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群众团体 一、工会
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团体。1949年1月5日至10日,克东县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公营企业职工代表44人,私营企业代表34人。
大会选举成立了克东县职工总会,执行委员11人,组成了首届职工总会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工总会改称总工会,下设组织、宣传、劳调等干事,1953年总工会又改称工会联合会。30多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在上级工会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县工会组织建立与发展大体可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贯彻全国总工会的“七大"、“八大”确定的工运方针,即以生产为中心,做好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群众工作,县工会一直坚持了这一工作方针。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协助有关部门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二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组织职工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实现五年计划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和劳保福利等工作。
第二阶段(1966年5月—1973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县工会处于瘫痪状态,从而把工人运动引向了邪路,给工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后为“工代会”所取代。
第三阶段(1973年—1976年),县工会组织重新进行了整顿和建设。经过思想和组织整顿,广大会员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阶段(1976年—1985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根据全总“九大”确定的新时期工会工作以“四化”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克东县工会组织进一步进行了充实整顿,并于1979年4月召开了克东县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选举工会委员35人,组成了十六届委员会。1985年工会会员发展到15749人,184个单位建立了基层工会组织,有17个局配备了专职工会干部。各级工会组织抓了增产节约、企业改革、劳动竞赛、职工福利、职工业余教育等大量工作。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工会工作的开展,任务的日趋繁重,县委加强了县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生活部,配备专职干部12人。
克东县工会历任领导人一览表
二、农民团体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农会
民国时期各级农会组织是自治团体之一。以所谓发展民国经济,增进农民知识,改善农民生活,而图农业之发达为宗旨。克东县农会组织始建于民国9年(1920年),当时克东未设治,属克山县的二克山镇。由邱景玉等50余人发起,呈请克山县公署核准立案颁发图记,定名为克山镇农务分会,隶属于克山县农会。农务分会的正副会长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按得票多少而定,任期每届为一年。到民国18年12月克东设治时,将克山镇农务分会,改为克东县农会,正副会长车福禄、张跃亭。民国20年(1931年)农会会长改为干事长,并在西区(第一区)、东区(第二区)、南区(第三区)、北区(第四区)建立起区农会,每个区农会设干事长1人。
农会名义上是农民组织,实权却操纵在地主士绅手里。农会章程规定,会员条件须有自耕地一垧以上或园地半垧以上,以及经营与农业有直接关系之事业,经审查属实者方能入会。据民国20年资料记载,在全县约6000多农户中,入会者仅605人。农会的正副会长,名义上是义务职,实际上会长每月车马费大洋40元,相当于雇员薪水的2倍,夫役薪水的5倍,副会长的车马费每月大洋20元。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农会
1946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在全县区、村两级普遍建立了农会组织,由党委直接领导。区农会设专职农会主任,村农会以贫雇农为主体,推选有威信有办事能力的人担任农会正副主任和委员。主要任务是配合党政领导,组织和发动广大劳动农民闹翻身求解放,斗地主分田地,搞土地改革和农业大生产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会组织即行撤销。
(三)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6年2月27,日,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行将结束的时候。召开了克东县首届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简称“贫协”),选举产生了克东县贫农、下中农协会。县委书记孙秀成兼任主席,副主席高俊章。1968年3月16日召开了第二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克东县贫农、下中农协会常设委员会,委员43人。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孙秀成兼主任,李金荣、韩霄、徐云龙、房兆忠为副主任。1979年11月撤销了各级贫协组织。
三、妇女团体
(一)国防妇人会
国防妇人会是伪满洲国克东县协和会所属的一个妇女组织。成员主要是家庭妇女和.街道妇女。任务是慰问军人,救护伤病员,献金捐款,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服务。
(二)妇女联合会
妇女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女职工、女农民、女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妇女,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妇女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妇女的群众组织。1949年1月成立克东县妇女联合会,各区相继建立妇联组织。同年10月县区两级妇联组织全部建立起来,妇女工作得以迅速开展。1951年在全县134个行政村中,有85个村建立了妇代会。各级妇女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发动广大妇女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在土地改革、贯彻婚姻法、走互助合作道路、“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中等发挥了重大作用。1957年5月28日召开了克东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各界妇女代表129名,选举产生了克东县首届妇女联合委员会。此后,分别在1959、1962、1964、1966年召开了4次妇女代表大会,充分行使了广大妇女的民主权力,推动了妇女工作的开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各级妇联组织解体,妇女工作基本中断。