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传统节日习俗

第三节 传统节日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意味着辞旧迎新,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旧社会,要设供,烧香,祭祖、迎神,准备丰盛的节日食物。现在尚保留互相贺年和杀猪宰羊,扭秧歌等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灯节。长期以来有耍灯、跑旱船、吃元宵等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过去,在这天各农户均早起于灶前撒小灰至井沿,谓之领龙道。此习俗解放后逐渐消除。但至今还有吃猪头肉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称五月节。为纪念屈原,节日里家家吃粽子。过去有挂纸葫芦、插艾蒿,小儿系彩线等习俗。
  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迷信传说这一天是关老爷(即关公)单刀赴会之日,必有雷雨出现。故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1945年解放后,此说还仍有流传。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会,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过去乡间广为流传喜鹊搭桥,织女落泪等神话故事。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八月节。这是个意味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都准备丰盛的酒菜合家团聚在一起进餐,晚上还要一边吃水果、月饼,一边观赏月景。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过去在这一天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外出登高和赏菊。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民间长期以来,有在这天用多种米豆合成煮粥吃的习惯,又叫“腊八粥”。因为历年每逢此日冬季开始骤寒,故流传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俗语。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是过大年的序幕。旧社会,在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以麦糖祭灶,就是把贴在外屋墙上过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揭下来,把麦糖站在咀上,并用秫秸扎成马在灶炕里一同烧掉,所谓送灶王爷上天,等到腊月三十过大年时,再贴上新的灶王爷像,年年如此。现在这一喜剧似的风俗,只剩下吃灶糖的习惯。
  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解放前,都以这一天为过年之日。焚香祭神、燃放鞭炮,张贴对联年画。子夜时分则要接财神迎喜神,煮饺子吃夜饭,友邻之间互相拜年,通宵达旦欢度新春。并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现在迷信活动已基本消失,其他习惯仍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