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新风
第四节 社会新风
建国后,城乡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经常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先昏在干部和群众中开展了学习雷锋、王杰、刘英俊等学先进、赶先进、树新风的活动,使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新人新事大量涌现,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但在“十年浩劫”中,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例行逆施,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无端地遭到了污蔑、诽谤和打击,使社会风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项新秩序的建立和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县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建设文明村、文明单位”以及抓党风带民风等一系列活动,深入进行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实行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使社会风气迅速好转,革命的优良传统和共产主义道德风尚不断发扬光大。据调查,从1979年至1985年,全县评选出席县以上劳动模范297人,“新长征突击手”214人,“三八红旗手”1199人次,“五好家庭”326户。同时全县还涌现出县以上文明村34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个),占全县行政村的26%。文明单位42个(其中市级7个),市级军民共建文明单位1个。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仅就几个方面摘要记述如下:
一、计划生育
克东县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计划生育率达97%,晚婚、晚育和优生、优育蔚然成风,一改数千年生育无计划的旧习。在这场移风易俗变革中出现许多模范先进人物。
郑礼杰是1983年10月被组织分配到新农乡做计划生育助理工作的。她认识到“打铁必须本身硬”,只生育一个女孩,就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然后,又说服了亲戚朋友,带头采取节育措施。她的榜样带动了全乡。加之她紧紧依靠各级党的领导和广大群众,艰苦细致地工作,使新农乡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领先。郑礼杰同志先后多次被评为县、乡“三八红旗手”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昌盛乡宏光村妇女主任郭玉清,带头实行晚婚。1980年她当选村妇联主任以来,不仅积极向群众宣传婚姻法,讲晚婚的好处,而且她本人到1985年27岁时才结婚。她的模范行动带动了全村30名多男女青年也实行了晚婚,占青年总数的60%以上。郭玉清同志多次被评为县、乡“三八红旗手"。
二、殡葬改革
建国以来,在移风易俗方面,除计划生育以外,殡葬改革较为突出。到1985年,全县改土葬为火葬已占死者的98%以上。在这方面党员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县矿务局轻铁北站工人侯惠江,两岁时被姑母抱养。28年来,姑父母为他娶妻成家。侯惠江看义母年老体弱,头3年就花了100多元钱为她准备了一口松木棺材。1984年3月26日,71岁的老母病故时,他响应政府的号召,决定改土葬为火葬,当时遭到了亲友的反对。这时,侯惠江70岁的义父、具有32年党龄的老党员侯志祥说:“惠江的意见我同意,殡葬改革是中央提出来的,党培养我30多年,我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侯惠江说:“实行火化这不是对老人不孝,是政府提倡的一件好事”。第二天侯惠江同亲友们一起,把义母遗体送到火葬场进行了火化。事后侯惠江把棺材拆掉,并把木材献给了国家。
三、尊长敬老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舍己为人“三八红旗手”姜淑珍,是金城乡忠诚村社员苑洪林的妻子,七年如一日侍候瘫痪婆母,被群众誉为百里挑一的好媳妇。1979年,77岁高龄的婆母患重病瘫痪在炕,淑珍每天给婆母洗脸、梳头、’端屎倒尿。夏天洗衣服、拆被褥、用温水给婆母擦身子,还时常把婆母背到院子里晒太阳;冬天怕婆母冷,每天都把炕烧得热乎乎的淑珍为把婆母的病早日治好,把多年积攒的钱拿出来,四处为婆母求医抓药。一次她听说拜泉县有位老中医能治好婆母的病,就往返几十里路将这位老中医请来给婆母治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7年,在淑珍精心照料下,婆母的病大有好转,老人感动地说:“淑珍真比我亲姑娘还要强上几倍呀!”姜淑珍一家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家庭。
宝泉镇小学5年3班的学雷锋小组,从1980年起,照料向阳村3组年近7旬的五保老人辛玉祥老俩口五年如一日。这个小组共11人,平时分两个组,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到老人家扫院子、擦玻璃、糊窗缝、抬水等,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逢年过节,他们给老人拜年问好,用买学习用品节省下来的钱给老人买月饼糕点,把《健康长寿,勤劳有余福寿来》的年画贴在老人家墙上。1980年7月的一天,学雷锋小组看到老人家麦秸没垛上,他们七手八脚地把麦秸垛好了,个个累得满头大汗。5年来,学雷锋小组帮助两位老人料理生活从来未间断过。
1984年5月的一天,一群青年男女兴高彩烈地把一台17英时的电视机赠送给润津乡敬老院,为在这里安度晚年的老人们增加了新的文化生活内容。这项活动是乡团委、妇联和民兵等组织联合发起的,不到20天的时间,就有1700多人捐款500多元,经大家商量决定为敬老院买了这台电视机。当人们捧着电视机来到敬老院时,老人们一下子把电视机围上了,都激动地说:“这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哇!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老年人,也享受到了有儿有女的幸福”。
金城乡永跃村农民王国才到岳父家落户,孝敬岳父的事,被群众传为佳话。1983年,50多岁的陈老汉的独生女陈景兰和本屯农民王国才要结婚了,老汉乐得合不拢嘴,可又一转念,景兰妈去世早,闺女这一走,我这个孤老头子的日子可咋过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国才扛着行李进了陈家的门,陈老汉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些疑惑不解。王国才深情地说:“爹,我是来您这儿落户的,您老要是不嫌弃,就把我当成您的亲儿子吧,我给您老养老送终。”陈老汉听了这番话,一时不知说啥好,心里头觉得热乎乎的。一晃3年过去了,国才对岳父和自己的亲父亲一样。陈老汉逢人就讲,我这个姑爷比自己的姑娘都好。
1983年12月21日晚7点多钟,建业农场生产科干部冯昌盛,在县二轻饭店前的大道上发现一个纸包,他俯身捡起来,打开一看是崭新的人民币,便又赶紧按原样包上了,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有人来找。为了尽快找到失主,他急匆匆赶到县公安局。正在值班的民警那明录和李为民热情地接待了他,3人共同把捡到的钱数了一遍,共611.70元,此外还有一张卖甜菜的收据,收据上写的钱数和现金正符。两位民警紧紧握住冯昌盛的手说;“你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太值得学习啦!我们代表失主先谢谢你1”两个民警经过两个多月的认真查找,把钱如数交给了失主。
省六届人大代表孟庆珍是县焰花厂党支部委员,焰花车间主任。她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关键时刻,总是冲在前。有一次打药柱时,由于药受摩擦,药粉突然发热,正在操作的职工围着发热的药盆束手无策,情况十分危急,一场药物起爆事故瞬息即可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孟庆珍毫不犹豫,飞快地抢过药盆,冲出了车间,迅速把药盆浸在水中降温,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大家望着小孟的身影,齐声夸赞:“她真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