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于1968年7月召开了克东县革命妇女代表大会(即第六次)。1973年7月召开了克东县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县、社妇联开始了正常工作。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召开了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确定了新的路线和方针。本县妇女组织,按照中央第四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方针,广泛发动妇女群众积极投入“四化”建设,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1980年8月召开了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县委的领导下,认真地纠正了妇女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端正了指导思想,进一步健全了各级妇女组织,充实了新生力量。城镇街道和农村普遍建立妇代会,县直各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有家属委员会或女工委员会。截至1985年县妇联干部已配备到7名,有主任、副主任各1名,干事5名,乡专职干部12名。
克东县妇女联合会历次代表大会简介
四、青少年团体
(一)协和青少年团
协和青少年团是伪满洲国时期县协和会所属的一个青少年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对青少年进行训练,按规定凡社会和学校年满10至15岁者,接受少年团训练,16至19岁者接受青年团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所谓“涵养青年以协和精神,使国家观念强化,矫正各民族尤其汉族之陋习,统一各民族之复杂思想,补救失学青年之教育,顺应国家形势,等”实际上是进行奴化教育,灌输日满一体,一德一心的反动思想,培养为日本侵略军效劳的所谓第二代新国民。
(二)儿童团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土地改革时期,全县以村、屯为单位普遍设立了以雇、贫农的少年儿童为核心的儿童团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在农会的领导下,担负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监视地主、富农和其他坏分子的活动以及传递书信情报等项工作,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土地改革结束后即行解散。
(三)少先队
1953年8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从此,克东县各中、小学陆续建立起少先队组织,许多在校儿童参加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少先队停止了活动,被“红小兵”组织所取代。1972年恢复了少先队组织,到1985年全县已有少先队大队180个,少先队员41059名。
(四)共青团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1949年4月,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克东县筹备委员会。先后在县政府、贸易局和城关区等单位发展了第一批80多名团员。同年10月正式建立团县委。开始在城乡建团,发展一大批团员,相继建立起团区委和部分团支部。1952年12月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克东县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青年团克东县委员会。团代会的召开,对全县团的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先锋作用。1957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团代会,会议决定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全县每个公社配备了专职青年工作干部,全县每个生产大队都建立了团支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的组织被破坏,公社、大队团支部处于瘫痪状态,团的工作受到了很大的损失。1972年开始恢复了团的机构,召开了第十次共青团代表大会,重新选举产生了新的共青团县委会,提出了新的任务。粉碎“四人帮"后,团组织更加发展状大,在“四化”建设中发挥了作用。1979年吕忠安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85年,团县委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和青农部,全县共有团的专职干部45名,624个团支部,8400名团员。
克东县历次团员代表大会简介
注:第三次代表大会未有记载
五、工商团体
(一)商会
商会是中华民国时期工商业者的群众性组织,属社会法团之一。商会以图谋工商业及对外贸易之发展,增进工商业公共之福利为宗旨。克东县商会组织在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当时克东属讷河县的一个行政区。经工商业者董昆山、苏占尧等依据商会章程,呈请讷河县知事令准成立克山镇商会。民国4年(1915年),克山镇划归克山县管辖后,改名为克山县二克山镇商会。民国18年(1929年)12月克东设治局成立后,改为克东县商会。历任会长有蔡景润、张士理、张文轩、张俊峰等人。民国19年(1930年)9月8日,依据民国政府新颁布商会法,县商会改组为执监委员制,设主席1人,常务委员2人,监察委员4人,共有商会会员127人。
民国19年(1930年)9月克东县商会改组后成员一览表
(二)商工公会
商工公会是伪满洲国时工商业者的团体组织,也是商、工业的事务管理机构。克东县商工公会归县公署实业科领导,设正副会长各1人,董事13人,由商工业各户民主推选,均为义务职·历任会长有吴凤楼、吴景芳等。另外由伪县公署委任常务理事1人(日本人金谷道春),主事1人,这是实权人物,决定一切事务。商工公会设4个系,即棉布系,生活必需品系,财务系,组合系,每系设系长1人。
(三)工商业联合会
1945年“九·三”解放后,设立了克东县商务会,设会长1人(任化民),副会长2人。所有工商业者均吸收为会员。当时商务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工商业者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号召和参加社会活动;学习时事政策,特别是党和人民政府有关发展工商业的方针政策,协助有关部门督促各工商业户按规定缴纳捐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商务会改为克东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下设秘书、财会和企业管理3个股,并在行业间设立了百货、食杂、饮食、旅社、理发、木业、铁业、皮革等同业工会。
1953年召开了克东县第一次工商业者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克东县工商业联合会。民主选举陈福田为主任委员,马宝竣韩凤志为副主任委员,并按行业设立会员小组。工商联合会当时是党领导下的私人工商业者的联合组织,它的任务是: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团结教育改造私人工商业者,2.协助党贯彻方针政策,3.代表工商界合法利益。县工商联从成立到1966年上半年,一直正常开展工作。1956年在“三大改造”运动中,全县私营工商业一举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与合作。1958年召开了第二次工商业者代表大会,重新组建了工商联委员会。罗洪魁为主任委员,马宝竣张品三先后任副主任委员,执行委员10人。“文化大革命”中该组织被撤销。1985年5月建立工商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