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类教育 一、私塾
私塾始于民国年间,民国20年(1931年)全县有五、六十处私塾,每处学生不多,一般10~20名不等。这年7月,克东设治局成立了“检定塾师委员会”,制定了简章,对全县塾师进行考核鉴定。凡经考核鉴定不合格者,概不准在境内设塾教读。到伪满康德4年(1937年)有的私塾被取缔,有的改为国民学校,私塾已不存在。
二、幼儿教育
1952年创办县直机关托儿所,招收3个幼儿班,有68名学龄前儿童,6名幼儿教师。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集体福利事业的兴办,全县绝大多数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办起了“育红班”、“幼儿班”。全县共办幼儿教育班(所)1217个,吸收儿童14190名。宝泉镇公社向阳大队,名山公社致富大队,润津公社文化大队都是当时办幼儿班的先进典型。幼儿班的教师都是从本地选拔的高小或初中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后任教。县城内自1976年以来,还有商业、文教系统也先后办起了幼儿园,共两个班,入园儿童120名,有19名幼儿教师。一般每天上3课,课程有语言、画画、计算(数数)、唱歌、跳舞,还开展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体育、游艺和文明礼貌活动。
1962年以后,农村幼儿园逐渐减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除县城的县直机关、商业、文教系统和宝泉镇公社向阳大队外,其余全部停办。1980年县政府成立了儿童保教办公室(后改儿保部,隶属县妇联),加强了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幼儿教育又重新活跃起来。
克东县城乡幼儿园(班)概况
1980——1985
三、小学教育
民国18年(1929年)以前,克东尚未设治,先后为讷河、克山两县的1个区。当时,区所在地的二克山镇,先后建立3处公立小学。民国2年(1913年)在镇内南二道街建立第1处初级小学校(后发展为初高两级小学),民国4年(1915年)在北二道街建立1处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民国7年(1918年)又在镇内西南街建立1处初级小学校。这几所小学校规模都不大。
民国18年(1929年),克东设治局成立后,小学教育有所发展,于民国19年(1930年)以后,分别在东乡陈熙亭烧锅屯,建立第二初级小学,学生33人;在北乡四站屯建立第三初级小学,学生28人;在南乡奕家沟屯建立第四初级小学,学生29人。到民国20年(1931年)全县城乡已有6所公立小学,共有教员14人,初年级10个班,学生410人,高年级3个班,学生56人,共计入学儿童466人,占学龄儿童7900名的5.9%。
“九·一八”事变后,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日本侵略者出于奴役中华民族的目的,便大力兴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培养所谓“第二代国民”。到伪康德4年(1937年),城乡公立小学增至27所,入学儿童1495名,占全县学龄儿童9970人的15%。伪康德5年(1938年)在县城建立了1所“文光国民优级学校”(相当于高小),坐落在东门里,当时共有7间教室,3个班级,学生100余人,到伪康德8年(1941年)增加到6个班级(即义和平仁爱信6个组),学生数量也增加1倍多。全县城乡公立小学增至28所。
伪满康德4年(1937年)克东县小学校概况表
伪满康德8年(1941年)克东县小学校概况表
1945年解放后,在接管伪满洲国时期的公立小学的基础上,改革了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在“公办民助”的方针指导下,使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48年底,全县城乡共有小学114所,教师140名,入学儿童4800名。1949年在一、四、七、八区又相继建立起4处完全小学,使初高两级小学发展到222个班(其中复式班111个)。在校学生达9770名,教师增加到247名。
1953年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本着“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精神,重点抓了小学教育的整顿工作。1954年小学校由上年的138所调整为137所,班级由上年的295个调整为282个,教师由上年的361人调整为355人,入学儿童达10270人,巩固了已有成果,提高了教育质量。
1958年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全党全民大办教育,有公办小学134所,民办小学17所,其他部门办学2所。到1959年全县小学达152所,412个班级,在校生1727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此后本着“加强巩固,适当发展”的方针,大力进行了小学的巩固提高工作。
1964年,根据刘少奇同志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民办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县民办小学达到107所。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县小学已达321所,在校生达28396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2%。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教育受到了严重摧残,特别是1966年,全县小学教育一度无人负责,学校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被揪斗,剥夺了教学的权力,有些校舍和设备遭到了破坏,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师无所适从,学生无人管理,到处是一片混乱状态。1968年城镇小学进驻了工宣队,农村小学由贫下中农管理,号召“复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有所好转,但由于旧教材不敢用,新教材又短缺,不少学校以毛主席语录为教材,大教大唱语录歌,学生纷纷退学,部分小学关门停办,196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降为74%。到1969年全县小学减少到250所,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77年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各校学生入学率普遍增加。1978年又在县城办了1所重点小学(实验小学)。学校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教学力量不断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对全县小学教育进行了全面整顿,进一步调整了网点和步局,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狠抓了教学质量,使小学教育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80年,全县城乡共有小学311所,1373个班级,在校生达4548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7%,小学教师增加到1813名。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了教育体制,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小学由1984年的296所调整到271所,有1280个班级,在校学生4006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4%。小学教职工由1984年的1699名调整到1669名。
