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虎头镇
  虎头镇位于虎林县城东65公里处,与苏联一江之隔,北纬45°58′,东经133°39′。东临乌苏里江,西至新兴乡,南至穆棱河入口处,北邻小木河乡。总面积451.15平方公里。因濒临乌苏里江西岸,伊曼河汇流处,素称伊曼口。清澈的伊曼河注入微浊的乌苏里江。形成清黄分明的水线,并流而下。在虎头正面蜿蜒的江沿上修筑1条长1400米,宽13米的青石水泥建造的护岸堤,堤上铺饰长100米,宽2米的人行道,铁锁为栏,松柳成荫,五盏玉兰花灯沿堤高耸,雄伟壮观。与滚滚的江水相映,呈现边疆重镇的瑰丽景色。堤上关帝庙与中苏会晤厅,巍然屹立。每逢夏秋游人不绝。
  虎头原属内地。远古时就有赫哲族先民于沿江及山林中捕鱼狩猎,过不定居生活。至清初称尼满河,后叫呢吗口。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设尼满地方收税点“贡貂赏乌绫”开始,即有汉族人请领“龙票”,春来冬返,采参不定居。江边关帝庙(至今犹存,列为省级文物保护)修成的当年,始有极少数汉族人定居。咸丰九年(1859年)称卡伦屯。成丰十年(1860年)中俄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签订后,江东伊曼随约割给俄国,才成为边境。但两国商民仍保持贸易往来。特别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筑成后,中国官民多从哈乘火车经中东铁路至绥芬河入苏境,到伊曼站下车越江至县城。
  光绪二十年(1894年)密山荒务局分设呢吗口山海税务局,兼理民词与放荒。宣统元年(1909年)设治时为呢吗厅址。宣统二年(1910年)呢吗口原称谓不妥,改称虎林,派厅抚民同知到任,为虎林厅址。始在厅址划城基,拉街道。山东、河北、安东的汉族人不断来闯关东进行定居,逐渐形成了汉族人为主居住的地方。
  1912年改民国元年仍为厅址。1913年改厅为县,称县城。民国8年(1919年)开始向哈尔滨、密山通客货汽轮,1929年往穆棱县梨树镇直通客运汽车。加上广种罂粟(鸦片),行商坐贾往来不绝。不仅有本国商人,而且还有日、英、俄等洋行外商来往。民国17年(1928年)随着贸易兴旺,同年在县城内建造了容纳500和800人的京剧院各1所,院内雕梁画栋。城内已有大小商号42家,热闹异常。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发生后,中苏两国断交,从此两岸人民贸易来往停止。江中客货轮因交战也停运,使商业萧条,商号自告歇业20余家,迁往他处。因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有一些苏俄妇女与侨居苏俄的中国人结婚,随男方来此居住。在1931年就有20名。由于地处中苏边境的影响,街内有部分房屋多为仿苏式建筑。
  1933年1月8日东北军抗日将领李杜作战失利由此入苏境。同年3月1日高玉山率部击毙参事官隐歧、警察指导官佐藤,成立国民救国军总司令部,夺回县政权。同年8月23日,日伪军再次进攻,县城陷敌手,日伪将此地视为“国境第一线”,自1934年以来驻有伪军旅部。1936年9月林虎线铁路通至县城。1938年7月1日县公署迁往安乐镇,虎林县城改称虎头,为村的建制。伪军旅部随之调往新县城,由关东军第四国境守备队接替。于后山修成了深30至40米,正面长度8公里的地下要塞。至1942年,该地居民为2700余人,其中日本居民300人。
  1945年8月9日1时,苏方部队开始炮击,飞机轰炸,翌日解放虎头。因日本军凭借地下要塞负隅顽抗,战斗仍继续,至8月26日全部消灭。在战斗中,虎头的房屋绝大部分毁于战火,不少居民随之西去。当时仅余80多户360多人。同年9月底,在苏军的主持下建立了治安维持会。苏军与全体村民共同在西北4华里的小山包上,建起了1座高7米左右水泥结构的苏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当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合江军区虎林独立团第六连来此驻防,成立了临江区公所。1947年11月开始反奸清算,搞土地改革。1948年5月1日建立了临江区人民政府。1956年改友好乡。1958年建成人民公社。不久,随之场、社合并,为国营八五一农场场部。1962年场、社分家改虎头森林经营局。1966年恢复虎头区,1984年3月7日改为虎头镇。
  1985年,共有人口6180人。14个村,14个自然屯。1404户,现有耕地4万亩,亩产227斤,总产847.4万斤。乌苏里江盛产鲑鱼,驰名中外,还出产鲤、鲫、鳌等鲜美的江鱼。年产约17万斤。除镇委会、镇政府外,还设有农机修配广、白灰厂、砖厂、国营渔场、供销社、农行办事处、邮电支局、汽车站、养路道班、饭店、旅社、中学、小学、县第二医院、广播站、电影院等机构。
  迎春镇
