在全县城乡有计划地开展了建党工作和干部工作。1949年8月至1952年7月,主要抓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吸收新党员和培养选拔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为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保卫胜利果实,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等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1953年到1956年着重抓了后进支部的整顿,党员的思想教育,预备干部的考核记实,提拔使用和“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工作。1957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主要抓了“反右派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整党整风运动。
  在“文化大革命”中,县委机关被夺权,组织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67年4月14日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在政治部下设组织组。这一时期基本上停止了发展党员工作,组织工作只是负责干部的安排和提拔调动。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的影响,严重地打击了老干部,而使一些思想不纯的人乘机爬上了领导岗位。1973年恢复组织部以后,着重进行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工作。1976年全县恢复和建立31个基层党委,45个党总支,700个基层党支部。粉碎“四人帮”以后,组织部门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要抓了清理“三种人”,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等项工作。

  1985年克东县各级领导班子基本情况



  六、宣传工作
  1947年中共克东县委设立宣传部。1950年以前,主要围绕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提高干部和群众的阶级觉悟,促进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方面转变,为向社会主义的全面过渡创造思想条件。
  1951年至1956年,主要是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开展了政策教育和思想教育。
  1957年至1966年4月,是大规模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10年中,抓了思想建设、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理论学习、党员教育、社会宣传、通讯报导等项工作。此外,还围绕“反右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整党整风作了大量宣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县委机关被夺权,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宣传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67年4月14日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在县革委会政治部下设宣传组,这一时期,除了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个人崇拜的思想外,还抓了批判陈伯达、林彪的宣传。1973年恢复宣传部,一方面抓了宣传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对批判“孔孟之道”、“批儒评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作了大量宣传。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宣传工作才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上来。宣传部门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社会宣传、理论学习、通讯报导、党员教育、综合组和“五四三”(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宣传部门在落实党的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彻底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的工作中,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七、统一战线工作
  1956年以前,由县委宣传部兼管统战工作,有1名秘书具体负责。1957年成立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编制2人。“文化大革命”时期机构瘫痪,1980年恢复统一战线工作部,编制3人。
  20多年来,在统一战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以前主要工作是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实现了公私合营与合作,使111名私营工商业者各得其所,走上了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私改任务完成以后,及时组织成立了县工商业联合会,按行业建立了学习小组,开展了对私营工商业者教育和改造工作,并把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安排到公私合营企业的领导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1958年以后,主要抓了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知识分子工作及对“右派分子”的教育改造工作,对表现较好的上层党外人士在工作上做了适当安排,发挥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政治热情。同时在民族宗教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对聚居在名山公社春光大队的朝鲜族社员,从生产到生活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爱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统战机构撤销,工作被迫中断。1980年恢复统战部以后,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了党的统战政策,先后完成了对错划右派分子的改正和对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劳动者的工作。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并在政治、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分别做了适当安排。同时还认真贯彻落实了民族、宗教、台胞、台属以及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使这些方面的工作又重新恢复和开展起来。在1980年第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政协克东县委员会中,对党外各界人士都做了适当安排,工作中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加强了与党外人士的团结合作,在四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纪律检查工作
  1950年初,建立中共克东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由县委书记兼任,有1名专职工作人员。1953年组成新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编制3人,设专职副书记1人,干事2人。1956年改称中共克东县监察委员会。1962年设立常务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纪律监察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政治委员会设监察组。1979年12月恢复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9月晋升为副县级。多年来,结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各项政治运动,不断开展了对党员的纪律教育,接待和查处了党员违纪案件1100多起。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保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增强了党的战斗力。配合有关部门,为纠正冤假错案和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做了大量工作,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扬。
  九、党校
  党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培养本县各级党政干部的主要阵地。早在1948年至1957年,党校未成立前,县委就先后建立过行政干部训练班、党训班和机关干部政治学校,1958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同年9月,县委将党训班改为县委党校。校址在克东城内东大街路北,有3栋35间土草结构的校舍。1959年末迁至东北二道街新建的党校校址,共有砖瓦结构的校舍51间(包括办公室、食堂),编制9人,校长由主管县委书记兼任,设专职副校长1人,教研室主任1人,教员3人,专职辅导员1人,总务1人,炊事员2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停办。1978年9月恢复建立党校,校址在城南农训班旧址(万发二队),1984年12月迁入原县政府大院。到1985年末共有教职员工25人。其中专职副校长2人,教研室主任1人,教员4人,政工干部1人,其他总务、会计、出纳、管理员、资料员等共9人。
  1948年至1949年期间,县行政干部训练班,培养对象主要是从工人、贫雇农和小知识分子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的积极分子,着重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政治常识。经过分期分批的短期培训后,分配到县区两级党政部门和各群众团体,充实和加强干部队伍,解决当时干部不足的急需。为土地改革,建党、建团、建政,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发展工农业生产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1950年到1957年,这一时期,主要是结合形势任务,分期分批地培训区、村两级党政群团的干部。其中有区委组、宣委员(干事)、青年团书记(干事),妇联主任(干事)、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青年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以及新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等,共7540名。分别学习时事政治、形势任务、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工作方法等。着重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认清形势任务,明确作方法,解决新党员和非党积极分子为什么要入党和怎样当一个好党员的问题。
  1958年党校建立以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时期共培训了公社(场)、大队干部、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共5254名。着重学习马克思、列宁、毛主席著作和业务知识,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1978年恢复党校到1983年,这一时期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县直副科级和股级干部,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公社(场)党委成员、副书记、副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共青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等1830人。从1984年3月到1985年又先后开办青年干部培训班、党政干部进修班和2年制政治科中专班,除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外,并系统地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经济管理知识。并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清除“左”的影响,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增强党性,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学习和丰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知识,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建设两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一支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材,实现了党校教育正规化。
  十、信访
  人民来信来访,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政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一种好形式,也是党政领导人员,充分发扬民主,倾听群众呼声,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建国以后,县委和县政府对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十分重视,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指定由办公室秘书负责接待和处理这项工作。1959年县委和县人委各设1名专职秘书做信访工作,并设立了信访接待室。1979年设立了由县委、县革委双重领导的科一级信访办公室,做为接待和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的专门办事机构,编制5人,内有副主任2人,接待员、调查指导员、信访档案员各1人。同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县委有i名副书记,县政府有1名副县长分管信访工作。
  多年来,信访部门配合有关单位接待和处理了大量信访案件,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打击歪风邪气,伸张了正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和法纪的尊严,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受理信访情况统计表



