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事业
第七篇 文化
第一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事业
克东县文化事业,在中华民国初期,民间仅有一些自发性的文化活动。少数人于劳动之余吹奏笛箫、拉拉二胡。每逢旧历正月,群众自动组织起来扭秧歌、踩高跷、说评书、唱蹦子(即二人转)等。
克东设治后,设教育局兼管文化。镇内东南街曾有私人开设的一处戏园“畅乐舞台”,因景况不佳,于民国20年(1931年)关闭。境内商民感到文化生活贫乏,协力疾呼并呈克东设治局准允,于同年5月由孙乐山在原戏园旧址,开设1处私营评戏园“同乐舞台”,邀哈埠艺员名角演出。此外,镇内还有鼓乐行7家,为乡会、庙会种婚丧嫁娶应邀演奏。
伪满洲国时期,县公署设立教育股兼管文化。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文化宣传工具,鼓吹“王道乐土”、“日满亲善”等奴化思想,为推行其殖民主义政策”服务。康德7年(1940年),金城村大地主明德,在镇内西北街修建1处评戏园,取名“龙春舞台”,能容四、五百名观众,演员流动性很大,演出一些《桃花扇》、《马寡妇开店》之类的剧目,还兼放满映公司发行的《古塔奇案》,《黑脸贼》等凶杀、恐怖、色情影片。县城内还有两处说书馆(兼营茶馆),说一些《三侠五义》、《三侠剑》、《薛刚反唐》一类的书。还有书铺、书局4家(承顺号书铺、新合庆书铺、亚北书局、文化书局)出售尺牍、历书、三字经、百家姓和笔、墨、砚台等书籍文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起文化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随之发展起来。
一、行政管理机构
1958年前,文化工作由县教育科主管。1958年6月1日,文化、教育分开,设立文化局,配备副局长2人,科员3人。1962年10月29日,文化、教育合并为文1教科。在“文化大革命”,中砸烂了原机构,1968年3月27日成立文卫管理站。1971年又恢复文教科。配备科长1人,副科长3人,科员10人。1979年11月,文化、教育重又分设,再次成立文化科,设科长1人,副科长1人,科员3人。1984年改称文化局,设副局长2人,科员3人。
二、社会文化
(一)文化馆
1947年建立克东县大众教育馆,1949年改称克东县文化馆(十字街路北东侧),设馆长1人,工作人员3人。馆内设大众俱乐部,放映黑白电影,设播音站,播送记录新闻;设图书室,藏书百余册,订有《人民日报》、《东北日报》、《黑龙江日报》等报纸,开展阅览业务;并办一处职工夜校,两处市民夜校,普及文化知识。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机构分工日趋专业化,电影、广播、图书、业余教育逐渐被分离出去。1963年馆内设文化、创作、美术辅导组,工作人员增至18人。1981年减到15人。到1985年工作人员增至17人(馆长2人),从事全县群众性的文艺辅导、创作辅导和书法、美术展览等项工作。
(二)图书馆
克东县图书馆原系文化馆的图书室,1974年发展为图书馆(十字街路北东侧),编制为3人(馆长1人);1980年增至8人(馆长1人),馆内有图书借阅组、报刊阅览室、流动图书组、“蒲峪路”遗址护管组。1985年增至10人(馆长1人),从事图书阅览和文物护管等项工作。
(三)书店
克东县新华书店,始建于1948年,当时叫东北书店克东支店,有经理1人,工作人员2人。1949年改称新华书店(位于今图书馆址),设经理1人,工作人员3人。1975年新建两层440平方米的营业楼(十字街北两侧)。1977年书店职工增加到16人(经理2人)。1985年职工增加到21人(经理3人),划分为农村发行组和门市部两部分,成为全县图书发行的中心和业务指导机构。
(四)电影院、电影公司
克东电影院
1947年在克东大众教育馆内设有大众俱乐部,用一套日产35毫米放映机放映电影。1949年为改善职工文化生活,动员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建成一座500多平方米,能容500名观众的俱乐部(十字街北路西)。1950年改为人民电影院,设经理1人,放映员2人,照场售票员2人。1965年职工增加到7人(经理1人)。1973年电影院并入电影事业管理站,设负责人2人,职工25人。1974年站、院分开,改称克东电影院。同年。电影院翻建,扩大面积为1600平方米,翻板座席1060个,设经理2人,职工10人。到1985年,电影院编制增到27人(经理2人),设有放映、场务、后勤3个组。基本满足了县镇人民群众看电影的需要。
