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名胜古迹 一、二克山
位于县城东北3里许,海拔400公尺,双峰对峙,顶峰南北走向,呈马蹄形,山坳略平,北为山口。阳面杂草丛生,背阴林木繁茂。距大山西北2里,有一小山独卧,遥望双峰一丘,宛如双亲携子,凸峰沃野,颇为壮观。
二克山全景 佟太山 摄
中华民国8年(1919年)3月,外地游道邹明和留恋此地,主持求布,广络施主,大兴土木,以耀此山。在南山北口建禅房、神祠,筑匾楼、钟阁,凿长仙、狐仙二洞,造壑木桥(俗称渡仙桥),在北山南麓,建造兰圣(孔、关、岳)庙、娘娘庙,南山之巅还修筑庙宇一座。每逢诸神祀期,尤其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远近信男信女扶老携幼竞相入山,秉烛焚香,挂红送匾,加之赶庙会的游人和卖小吃的摊贩云集于此,热闹非常。
1947年冬,在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一些群众基于对封建统治的仇恨,把反动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佛堂神祠一扫而光。而今,只有山坳里的镌刻“别有洞天”4个篆体字的赭色石碑尚存,作为二克山当年景色的见证。劳动人民也深知邹明和道士经营出境的辛苦,对安放他长眠的“坐观”一直保存完好,凡往游者无不近身围观。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对保护二克山环境非常关怀和重视,确定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山上栽植了优质白杨、落叶松、樟子松。1976年以后,在南山顶峰建起一座电视转播台,30米高的铁塔直插云间,二克山的旧貌已换了新颜。逢传统节日,天刚破晓,城乡人们纷至沓来,欣赏风光秀丽的幽境。顺着山坳的石阶登上顶峰远眺,百里内外的山水林田、乡镇村舍尽收眼底,令人爽身悦目,心旷神怡。
如今卧野伏眠的二克山,不仅是宜人的游览佳境,它还深积着得天独厚的火山灰沸石,是极好的轻质建筑材料。据地质部门测定,蕴藏量可在3700万立方米以上。为了充分开采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于1976年从山下建成1条通往火车站的轻轨铁路,每年把十数万立方米的火山灰沸石运往外地,支援祖国“四化”建设。
附:二克山考
“二克山”山名之由来,据《黑龙江志稿》卷三载:克山县境内之山有喀尔喀图山,一作克尔克图山,省作二克山,县治东四十余里,县以山得名(当时克东属克山县第二区),高50丈,土岗也。
古往今来,对二克山形成于何时,早有传闻,近也有考。据清代嘉庆年间西清所著《黑龙江外记》载:“墨尔根(今嫩江县)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越数日,火息其地随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日伪统治时期,1936年编印的《克东县政概要》称二克山是200年前清代康熙年间爆发的,即引自上述记载。日人藤山在《满洲风土记》中称“克山附近,遥望东北旷野,甚罕见的休火山者,名曰二克山……四十四火山而集成之小兴安岭之一大火山中。此其居一山顶由二个分离突起而成,土人呼为那多屋姑山,或根山,一七七六年为最后之爆发,现今沉默”。
但是,据1974年和1979年省文物考古部门在金代北方重镇故城址——蒲峪路(1115~1234)挖掘中,发现金代文化古物中有大量用玄武岩(火山石)制成的角柱、柱石、挡门石、石弹丸、石磨盘等,都是带风眼状的红色玄武岩,与二克山上的玄武岩完全一样。据此推断,二克山的爆发不是200多年前,而是早在800多年前就出现了。
又据在二克山山谷发现古人使用的石器,如刮削器、石镞、石叶、石核、石片、石钻等都是我们的先人前三、四千年使用的生活用具。还在山内得到一件基本完好的陶鬲,它是黄河流域原始先民用的炊具,在黑龙江区域流行于二至四千年前,陶鬲出土于火山灰之上,黑土层之下。由此又可推算出二克山可能在1万年以前第四纪晚期形成构。清人西清所述的火山爆发期,或许是这一群火山中的几个。由于这些山不是同一时期爆发的,单凭他的判断,认定二克山的隆起仅200多年,亦实属不确。
二、蒲峪路——古城
座落在县城西北7.5公里乌裕尔河南岸的金城乡古城村,有一座古城址。据省考古队几次发掘考查,认定确系金代(1115~1234)北方重镇蒲峪路的城址。
12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部起兵反辽,在我国北方建立了金朝,定都上京(今阿城县南的岛城),下设路、府、州、县。当时上京共设三路,有胡里改路、恤品路和蒲峪路。蒲峪路辖域比较宽广,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南至上京670里,东至胡里改路1400里,北至外兴安岭火里火疃谋克(在今苏联境内)三千余里,西至嫩江。这座古城址,是确定我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坐标。
在《金史海陵记》天德四年十一月记载,“辛丑、买珠于乌尔迪烈部及蒲峪路”。
由此推断,蒲峪路必由金代天德四年(1152年)以前建成。
蒲峪(有时写成蒲与、普一)与乌裕尔(或呼裕尔)都是女真语的转音,汉语意为低洼地。乌裕尔河是一条内陆河,两岸低洼,每逢雨季,河水即漫布在沼泽地中,蒲峪路所在的古城村即为此地。
古城村农民在耕作中曾出土两方钢印,其中一方为方形,印面铸有汉文九叠篆文“蒲峪路颖4个字,完全与《金史地理志》相符。
在伪满洲国建德2年(1935年)5月1日,文教部曾派福岛一郎、北川正雄2人到古城址做过考查。当时就认为是金代的建筑,并在城的南门外立了一块石碑(高7.5尺、宽1尺、厚7寸)镌刻着“文教部指定古迹城址”,还严禁在周围采樵、狩猎、掘土。令该管于大寿警察署长、西保保长负责严管。
黑龙江省的博物、考古部门,曾在1974年和1979年对古城址做了全面考查。这座城池是一个夯筑的椭圆形,城墙周长2872米,顶宽1.5米,基宽23米,高5至6米,总面积为90万平方米,城墙上每70米之间修筑雉堞(马面)1处,全城共38处。城设南北二门,城门上有城楼,外有瓮城。城门墙壁内外两侧均以砖砌加固,城外围10米处有护城河,深1至2米。城内有大小土阜若干,系官衙、府第、国学、医院、作坊、水池等建筑遗址。1974年对南门的挖掘查明,这个门是一个单洞过梁式建筑,门洞两旁有14根木排叉栓,中间是一根直径40厘米的中心柱。门洞中间有1个挡门石,门脸用青砖砌成。瓮城内门洞里堆满了圆石,为古代的武器,蟊口古书上所说的“滚木擂石”。发掘出较多的文物是砖瓦、龙鸱吻、铁铧、铁锅、陶片等200多件,还有一些铁甲片、铁箭头、铜钱、兽露瓦当、怪兽形饰物、陶灯等,都堆在一片瓦砾中。这表明蒲峪路柏城址毁于金代一场激烈的战乱之中。
1981年1月27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明令公布蒲峪路古城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1.二克山照片
2.二克山山坳“别有洞天”照片
3.蒲峪路古城址照片
二克山
别有洞天
蒲峪路古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