  迎春镇位于县城北37公里。北纬46°02′,东经132°56′。南临七虎林河,北与宝清县接壤,东与新兴公社毗邻,西与宝清县交界。总面积802.46平方公里,全镇1784户6415人。迎春原名迎门顶子,曾是抗联七军收编队密营所在地。1942年后日本武装开拓团,在此设6个部落300人居住,1945年战败逃离。没有住户,一片大森林。1958年春,始在此建国营八五四农场,取迎门顶子的“迎”字为首,命名迎春。1959年以公路为基础,铺设了从虎林至迎春的铁路,当年通车。6月1日,农垦部沈阳拖拉机配件厂迁至迎春,名为迎春机械厂。1960年建迎春镇。现为迎春镇人民政府、迎春林业局、八五四农场、迎春机械厂所在地。
  镇内还驻有迎春林业局、县迎春粮库、农行办事处、税务分局、邮电支局、工商管理所等企业。迎春粮库占地25万平方米,是全省八大粮库之一。它担负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3个国营农场和迎春镇下属农业生产队的粮食接收任务。
  迎春虽建镇不久,而发展很快。镇内建筑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在工业方面有迎春机械厂、迎春林业局制材厂、林业局迎春火柴厂及镇办工业;在商业服务方面有4个较大的商店、2个较大的招待所及一些旅店等;在文教卫生方面有3所中学、3所小学、卫生院2处、八五四农场电影院(容纳2000人)等。
  东方红镇
  东方红镇位于县城东北49公里处。北纬46°42′,东经133°04′。东与小木河乡毗邻,西至跃进山,南与向阳三队和八五四农场二十三连接壤,北与宝清、饶河为界。全镇5个行政村,8个自然屯,原名小清河。早于中华民国时期,附近的大小马鞍山,已形成热闹的村镇,因此处广种罂粟(鸦片),每当8月,四处人来得较多。日本侵入并屯后,无人居住,成为抗联七军三师补充团的密营,直坚持到1940年,后即荒无人烟,直到农垦局到此建东方红水库。1961年铁路从迎春通到东方红。1962年为东方红乡。1971年正式建立镇革命委员会,为东方红镇。1980年9月成立东方红镇人民政府。是东方红镇政府、东方红林业局所在地,是密东线铁路终点站。
  全镇共1072户4111人。镇内还有牡林公司工程二处、县东方红粮库、银行办事处、邮电、旅社、书店等单位。镇内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建筑,二层以上的楼房有20栋。林业局有较大的电影院和俱乐部,镇内的道路比较宽阔。来此调木材的遍及全国各省、市,往来人员较多。盛产蘑菇、木耳、猴头、山参及各种药材。
  杨岗镇
  杨岗镇位于虎林县城西61公里处,东经132°16′,北纬45°42′,西与密山县兴凯乡接壤,北靠永红乡,南临穆棱河,东与宝东乡毗邻,总面积为435.67平方公里。总户数3169户,人口14151人。除汉族外还有朝鲜族、满族、蒙族、白族、僮族,其中朝鲜族村2个。村民委员会17个,自然屯30个。镇办企业有砖厂、瓷管厂、铁木加工厂、人参场、综合服务社等。
  杨岗名称由来:1937年日伪在杨树河子建火车站,后迁此地,因站北有一山岗,故沿用杨树河子的“杨”字,利用地貌的山岗,取名杨岗。隶属密山县所辖。1947年建政,为杨岗区,辖10村。同年11月,由密山县划归虎林县,序列五区(杨岗区)。1956年分为杨岗、富国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成立杨岗人民公社。1959年初,杨岗公社为八五七农场杨岗分场。1962年4月,恢复杨岗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称杨岗乡。1985年9月8日,改为杨岗镇。
  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为完达山南支脉,最高山峰海拔354米,山峦重叠,崎岖蜿蜒,迂回盘旋,沟谷交错。南临穆棱河.河上兴建灌站6处。1958年,为防止洪水泛滥,在河北侧沿河修筑1条长达40余公里、宽20米的防洪大堤,有效地抵御了洪水的袭击,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43年,日本人在镇北部山区的山坳,修了一座石头河子水库,蓄水量为168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为21300亩,水库可养鱼。
  全镇建有大小机电灌站6处,有机电井204眼,对抗御自然灾害和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常年积温约2528度,降雨量约为534毫米。
  全镇现有耕地94553亩、草地32190亩、林地9500亩。是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乡镇,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产量由1970年的亩产269斤提高到现在的439斤,总产量已达2976万斤。
