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组织
第四章 科技
第一节 科技组织
一、管理机构
(一)科学技术委员会1959年9月,县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制为5人,它既是县政府管理和协调本县科学技术工作的部门,又是县委领导科技工作的办事机构。“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撤销。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设立科技科。1973年,县委、县革委机构分设后,撤销科技科,恢复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设主任1人(县长兼任),副主任2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1985年,设专职正副主任各1人,技术人员5人。
(二)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8月,成立了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是各种科学技术群众团体的联合组织。县委直接领导,日常工作由县委宣传部代管,1959年10月16日,改称为县科学技术协会,归属县科委。1980年4月,县召开第一次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克东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主席由县委副书记兼任,设专职副主席1人,秘书长1人,工作人员3人,到1985年底未变化。
二、科研单位
(一)克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建于1958年。配备专职干部15人,工人80多人,拖拉机4台,耕地4500亩,其中农作物试验田150亩,蔬菜试验田120亩,养蜂180箱。当时对科学种田、果树栽培、发展养蜂等方面作了一些试验研究,1963年停办。1972年,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搞好科学种田,重新组建起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承担农业方面科技试验、研究、推广等方面任务,有75亩试验田。到1983年,有干部7人(其中技术干部5人),工人7人。新建起化验室、库房和职工宿舍1000平方米,拥有两万余元的各种化验仪器设备,以及汽车、各种农具等。1985年,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后,农研所专事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研究,并建立了承包责任制,职工减至8人(其中技术干部2人)。
(二)克东县农具研究所
始建于1960年,当时有干部2人(其中技术员1人),工人4人。1961年停办。
1969年重建,由县农机科领导,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县农机具的引进、推广、试验和改革等项工作,配有2名干部(技术员1人),4名工人。1983年,干部增加到4人(3名技术人员),工人3人。有厂房660平方米,车床2台,扁担锤、砂轮机、台钻、下料锯各1台,以及其他一些应用工具。到1985年全所人员减至6人(其中技术干部2人),主要从事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的研究,厂房和机器全部交青年厂。
(三)克东县食品研究所
建于1985年,隶属经委,地点在腐乳厂院内,主要负责全县食品行业的新产品开发。设所长1人,技术员2人。
三、科技队伍
50年代初,全县科技人员只有数十人,大多数在卫生界,其他行业寥寥无几。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大中专毕业生不断分配到本县,科技人员逐年增加。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在政治上遭受到无端的迫害,使全县科技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贯彻了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迎来了科技事业的春天。根据党的有关政策规定,合理地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问题,认真评定了职称。1981年有各类科技人员316名,到1985年增至1019名,其中有副主任医师2名;有工程师、农艺师、农业经济师、畜牧兽医师、主治医师、会计师、统计师等中级科技人员91名;有助理工程师、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喾医师、医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等技术人员337名,各类初级技术人员589名。全县已有149名科技人员被提拔到副局级以上自7领导岗位(其中有13名进入县级领导班子),并有1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人当这为省人大代表,2人当选为市人大代表,53人当选为县人大代表,59人当选为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