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文化艺术活动

第二节 文化艺术活动


  一、戏剧
  解放战争时期,县内没有专业戏剧团体,但业余剧团十分活跃。当时有教联、贸易公司、利民铁木厂和县政府业余剧团。1947年和1948年,配合土改、解放战争和大生产运动,先后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为谁打天下》、《钢铁战士》、《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兄妹开荒》等剧目,对启发群众阶级觉悟,参军参战,生产支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949年,全县业余剧团发展到14个,文艺骨干达200多名,先后演出《打倒蒋介石》、《土地还家》、《建政问答》、《姑嫂识字》等节目。这年春节,全县城乡共出动80多伙秧歌、高跷、龙灯,欢天喜地庆胜利。1950年以后,配合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和恢复发展生产等运动,演出了《董存瑞》、《黄继光》、《石柱和百灵》等剧目。
  1958年克东评剧团建立后,先后演出了《秦香莲》、《包龙图》、《貂蝉》、《收租院》、《夺印》、《党的女儿》等140多个传统的和现代的优秀剧目。由于专业剧团的兴办和电影事业的发展,业余剧团在演出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排演大型戏剧转到排演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方面来。城镇中小学和职工较多的工厂、商店以及90%的农村都有自己的业余剧团、文艺演出队或合唱队,自编自演的节目占很大比重,内容比较健康、新颖。
  1966年以后,全县业余文艺团体都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漩涡,专业文艺团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严重的派性斗争使剧场变成战场,宿舍变牢房,有的文艺工作者被打成“黑帮"、“现行反革命”,被隔离反省或判刑,多数人被下放劳动改造或改行从事他业。建立文工团以后,只准演《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八部“样板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或现代剧目一律被禁演,民间艺人也被迫歇业,群众文艺生活冷落萧条。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艺战线开始复苏。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工作者焕发了青春,重返舞台。许多有数育意义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重见天日。文艺工作者下农村、进工厂为广大人民群众演出。先后演出了《十五贯》、《秦香莲》、《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桃李海》、《杜十娘》、《包龙圈》等20余个优秀传统剧目和《蝶恋花》、《苗岭风云》、《杜鹃山》、《枫叶红了的时候》、《甜蜜的事业》、《结婚前后》、《民警家的贼》、《救救她》等许多现代剧目。社会主义文艺在舞台上又出现了生机。到1981.年底统计,克东县评剧团成立23年来,在城镇演出2000余场次,在农村演出1000余场次,既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又活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1984年以后,剧团下乡演出采取定人员、定场次、定收入、费用包干、工资福利部分浮动的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年平均下乡演出超百场,比过去年均下乡演出场次多1倍。
  二、音乐曲艺
  解放战争时期,音乐、曲艺等文艺活动就有了蓬勃发展。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教唱老解放区传来的革命歌曲,比较流行的有《翻身五更》、《穷人大翻身》、《妇女提高五更》、《十二月大翻身》、《谁养活谁》、《团结就是力量》、《打倒反动派》、《自卫军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黄河颂》等。抗美援朝期间,又普遍教唱《打败美国野心狼》、《王大妈要和平》等歌曲。群众性歌咏活动异常活跃。反映时代风貌的相声、快板、二人转等曲艺节目,在城乡业余剧团的演出中也屡见不鲜。
  1954年民间艺术队建立以后,克东县的曲艺活动有了新的发展。东北地方戏——二人转尤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演出的节目主要有:《回杯记》、《西厢记》、《马前泼水》、《打狗劝夫》、《寒江关》、《大观灯》、《猪八戒拱地》等。近几年还陆续上演了《三国演义》、《杨家将》、《呼家将》、《红岩》等传统的或现代的评书和大鼓。1984年以后,民间艺术团由于改革了工资制度,实行按劳动态度、技术高低、贡献大小评选等级的工资全浮功办法,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曲艺节目更加丰富多采。
  为促进全县文艺工作蓬勃发展,活跃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曾多次举行过文艺会演。1950年举行了歌咏比赛大会,有11个单位,600余人参加演出。1953年举行了首次民间艺人会演大会,全县34名业余演员参加了演出并交流了经验。1962年举行中小学歌咏比赛,1963年举行城镇职工歌咏比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提高全县文艺工作水平,文化馆每年举办业余曲艺、业余教歌员和新秧歌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1979年举办的中小学音乐会和1983年以来举办的“二克山之夏音乐会",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意。
  三,美术书法
  50年代,美术仅是学校的一门课程。做为广泛开展的文化活动,是很薄弱的。只有
  嫩瓜生生 单兴才 摄



