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管理 一、行政管理机构
国民20年(1931年)克东设治局内设教育局掌管治内文化教育诸方面工作。
伪满洲国时期,在县公署内务局设有教育股,掌管学校和社会教育、教职员的任免进退、惩戒赏罚及待遇等。
解放初,在民政科设1人主管教育,194G年5月正式成立教育科,兼管文化。工作人员4人,1950年改为文教科。1958年6月1日,文化、教育分开,设立教育局。1962年10月29日文化、教育合并,复称文教科。“文化大革命"初期管理机构一度瘫痪。1968年3月成立文卫管理站,1971年恢复文教科,人员增至14人(正副科长4人)。1979年11月文化、教育分开,再设教育科。1984年改称教育局,人员增至27名,其中设正副局长3名。
1985年,县委、县政府为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克东县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教育局)负责教委日常工作。
二、教育经费
民国和伪满洲国时期的学校教育经费,城镇全部由县财政拨款,农村小学大部分由县财政拨款,一部分由地方摊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公办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分别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只作教育经费的补充。民办中小学的人员工资和其他费用,本着“民办公助”的精神,部分由社队自筹,大部分是公助。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以后,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除国家经费照拨外,实行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办学经费,“谁办学,谁筹资,谁受益”。并提倡和鼓励个人捐款办学。
全县几个年度教育经费情况
单位:万元
三、勤工俭学
建国后,克东县城乡各中、小学校,陆续开展起勤工俭学活动。师生们自己动手艰苦创业,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补助教育经费的不足,而且也培养了师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949年至1957年,农村小学都有学田地,少则1垧,多则3至5垧。同时,还利用闲田隙地种葵花,蓖麻等油料作物。据1954年统计,全县中、小学共收获葵花籽37800斤,蓖麻2800斤,经济收入8400元。另外,春秋两季共植树造林12万株。自己动手制做文体器材、教具1890件,为国家节省教育经费6500元。1958年,全县中、小学普遍办小工厂、小农场,共种地3680亩,产粮370吨,并收获一些甜菜和蔬莱,还开展了养猪、养羊和攒粪积肥活动,共创造财富13.8万元。1959年11月在县城办了全县勤工俭学展览会,展出各种产品500种,4090件。但由于劳动过多,出现了完不成教学计划的现象。1966年至1976年提倡大办工厂、农场,走“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道路。13所中学办起了铁、木、油等小型工厂,80%的中小学校办起了小型农场,并大力开展支工支农活动,又出现了劳动过多、社会活动过多的现象。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城乡各中、小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各级党委加强了领导,召开了专门会议,并组织参观了新农公社林河小学、玉岗公社长青小学、昌盛公社山河小学等勤工俭学的先进典型,使全县各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健康发展。据1985年统计,全县已有校办工厂7处,农场149处,校田地6600亩,部分学校还搞起了养牛、养羊、养蜂等饲养业。全县共有学校林地500亩,植树180万株。同时,还普遍开展栽花种草,美化校园,修建校舍、厕所、围墙等项活动,共创造财富106万元。
全县几个年度的勤工俭学收入情况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