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住
第一节 衣食住
服装:解放前的衣着服装贫富差别很大。贫苦者穿粗布、土布、更生布,富有者穿细布、洋布(外国货)、呢绒绸缎等。款式,上衣青壮年多为对襟,老年人多为偏襟(又叫代大襟),下衣多为自做的长裤腰的筒子裤,比较肥大。富有者夏着长衫,冬有皮袍和马褂,中等户有棉袍或皮袄,官职人员穿制服、洋服、协和服(伪满时期),皮棉大衣等。在色泽上,冬服以黑色为主,夏服黑、蓝、自为多;女服亦有花色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服饰不断发展变化,60年代以前城乡人民以穿着各种棉布为主,70年代以来,穿化纤布者逐渐增多,进入80年代以后,不仅化纤布较为普遍,而且部分人特别是城镇人民穿上了呢绒毛料,在款式上亦由过去的对襟小褂、舀做的便服裤子、二大棉袄,转化为制服、中山服、夹克、皮棉大衣等。特别是1984年以后,城乡干部职工穿着西装、各式呢子大衣和人造皮毛织物者逐渐增多。花色亦由传统的黑、蓝、灰老三色发展为多种多样,尤其女式服装花色繁多,千姿百态。鞋帽,解放前一般群众穿自做的圆口和长脸棉夹布鞋为多,劳动农民冬季穿靰鞡,戴圆形帽头,夏季戴用秫秸和麦杆编织的草帽。富有者春秋戴毡帽,礼帽,冬天戴狐狸皮、貉皮、水獭皮等火车头式帽子,穿各种毡鞋、翁得、奇克密和皮鞋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鞋帽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多,人们的穿戴也在急剧地演变,五、六十年代一般群众以穿各种布鞋为主,农民除布鞋外,喜穿棉夹胶鞋。冬季多数人戴狗皮或兔皮大耳朵帽子,城镇职工一般戴解放帽,穿反面皮鞋,穿正面皮鞋者为数不多。进入70年代以来,各种款式新颖的棉夹布鞋仍然受到群众的喜爱,部分农民穿上了大头鞋,正反面皮鞋和凉鞋,城乡干部职工穿着各式皮鞋、凉鞋者更为普遍;夏季大多数男人除戴解放帽外,前进帽较为流行;冬季城乡群众多数戴羊剪绒或栽绒棉帽。近年来,戴旱獭子、猞鼠和其他较高级皮毛的帽子的人逐渐增多。
饮食:农村夏秋季一日三餐,春冬季一日两餐,城镇大部分时间一日三餐。解放前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主食平常以吃小米、苞米楂子粥、苞米面窝窝头为主,多数人家现吃现买,吃上顿愁下顿,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勉强吃上几顿喜食的白面馒头、水饺和黄米面豆包。遇到荒年灾月五谷歉收,粮价暴涨时,常常吃糠咽菜,忍饥挨饿,部分人走死逃荒外出乞讨。只有地主、土豪劣绅、军警官吏吃好的,穿好的,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在农村,小米、苞米、白面、黄米样样俱全,占有量越来越多,城镇人民吃上了商品粮,条件越来越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指引下,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主副食品、蔬菜日益丰富,白面、大米、猪羊肉、鲜蛋、粉条、各种豆制品除年节外,平时隔三差五亦不少吃。黄瓜、茄子、土豆、豆角、西红柿、辣椒、韭菜、白菜、芹菜、菠菜、葱等各种蔬菜不仅夏季应有尽有;而且春冬季节有时也能吃到部分鲜菜。每逢冬季家家储藏足够的土豆、白菜、萝卜等,一年四季蔬菜不断。
住房:解放前城乡绝大多数是用土坯或拉合辫修建的泥土房,有马架、正房、厢房,两间、三间、五间、七间、九间等不同类型。只有少数富户、官宦人家和公用建筑是砖瓦结构的房屋,楼房极为鲜见。不论贫富建房都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所谓吉日良辰动工兴建。当时广大劳动人民主要靠租房住,居住的多是马架、厢房、对面屋、南北炕、头顶锅,阴暗潮湿,条件很差,只有富裕户和官职人员才有宽敞明亮的三合院、四合院等较好的住宅。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劳动人民分得了数量不等的房屋。随着生活的改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许多人家先后盖起了新房。80年代以来,农村陆续建起一些一面青(一面是砖)或全砖瓦的房屋,在城镇砖瓦房已占绝大多数,有的还住上了楼房。在房屋设计上也改变了多年来那种筒子屋等陈旧结构,一般都是寝室、厨房分设,有一屋一厨、两屋一厨、三屋一厨不等,条件好的还设有书房、客厅。人均居住面积5至10平方米为多,部分户达到10至20平方米以上,室内装饰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