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物 一、碑铭
(一)革命烈士纪念塔克东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于1953年3月落成,坐落在县城东北隅运动场北侧。塔身用水泥磨石修筑,塔身高10米,顶端为红五角星。正面上半部顺书《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中下部铭刻着当时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钧撰写的碑文。
革命烈士纪念塔
碑文
“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卖国集团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神圣的领土东北,进行了疯狂残酷的血腥统治,东北人民遭受了烧杀、奸淫、掠夺、奴役,度过了十四年的悲惨生活。
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光荣、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英明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组织了人民自己的武装——东北抗日联军。这支队伍在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下,背负着人民的希望,转战东北各地,不断地给日伪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它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斗争,高度地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终于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配合八路军、新四军及我们亲密的朋友苏联红军战胜了日本侵略者,结束了东北人民十四年牛马不如的痛苦命运,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克东境内牺牲的烈士有: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八圈团长姜福民(荣),十二团团长耿殿君、冷团长及八团陈连长等十余名同志,均于一九三九年先后英勇地战死在克东县的平原上。后于一九四五年七月随于天放同志由北安越狱的赵忠良同志,也在克东被日寇铡断双足而壮烈牺牲了。烈士们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而死,他们的英名将万古长存。
惨遭帝国主义压迫,历尽艰苦斗争,流过无数鲜血,付出巨大的牺牲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中国人民,深知自由幸福的可贵,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将百倍努力,建设与保卫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绝不允许日本侵略势力再起,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日本,一定要解放台湾。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由于十年动乱,塔身被破坏,有300余斤赤铜铸造的碑文于1973年4月被盗走。为此,1977年7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又在风景优美的二克山南麓,重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占地面积20亩,塔座121平方米,塔底高2米,分两层有10个阶梯,4个门,20个桩柱,每个桩柱之间厢钢筋套环样式链相拉,饰银灰色。塔高10米,正面顺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无碑文。塔身为水刷石构面,塔顶端有红五星1枚。塔身北依二克山,南临县城通往名山、玉岗两乡的村路,东西两侧栽植四季长绿的青松衬托着烈士纪念塔,庄严肃穆,气势雄伟。每年清明时节,县城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界群众,到烈士纪念塔前扫墓致哀。
(二)“浩气常存”碑
《浩气常存》碑,位于克东镇南门1.5外公里,哈黑公路东侧15米处。
碑用青石凿成,斜角式,无额,碑高157厘米,碑座为玄武岩质,莲花虚线座式,座高66厘米,长113厘米,宽55厘米、碑上方及两侧为连“2”字阴刻纹,文雅朴实,庄重大方。座身束腰每面刻缠枝花卉一朵,束腰上下的迭层为仰卧莲花瓣。全碑通高为223厘米。
浩气常存碑
碑文
“民国二十一年古历五月十三日,日寇平松、平贺两旅团自克山、海伦方面同时侵入,烈士等原系屯垦军,时已发兵驻防此邑,启于爱国热诚以一支部积起应战,射杀日寇不下百余,终以众寡不敌以身殉国。邑人树碑传志芳名,后为日斫梏。今兹光复,及得永垂不朽,时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国庆日补志。”
碑中间为大字“浩气常存”。左款为“公元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一日立”。碑背为隶书“官兵七十一人之墓碑”9个字。旁刻71人姓名:王广月、王金堂、滕春山、王金平、王兴堂、朱振凯、张庭玉、耿洪涛、李文方、孙德山、张金、冯传和、王子笑、张景元、李福来、李尚春、李显文、刘子道、王芳、高金才、张太山、史振南、徐殿馀、苏义胜、祖盛付、刘学田、孙安令、王长山、王东岭、扬贤荣、付风林、曾振祥、庞风山、李怀农、李秀田、刘春德、翟明顺、张景来、宋文超、扬华臣、李奎举、华富强、杨树滨、李祥良、郭风军、赵青年、刘玉和、王德林、谢子恒、吕金山、张金城、张永德、王口炎、曹康珍、徐士衡、刘付、王协玉、刘国栋、唐式照、李佳山、陈延祯、马玉珠、许宗祥、侯元华、潘风文、刘学文、宋春珲、童明山、石玉山、郑维东、赵金亭。
克东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已正式批准此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恩荷再造”碑
《恩荷再造》碑于民国13年(1924年)9月9日落成。位于县城西门外路北(今瓦厂东南角)。据查《恩荷再造》碑,是为了表彰当时驻克、拜地区陆军骑兵第二旅十九团团长李锡九及所属第二营营长王守亭等官兵在一次剿匪战斗中的功绩而立。
民国12年(1923年)12月26日拂晓,号称“海红”“双山”“青山”“到成功”等股匪徒,纠合一起共约八、九百人,窜入二克山镇内(当时克东尚未设治,是克山县管辖的第二区),进行抢劫掠夺,奸淫妇女,体恶多端,并声称要在二克山;镇过年(春节)。当对驻防在壳拜地区的东三省陆军骑兵第二旅十九团(团部设在拜泉),共3个营(第二营驻兰克山镇)的官兵,正在外地支援剿匪。闻讯后飞速赶回二克山镇,由两长李锡九指挥,由梁、王、刘营长带领的一、二、三营,分别从西、南、北三个门冲入镇内,与匪徒浸开了激战。其中二营营长王守亭身先士卒,率领本营官兵,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以匪徒以重大杀伤。整个战斗共打死土匪30多人,活捉10多人,为镇内商民除了害。
为表彰李锡九团长和二营营长王守亭等官兵的功绩,经当时二克山镇农商两会及士绅等倡议由公共集资,为其造碑,并于民国13年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落成。碑石正面书“恩荷再造”四个大字,背面简述了剿匪战斗中的功绩(现碑石已毁掉无存)。
二、出土文物
1974竿黑龙江省考古队对金代重镇蒲峪路故城址作了考查和试掘,出土一些金代文物。解放以来,本县金城公社古城大队广大社员在耕地、打井、建房过程中,也曾出土一些金代文物。主要有:蒲峪路印(铜质,质地粗糙,正方形,印面铸有汉文九叠篆字“蒲峪路颖4字,印背有柄)、铁甲片、铁小刀、铁砧子、铁镞、陶罐、车穿。
蒲峪路印
此外,还有许多砖瓦、龙形鸱吻、铁铧、铁锅、铜钱、铜镜、瓷片、陶片、滚木雷石等物。
铁甲片
铁砧子
铁小刀
铁镞
陶罐
车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