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师资

第二节 师资


  一、教师队伍
  1945年克东县解放以后,在接管伪满洲国时期所办的公立小学的同时,任用了一部分原有教师,招聘了部分知识分子,吸收了一批有一定文化水平、思想进步的青年参加了教育工作。到1949年全县共有教师247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选用了一批文化较高的青年,经过短期训练,充实到教师队伍。各地的学校还推荐了有文化、有觉悟、热心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在本地执教。1958年创办了初级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师资,国家又逐年分配一批中专、大专毕业生充实了教师队伍。各区、乡、村推荐和选用了一批民办教师,使教师队伍逐年扩大。
  1949年全县仅有小学教师247名,到1G53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增至385名;1965年中、小学教师猛增至1045名;1976年中、小学教师增垒2832名。1980年经过整顿,中、小学教师数量达2917名。到1985年,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在2602名,其中小学教师1669名,比1949年增长6.8倍;中学教师933名,比1950年增长310倍。但存在数量多质量低的问题,据1985年统计,小学专任教师有159G名,其中符合学历要求的仅有964名,占60%,符合教学能力要求的有881名,占55%;中学专任教师有761名,其中符合学历要求的仅有82名,占11%,符合教学能力要求的有289名,占38%。提高师资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二、师资培训
  根据教师队伍新成分多,文化、业务水平低的特点,县教育领导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在政治上,积极组织他们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文化和业务上,建立进修领导机构,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参加轮训或函授进修。
  (一)离职进修
  1955年和1978年,先后两期抽调76名(1955年36名、1978年40名)有培养前途的教师,送入师范院校,进行离职学习。
  (二)在职轮训
  建国初期,为提高教师文化业务水平,曾多次选送部分教师到省立一师进行短期培训。
  1957年至1965年又先后开办16期中、小学教师短训班,学期3至6个月不等。有1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受到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等训练。
  1972年办了为期3个月的两期中学语文、数学教师训练班,共培训中学语文、数学教师80名。
  1976年办了四期为时3个月的小学教师训练班,还办了为期3个月的英语教师训练班。1977年又办了为期一年半的英语教师训练班,培养英语教师80余名,解决了英语师资不足的问题。1982年开始办脱产教师培训班,有计划地系统地提高教师水平。
  (三)函授进修
  自1954年开始,部分中学教师参加东北师大函授进修。1955年由文教科视导组组织不足初师水平的小学教师进行初师函授学习。1956年创办量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初师和中师函授学习以及业余自学。部分中学教师参加哈师院函授进修。
  “文化大革命”时期,县教师进修学校撤销,函授停止。粉碎“四人帮"以后,又恢复了县教师进修学校,1977年又恢复了教师的函授学习,同时增加了高师函授。

  附表:1.克东县中小学教师学历概况
     2.克东县中小学教职工发展表
  克东县中小学校教师学历概况 表1


注:1985年统计数字中含民办教师,其余各年因资料不全,不含民办教师。

  克东县中小学教职工发展表 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