中学教员王炳或、小学校长王运生搞些业余奖术创作。擅长书法者也只有马宝魁、王仁民等几个人。60年代,美术人才略有增加。第一中学、文化馆等少数单位,开展了美术创作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美术工作者程度不同地受到迫害,致使美术工作遭受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美术工作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文化馆举办了美术创作训练班,培养了一部分骨干。1980年以来,克山、克东、依安、拜泉4县联合组织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克东县每年展出作品50件。本县还举办迎春画展、国庆画展,展出作品260多件。一些美术、书法、摄影工作者踊跃向报刊投稿,有一些作品已被录用,刊载于省地报刊。
  四、电影发行放映
  克东县电影放映工作是从1947年开始的,当时有1套日本产的35毫米电影放映机,承担县城内的电影放映工作。1949年建

  秋色 单兴才 摄



  风景画 张国长
  (1955年在柏林国际少年美展展出)



  张国长 书



  王金贵 书



  明天 张国长



国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电影事业也相应得到发展。新建影院落成后,要放映国产片、苏联片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影片。
  1954年建立克东县电影放映队,电影开始下伸到农村巡回放映,广大农民群众可以在家乡看到电影了。1964年放映队改为电影事业管理站,由原来单一的放映任务变成发行、放映双重任务。但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绝大多数有教育意义的好影片被斥为“毒草”,加以禁锢,8部“样板戏”霸占银幕,反复上映,观众逐渐稀少,电影事业日趋衰落。
  粉碎“四人帮"之后,电影发行和放映工作空前大发展,出现了社、场队办电影事业的新局面,放映员不断增加,放映设备逐渐更新,许多被禁闭多年的大批老片重上银幕,新片不断发行,吸引着观众,有的片每天要映出五、六场,场场满座。城镇居民天天能看到电影,农村群众每月也能看到三次以上电影。1984年以后,电影公司建立了各项经济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城乡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连续两年超额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发行任务,克东、宝泉两处影院被齐市文化局授予“文明服务先进单位”的称号。
  五、图书发行
  1949年建国后到1958年,图书发行量逐年增加,1949年销售金额为34553元,1985年销售金额为83631元,增长1.4倍。1958年反右派斗争后,大量图书下架,出现发行量猛跌的现象。1960年至1966年发行量逐年回升,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图书发行工作造成灾难。由于破“四旧”,把古典文艺、外国文艺作品一律视为封资修黑货,送造纸厂销毁各种图书10万余册;“林彪事件”发生后,又有8000多册图书下架,粉碎“四人帮”以后,又有1000多册图书下架,共损失人民币13000余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调整、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不断下伸销售网点,图书发行量一直递增。到1983年,销售额达到42.55万元,比1967年增长4倍,实现利润17935元,比1967年增长33倍。1984年以后,在改革的形势下,新华书店实行以人定岗、以岗定责、以责计分、以分计奖的经济承包责任制,连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销售任务。
  六、图书阅览
  为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渴求,1974年克东县图书馆建立后就开展了图书阅览业务,并开展对外借阅业务。到1978年全馆藏书24000册,年接待读者21000人次。1983年藏书增至34000册,年接待读者30000人次。1984年增设了儿童馆,开展了咨询服务、图书文物展览、少儿智力测验、读者座谈会等活动。1985年藏书增至36000册,年接待读者34000人次。
  七、文艺创作
  克东县开发较晚,文化很不发达。清朝、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时期,都没有人搞文艺创作,解放战争时期李万年创作了小歌剧《姑嫂识字》,在本地演出。1955年第一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张国长创作风景画一幅,被“全国保卫儿童委员会”,评为一等画,送柏林国际少年美展展出。1958年《克东日报》创刊后,撰写诗文者日多。但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由于大搞文字狱,人们对文艺创作望而生畏,大多搁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解放了思想,文艺创作开始复兴。文化馆于1978年举办了30人的城乡业余文学创作训练班,1979年举办了15人的业余戏曲创作训练班,1980年举办了25人的业余文学创作学习班,培训了一批业余文艺创作人才。到1983年全县共有业余作者40多名,共创作出作品800多篇。1982年庞信和王斌德共同创作的拉场戏《离职前后》,在本地演出,效果很好。1985年廉海平、高兴泉创作的拉场戏《县令招亲》演出超百场,获省文化厅超百场剧目奖,并由省制成盒式录音带发售全国。
  附:1.克东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情况表
    2.文艺作品创作录

  克东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情况表
             单位:元



  文艺作品创作录
  (载于省级以上报刊或受省级以上嘉奖、展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