宝泉电影院
1972年宝泉公社俱乐部开始电影放映业务,设经理1人,职工4人。有16毫米放映机两台。面积为13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四百多人。1976年改换为35毫米放映机。1980年职工增至9人。1981年,由省电影公司投资40万元,县投资5万元,新建一座1500平方米、899个翻板座席的宝泉电影院(宝泉镇铁道北东侧),并配有发电、水暖设备。1985年编制增至15人,其中经理2人。
电影公司
克东县电影公司始建于1954年,初期叫电影放映队,有队长1人,工作人员2人,一套仿乌克兰16毫米放映机。后来几经扩充、改制,于1964年改为克东县电影事业管理站,设站长1人,职工4人。1968年职工增至9人。1973年站院合并,1974年又分开,设站长3人,职工18人。1980年电影事业管理站改为克东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设经理1人,副经理2人,职工14人,到1985年干部、职工增至21人。
三、戏剧、曲艺团体
(一)评剧团
克东县评剧团于1958年12月28日成立,团长1人,演职人员30人,同电影院一起影戏合演。1959年评剧团扩编,团长2人,演职人员65人,为使评剧艺术后继有人,还招收学员10人。1960年演职人员增至81人(团长3人),并设有艺术室、秘书室。1968年评剧团停办,演员均下放到工厂、农场劳动。1970年克东县评剧团改为克东县文工团,设团长、副团长各1人,有演员12人。1971年又招收学员21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于1977年恢复克东县评剧团。到1979年演职人员增加到70人,解放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演的一些优秀传统剧目,并排演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1985年评剧团共有56人,团长、副团长3人。评剧团演出场所是文化宫,建于1959年11月,面积1800平方米,容纳1500名观众。
(二)民间艺术团
克东县民间艺术队属集体所有制单位,始建于1954年(地址在南二道街路东南侧),有队长2人,演员6人,以演出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为主。1965年艺术队并入评剧团,统一领导,原体制不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艺术队停办。1968年将艺术队撤销,演职人员改行分配到生产单位当工人。1979年重新组建民间艺术团,配有团长1人,演职人员14人,场地是租用能容500名观众的农机俱乐部(镇内南门里路西)。到1985年,有团长2人,演职人员14人。
(三)民间曲艺社
克东曲艺社,始建于1949年,设在冯家茶馆,既卖开水又收艺人说书,说些《水浒传》、《三国演义》、《呼延庆打擂》等。“文化大革命”中关闭。1979年9月,由克东镇东风街道办事处主办一个曲艺茶社,说书、卖水两兼,演员凭艺人证和文化主管部门介绍信随来随接。1982年因开不出支而停业。
四、农村文化设施
1952年有农村文化站1处,1979年发展到6处。1954年有电影放映队1个,1958年增到4个,并建公社俱乐部2个,1971年电影放映队发展到9个,公社俱乐部增到4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文化事业有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12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7个乡有影剧院,合计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能容观众3000余名。有11个乡镇建立了电影管理站,放映队有120个,农林牧场自办放映队6个,农村放映网点268个。
为满足农村广大读者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求,县新华书店除设置专职发行员外,还以农村供销社为中心设立发行图书网点95处。同时。全县农村还建立起乡办图书室,村办图书室,藏书总计1万余册,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