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有线广播
第二节 有线广播
一、机构人员
1949年在县文化馆设立收音站,收抄记录新闻。1954年8月开始转播上级台节目。
1956年3月正式建立县广播站(地址在文化馆后院),编制5人(其中1名副站长),开始自办节目。1958年5月编制增加到10人,地址迁到十字街北路西二节小楼,先后与《克东日报》、《嫩江日报》克东记者站合署办公。年内各公社也先后建起广播站(其中千丰与宝泉为放大站),各配1至2人,负责收广播费和线路维修。1964年9月又迁到北大街路东新建的广播站址。同年11月建立县广播科(与广播站一班人马),编制增加到14人,科长兼站长,下设编播组与机线组。同时在名山、玉岗、金城、团结公社建立4处放大站。1967年广播科改为广播站革命委员会,编制增加到16人,农村公社普遍建立起放大站。1973年县站增加到29人(包括广播器材修造厂),有9个公社站配备了专职编播人员。1974年5月恢复县广播科。1984年改称广播电视局,设正副局长各1人,干部11人,工人21人,12个乡镇放大站共。占职工50人。
二、广播线路与设备
1954年收音站有1台50瓦扩大机,县城内设50只喇叭,8月开始转播上级台节目。1956年建立广播站后增设了1台125瓦的扩大机,在电话杆架设农村20个乡的广播线路150公里,在各乡所在地和50个较大的自然屯,安装广播喇叭1000只。1958年为了实现社社队队通广播,除县里投资外,动员社员群众筹集资金11万元,铁线950公斤,木杆650棵,架设线路200公里(包括原有的共350公里),年内全县8个公社133个管理区和253个小队通了广播,入户喇叭2300只。县站的电力输出功率发展到1500瓦,并按装了柴油发电机组。此后,广播线路逐年延伸,广播喇叭日益增多,1969年底全县广播线路达2100多公里,入户喇叭18000多只,90%以上的生产小队通了广播,40%的农户安上了喇叭。1971年全县12个公社,152个大队,852个生产小队全部实现了院户通广播,入户喇叭达30000多只,农村广播网的普及达95%以上。每个公社放大站都有500瓦以上的扩大机,2000多公里晴线路基本上选到了杆正、线直、绝缘好。
在全县基本完成广播化以后,为了不断提高广播质量,保证线路畅通无阻。1972年以后,对广播线路,设施有计划地逐年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到1981年县至公社的广播专用线路达153公里,1985年达737公里,都基本达到了等级标准。入户喇叭25051只。县站有500瓦扩音机2台,430通讯机1台,远程收讯机1台。各乡站有600瓦扩音机12台,收音机10台,电力输出总功率为6500瓦。
三、广播节目
1949年建立收音站初期,抄收记录新闻,在俱乐部广播。1954年8月开始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还播送一些广告和通知一类的节目,没有固定时间。1956年正式建立广播站以后,开始搞自办节目,每天早、午、晚三次,每次20分钟。节目内容有“克东新闻”、“天气预报”等。1960年以后自办节目的水平提高,内容增多,能自办录音报道、配乐广播,还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任务开辟“讲座”、“评论”等专题节目。1979年以来自办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办了综合节目、报刊选播、科学与生活、广告、文艺等节目,自办节日时间达75分钟。
四、广播技术与设备维修
1958年以前,由于设备简陋,没有专门机修人员。1958年随着广播设备的增多,县站配备了专职机修人员1名,公社站也开办了机修业务。1964年县站成立了6人机修组。1970年建立了广播器材修造厂,有职工7人,承修县、社广播设备和民用电器家具等。1974年侈造厂增加到15人。1983年改为广播电视服务部,职工调到10人。广播科还设立了技术股,配备6名技术人员。1974年以来开展了广播技术研究与实验活动。在新农公社的广播线上,试验成功了县、社、大队广播遥控自动化,县站可直接控制社队广播室的开闭机,监听社队的播音节目和县、社站的双方报警。又在润津公社广播专用线上空现了遥控、遥测和在收听工具上同时收听新闻、文艺两套节日。县站机器房、机器设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更新改造,实现了自动调压、自动开闭机、自动报警、自动控制。
到1985年,各乡的机修员也都能修理电话视、收音机、扩大机等,业余维护人员达108人,基本达到了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县。
五、广播经费
建站初期,省广播局每年拨款25000元。作为县站事业费开支。自1958年以来,由于广播事业的发展,每年拨款36000元,公社广播站的经费,一是由县财政自筹一部分,二是由广播收听费中解决一部分。1969年1月,县站经费开始列入国家预算计划;公社站经费转为县自筹经费开支。1972年以后,广播战线的工人全部转入国家编制,成为国家正式工人,经费也转入国家预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