附:朝鲜族完全小学校
朝鲜族完全小学校位于名山乡朝鲜族聚居的春光村。该校始建于1947年,当时有8名教师,在校学生270名,开设语文、数学、汉语、政治、史地等10门课程。30多年来这个学校越办越好,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中断过上课,曾被评为嫩江地区少数民族学校的先进单位。1985年这个学校共有6个班,在校生48名(学生减少的原因是住户不断外迁),教师9名,砖瓦结构校舍17间,设备较为完善。
克东县历年小学发展情况统计表 表1
克东县历年小学入学一览表 表2
四、中学教育
建国后,1950年5月10日,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克东初级中学班(设在一完小院内),招生50名,有3名教师,实行春季始业;1952年5月,学校发展到3个年级,校名定为黑龙江省克东初级中学,校址迁到东大街路北(今房产处址),当年招新生200名,共5个班,有教师12名,学校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1954年发展到8个班,在校生达440人。因教室不足,于秋季搬迁到西南街原宏大制粉厂院内,并新建校舍12间。1957年在“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指导下,在金城、润津两个乡所在地各建1处民办耕读中学,计2个班,116名学生。
1958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新建两处公办中学(即宝泉二中、千丰三中),民办耕读中学发展到14所。克东初级中学新开设了1个高中班,招生46名,经批准升格为完全中学,改名为克东县第一中学。这样全县公办和民办中学达到17所,初高中共有29个班,在校学生达1150名,教师增加到55名。此后中等教育几经变革,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一些民办耕读中学先后停办,至1965年又恢复到15所,公办中学由1958年的3所,发展到5所,在校学生达2609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等教育受到了严重摧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头两年,各学校一律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和一些教师遭到了学生的围攻和批判。学生大搞红卫兵运动,成立了名目繁多的造反组织,从学校杀向社会,把学校变为造反派打内战的指挥部、红卫兵的大本营。县第一中学改称卫东中学,宝泉二中改称“五七”中学。1968年学校进驻工宣队和军宣队,大搞深挖“三特一叛”。1969年开始复课闹革命,但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老师不敢放,学生不服管,根本无法上课。1972年在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号召下,经过种种努力,教学秩序有所好转,但不久又掀起了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运动,许多学生争当“白卷英雄"、“反潮流闯将",给学校又造成新的混乱,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四人帮”极“左”路线干扰下,本县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盲目发展,造成教育内部的比例失调。“在小学不出屯,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1969年前后,全县完全中学达13所,各公社中学普遍增设了高中班,农村小学戴帽式的中学网点达63所,少数还办起了高中班。1976年全县城乡中学发展到82所。造成了师资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的恶果。
1978年,根据上级指示箭神,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盲目发展的中学网点进行了全面调整,农村大队的中学点绝大部分撤销,各公社所在地办1所中学,全县中等教育又恢复了正常状态。同时确定第一中学为县重点中学。1982年2月,县召开中等教育改革会议,确定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千丰中学、玉岗中学、昌盛中学为片高中,第一中学、第三中学为城镇完全中学;第五中学改为职业中学,其余各公社中学都改为农业职业中学。1983年又在南门外党校旧址新建1处农业技术高中。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作了进一步调整,确定一、二、三、四中为完全中学,其余各乡中学为农业职业中学(其中初中为普遍中学)。全县中学调整为15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职业中学11所(含农业技术高中和职业中学)。城乡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全县集资新建一幢3218平方米的一中教学大楼。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风气正在形成。
32年来,全县中学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41766名,高中毕业生13535名。240名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附:1.克东县1985年普通中学概况一览表
2.克东县普通中学发展情况表
3.克东县1985年职业中学概况一览表
4.克东县耕读中学发展情况表
附1 克东县1985年普通中学概况一览表
附2:克东县普通中学发展情况表
附3 克东县1985年职业中学概况一览表
附4 克东县耕读中学发展情况表
注:“/”前者为初中,后者为高中。
五、中等专业教育
(一)补习班
伪满康德10年(1943年)3月,在县城文光国民优级学校附设补习班,学制2年,学习师道特修科课程,当时只有1个班,43名学生。康德11年又招收1个班,学生45名。为本县初级小学培养了一批教员。1945年停办。
(二)初级师范学校
为适应教育教学需要,1958年8月创办1所初级师范学校。办1个班,招生50名,有专职教师2人。1961年发展到6个班,在校生304名,并加强了学校的领导力量,配备党支部=日记、校长各1名,教职工27名(其中专职教师14名)。这6个班分8种类型,一是师资培训班,修业期为1年,二是简师班,修业期为2年;三是初师班、修业期为3年。1961和1962两年各有1个简师班毕业,共128人。毕业后,学习成绩好,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当公办或民办教师;少数不胜任的另行安排。1962年,根据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级师范学校停办。