  十一、档案工作
  1958年11月,县委为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将县委、县人委两个档案室合并,正式建立克东县档案馆。当时仅有库房1间,阅览室兼办公室1间,配备专职干部2名(包括馆长1人)。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全县党、政机关的档案。
  1967年成立克东县档案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75年以来除对本馆内全部窠卷进行鉴定、整理和编目并组织指导全县12个公社、45个有鉴定任务的县直机关对档案进行了统一鉴定外,还重点抓了农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建档工作。1983年末全县已有102个生产大队,建立了档案室和档案柜,档案已达6000卷。
  1969年根据省地档案部门要求,为适应战备和利用的需要,抽调人力,组成专门班子,对全县档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和鉴定工作。共清理3052份文件,调整和立新卷1100册,并按要求划定了保管期限,编写了目录。馆内原有5700卷,全部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并帮助各公社和县直机关相继健全和加强了文档管理制度。
  1978年根据省地科技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全县建起科技档案室24个。从1979年开始,县档案馆先后编制了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四代会”简介等档案史料。1980年按永久、长期、短期3种保管期限,划分3个保管区,保管着县委、县政府及县直属机关档案45全宗,12599卷。
  1985年县档案馆有房7间,其中档案库房3间,资料室2间,办公室和整理室2间。
  库房内设置档案箱240节(48组),其中铁制的65节(13组),档案柜7个,资料柜7个,报箱4个,检索工具柜和两套档案柜5个。室内有除尘、防火、防湿等设置,对防虫、防鼠、防潮、防光采取了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