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权政协第一节 旧(伪)政府机构 一、民国设治局机构
中华民国政府规定,凡不够设县而为了便于加强地区行政管理,即先设行使相当县级权力的机构,称为设治局。
民国18年(1929年)12月1日,克东设治,以原二克山镇为基础,正式组建克东设治局,是克东的县级政权组织。对上直接受黑龙江省政府领导,对下行使全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和领导权。
设治局的最高负责人称设治员。县的一切政治经济重大事务都由也发号施令。克东设治局设治员前后历经三任,首任设治员桂联。第二任设治员徐枕康。第三任设治员李洪达,仅到职两个月,实际上李洪达就职时间正是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策划扶植伪满洲国初建的交错阶段。
设治局办事机构有3个科,4个局。即第一科、第二科、司法科和公安局、财政局、建设局、教育局。另承省专设代管3个局,即征收局、电报局、邮局,直至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
克东设治局历任设治员简历表
二、伪满县公署机构
伪满洲国大同元年(1932年)8月,委栗钟华为县长,伪大同2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克东人民的统治,派日本人来执政。同年7月撤销克东设治局,成立伪县公署定为丁等县。设县长1人,总理全县政务;正、副参事官(即副县长,由日本人担任)各1人,协助县长办理县政。县公署下设1科3局:总务科(设庶务、文书、会计3个股),内务局(设行政、教育、实业3个股),财务局(设征收、理财2个股),警务局(设警务、司法、特务3个股)。
伪满康德5年(1938年)参事官改称副县长。
伪满康德6年(1939年)克东县由龙江省划归新建的北安省管辖,县公署的机构设置也有所变动,取消了内务局,增设了行政科、实业科、地政科。并将原来的财务局和警务局改成科。改变后共有6个科:即总务科(设庶务、文书、人事、经理4个股)、实业科(设经济、产业、畜产、开拓4个股)、财务科(设征收、理财2个股)、行政科(设保舰街村、教育、动员、建设5个股)、地政科(设地政、事业、登录3个股)、警务科(设警务、保安、特务、警防4个股和督察室、兵事系)。直至伪康德12年(1945年)克东解放。
伪满时期克东县公署历任正副县长、参事官名表
附1:伪克东县协和会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实施殖民统治,以原来的“满洲自治指导部”为基础,在各地相继建立起协和会这一法西斯组织。协和会是与伪政府并列的一个庞大的政治团体,日人称协和会为“政府精神之母体,不为政府之对立机关,亦非其从属机关,乃与其表里一致之政治团体也”。群众则把协和会列为伪满时期的所谓“四大硬”之一(“四大硬”是关东军、宪兵队、警察署、协和会)。
克东县于伪康德2年(1935年)8月设立协和分会,为克山县办事处所属,至伪康德6年(1939年)前后,才系统地建立起各级协和会组织。县协和会本部是全县协和会组织的首脑机构,管辖各街村的协和会和其他直属团体。当时协和会与伪政府实行二位一体制,县本部设本部长1人,副本部长1人,事务长1人。伪康德10年至12年期间,县本部长先后由县长马庆骥、吴增喜兼任,副本部长分别由副县长西原常男、五十助贞一兼任,事务长先后由梅谷次雄、松本忠太郎担任。另外有部员5人:刘荣壁、齐文义、姜作新、陈圣言、平井次要(日本人)。部员补4人:邱风飞、赵国瑞、陈耀庭、华文举。
县本部下设3个班:庶务班,掌管人事任免、财务会计、文体收费、电话管理等事项。指导班,主要负责对各协和分会及直属团体的指导,管理会务行政,工作报告总结以及情报搜集等。青训班,下辖青年训练所,主要负责训练未满国兵年龄的青年,每半年一期,除进行军事训练外,还进行“日满亲善”、“王道乐土”等反动思想教育,欺骗和毒化青年一代。
伪满时期克东县协和会机构设置表
附2:克东县维持会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日军投降,伪克东县政权解体。以伪县长吴增喜为首的汉奸、警察、地方士绅和土豪于同年8月19日成立克东县维持会和保安队。吴增喜任委员长,伪警务科长彭椿、伪街长张云汉任副委员长。伪官吏和地方士绅马光义、李希才、何昆、夏重声、蒋庆轩、刘叔平、张景山、张广兴、李恭臣、张孟九、孟赞彤、孙宝琚程云亭、许尚武、边毓峰、滕云五、吴景芳、宫赞卿、刘致祥、胡殿英、李文璞、王延令、赵阴堂、谢炳如、李佐君、方德本、张昌山、王希仁等28人为委员。方森等10余人为干事。维持会下设庶务、行政、公安3个部,分别行使伪县公署的一切职权。
维持会成立以后,地方派以张云汉、刘叔平为首,伪官吏派以彭椿,何昆为首,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他们企图把维持会改为中苏友好协会,取得驻克东苏军支持,使其变为合法的组织,随后变为县政府,成为名符其实的政权组织。为此地方派拟选吴增喜为县长。当他们探听到许烈是中共黑龙江省工委秘书长,张云汉和许烈是同学,认为有机可乘,曾两次派人前往北安活动,推选张云汉为县长。但事与愿违,同年11月我党派人接收了克东县,维持会仅存在两个月即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