(三)黑龙江省克东技工学校
创办于1979年,校址在县城东门外路北(原“五七”大学校址),学制为2年。隶属劳动局。设制药、财会、内燃机、烹饪、水暖5个专业。5年来共招收851名学生,毕业662名。1985年在校生189名,教职工38名,其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名,副校长2名。
六、县办大学
(一)克东大学
创办于“大跃进”的1958年,校址在东二道街路北。学制为1年,设畜牧、水利、作物栽培3个专业,当年招生107名。克东大学还附设工业、商业、医士3个中等专业班,共招生350名,培养工、商、医等方面的初级技术人才,毕业后,分配到各条战线,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之急需。这个大学和附设的3个中专班,只办了一期即奉命于1960年停办。
(二)克东县“五·七"大学
1975年创办,校址在县城东门外路北。配备5名行政干部,13名教师。内设政治、教务、总务3个处。开设农业、农机、水利、畜牧、卫生、师资等6个专业。学制分别为1年和2年,从各公社共招生350名,定向培养,社来社去。于1979年停办。
(三)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克东分校
1981年10月成立克东电大工作站,筹备招生。1982年4月招收1个业余中文班。1983年招收脱产干部中文班和经济类业余班各1个。同年10月,克东电大工作站改为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克东分校。1984年招收脱产干部专修科和英语业余班各王个。1985年招收脱产干部专修科和中文、新闻、政法等专业共5个班。同年,第一届业余中文班68名学员和脱产干部中文班69名学员毕业。现有在校生370名。
电大在教学工作中,摸索和总结出预习、听课、自习、练习、作业、辅导等方面的教学经验。嫩江地区于1982年和1983年两年先后在克东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克东电大分校的办学经验。
克东电大分校1985年共有教职员工24人,其中总支书记兼校长1人,副书记1人,副校长1人,设有教务处、行政处、文史教研室、经济类教研室、外语教研室和阅览室、校刊编辑室等。
七、业余教育
为加强对工农业余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县乡村各级政府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建立冬学委员会、民校管理委员会、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并下设扫盲办公室、工农业余教育办公室等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一)民校
民校创办于1947年,开始叫冬学、夜校,属于季节性的。上民校的对象是城镇青壮年市民和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教材是“农民识字课本”和“时事手册",边学文化边学时事政策等。
学习形式一般以街道或自然屯为单位编班;每班30到50人不等。据1947,年统计,全县共建夜校(冬学)132所,有221个班,参加学习的农民17000人。
随着业余教育的深入发展,1950年农民业余教育,由季节性的冬学(夜校)转入了常年学习,并改称民校。民校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按经过冬学学习后的学员水平分班教学。分为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等,除有组织地开班上课学习外,还根据农时季节,利用田间地头歇气休息时间开展互助互学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据1950年统计,这年全县农村共办起民校130所,600个班,学员21000人。
1952年在全县推广速成识字法,全面开展扫盲运动。据统计全县共办速成识字班154个,有30000农民参加学习。1954年进一步开展了读书读报活动。
1958年,县委发出了以大跃进的姿态攻克文化关的号召。经过集中抓、突击学,全县有20890名青壮年摘掉了文盲帽子,占全县青壮年总数的86%。
为了巩固成果,1959年以后,全县开展了读百本书,写万个字,多读多写多练活动。全县151个作业区(相当于生产大队),都建立了红专学校,设立高小班398个,初中班129个,学员29000人。
1960年在“巩固起来,坚持下去,提高质量,继续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全县城乡普遍建立了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学校(即红专学校易名)235处,637个班,学员31000人。1962年,根据调整的精神,农民业余学校略有减少,到1965年有农民业余学校207处,788个班,学员18000人。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业余教育办办停停。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初等文化教育又重新兴起,1983年全县有农民初等文化学校81处。1985年发展到575处,学员17000人。
(二)机关干部文化校
1947年创办克东县机关干部文化校。学员是县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干部,按参加学习的人员原有文化水平,分别编为初孝高孝初中、高中等不同班级,晚上开班上课。有严格的学习制度和要求,按规定进行考核、升级、结业,先后有500余人接受教育。1964年停办。
(三)职工夜校
1947年初,县城镇各工厂企业分别成立了职工识字班和职工技术补习班,根据工人的不同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分别参加初孝高孝初中和技术业余学习。1950年进一第七篇文化步走向正轨,城镇各工厂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建立了两处职工业余学校,共有6个班级,参加学习的学员290人。
1954至1965年间,为巩固学习成果,在城镇职工中开展了读百本书、写万个字、多读多写多练活动。工厂企事业单位普遍成立了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业余学校。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工农业余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1971年以后,虽然在城镇的工、商、财、机关等系统先后举办了“五·七”夜校、“政治夜校"、“七·二一”大学等名目繁多的业余学校,但多数徒有虚名,收效甚微。
1981年至1985年在城镇各系统,分别成立了职工业余学校26处。有专职教师31人,兼职教师94人,对青年职工进行“双补”(文化补习和技术补习),并规定职工“双补”不合格者,一律不给转正定级和不给晋升工资。通过“双补”,使青年职工的文化水平全部达到初中以上程度,技术水平提高一级或达到现有技术等级的应知应会。据1985年统计,初中文化应补人数为6182人,累计合格人数为5334人,合格率为86.3%;初级技术应补人数为4308人,累计合格人数为3530人,合格率为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