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保护人民健康极为关怀,并列为重要工作日程。1950年6月成立克东县卫生委员会,1952年8月改为克东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由副县长陈东海兼任,下设办公室(设在卫生科)。乡、村亦建立相应组织。
  1951年为了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县卫生委员会组织检查组,深入到8个区检查督促。1952年,县人民政府遵照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指示,即组织全县人民坚持常年预防季节性疾病,开展以“四净”(人、家、院、街)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1956年后又大兴“举国除四害(鼠、苍蝇、蚊子、麻雀后改为臭虫),全民讲卫生”,各条战线、各个单位,乡村、城镇居民普遍订立爱国卫生公约,组织除四害突击队、组。1958年1至3月,全县曾捕杀老鼠175430只;对麻雀实行定期围剿,夜里逐巢捕捉,日间布阵击捕,有数月少见鸟迹。全县还广泛宣传,普遍教育,树立以讲卫生为光荣,不讲卫生为耻辱的新风尚。在农村普及“五有三勤”的卫生措施,改变了不卫生的陋习。当时克东民间流传着:窗明几净,四壁无尘,物见本色,铁瓷器放光,后院象前院,前院净光光,瞅哪哪顺眼,看哪哪亮堂”的顺口溜,称颂着克东县城乡讲究卫生的洁美景象。树立了致富、新农、钢铁、福安等管理区和李春芳为标兵,表彰了21个卫生先进单位。1960年1月13日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卫生红旗县的光荣称号,并受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表彭。“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爱国卫生运动曾一度陷于停顿。
  1973年,开始推行以“两管”“五改”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1976年在全县重病区水质差的36眼大口井上实行沙石过滤,各家各户用明矾沉淀。1977年克东县成立自来水公司,在克东镇搞了环形供水会战,建自来水点30处,使居民用上了自来水。
  1980年在全县开展了路、沟、墙、井、院、林、圈、厕所、灰仓等方面的综合治理。1982年县委、县政府召开“文明礼貌月活动”广播动员大会,以治“脏”为重点,力争使环境达到净化、美化、绿化的要求。1984年,结合“文明村”、“文明单位”的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县政府制定了《克东县城镇建设管理细则》,县委、县政府决定,自5月至8月,搞卫生治本建设会战,在会战中新修主次干道7条,达9.2公里;整修主次干道6条,达11公里,主次干道两旁都植了树,计1000株;新建巷道656条,达40.2公里;新修涵洞157个;整修厕所11个。农村的“两管五改”也有了新发展,全县有42个村达到“两管五改"标准,占村总数的25%;有157个自然屯达到“两管五改”标准,占自然屯总数的27.7%。1984年以来,克东县连续两年荣获拾城镇建设先进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