  农业机械从无到有,发展很快,现有大中型拖拉机76自然台.小型拖拉机229自然台。
  文教卫生事业,解放初期原有9所学校,现已发展到30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8所、小学20所,入学人数达3600多人。解放前本地缺医少药,现在有综合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3人,各村均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共有医务人员23人。
  文化事业,镇有35毫米电影座机2台,500座位的电影院1座,各村都有电影放映队。
  永红乡
  永红乡位于虎林县城西北部65公里处,北纬45°51′,东经132°18′,为完达山老龙背南侧山区。东与宝东乡相邻,南与杨岗镇接壤,西北和宝清县接界。辖区总面积687.94平方公里。501户,2279人,汉族占94%,其余为满、朝鲜等族。全乡共7个村,8个自然屯。乡政府所在地在永红村。
  1958年,八五○农场在此建立煤矿。因位于云山西部,故取名为云山煤矿。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县革委在此处建立了三线指挥部。1970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永红乡。
  全乡地处连绵起伏的山区,东西宽,南北窄,地面坡度为5至10度之间。山区小气候反应突出,冷热差异大,全年积温2389度,降雨量为561毫米。山区雨多易受涝灾,霜期早,严重威胁农业生产。
  全乡耕地面积10887亩,大部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受内涝。粮食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粮食产量建社初期亩产124斤,现已提高到282斤,总产量221.7万斤。
  农业机械有大中型拖拉机14自然台,小型拖拉机11自然台。
  本乡具有丰富的山产资源,以经营木耳、人参、养蜂等项目。木耳年产量为5000斤,蜂蜜最高年产量达6000斤。山野菜最多年采集22吨,销售国外。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从建社到现在已发展完全中学1所,戴帽小学1所,完全小学4所,学生563人,其中中学生230人。卫生医疗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7人,医疗站5人,医务人员5人。
  乡驻地的云山煤矿,盛产无烟煤。
  宝东乡
  宝东乡位于县城西部15公里,北纬45°44′,东经132°东邻太和乡,北至七虎林,南与密山县毗邻,西与杨岗乡、永红乡接壤,面积734.8平方公里。共1311户6057人。汉族占98%。汉、满、朝鲜等民族杂居。全乡共7个村,9个自然屯。
  宝东原由一家商号“宝太东”简化沿用而来。解放前为宝东屯。隶属伪政府太和村公所管辖,1946年建政时,宝东村属二区(即太和)管辖。1956年建乡时为宝东乡。1958年6月成立人民公社时为太和人民公社宝东作业区。1959年9月与农场合并,为八五○农场太和分场宝东生产队。1962年3月,成立宝东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宝东乡。乡政府驻地宝东村。
  全乡除雁来山、两圈山和宝兴山占地8.3平方公里外,其余绝大部分为平原。穆棱河入境横穿东流。1975年以来,全社修建电灌站3处,打机井234眼,旱灌面积4万余亩。
  全乡耕地面积59471亩,作物以小麦、大豆和玉米为主。建社初期粮食亩产188斤,现已提高到231斤,总产量1529.5万斤。现有大中型拖拉机44自然台。小型拖拉机65自然台。
  林、牧业有很大发展。全乡育苗227亩,有的已郁闭成林。全乡生猪存栏2684头,牛453头。
  近几年社队企业也有发展。全乡现有7个粮食加工厂、6个制油厂、8个砖厂,还有运输队、基建队、冰棍厂、缝纫组等。
  解放前只有4所小学校,现在已有完全中学1所,戴帽中学5所,小学1所,教学点1处,学生1710人,教师117人。
  文化生活,全乡有电影院1处,农村电影放映队6个。解放前无医无药,现已有卫乡生所1处,医护人员13人;大队卫生所7处,医务人员12人。
  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虎林县西部7.5公里处,北纬45°44′,东经132°52′。南邻密山县,北靠新乐乡,东接义和乡,西界宝东乡。全乡共有7个村,14个自然屯。全乡1397户6603人。汉族为主,还有满族、朝鲜族。
  太和原名黑咀子。光绪年间,因太和东小山之下有一浓黑胡茬的老人开店,故人称此地为黑咀子,又名西街基。建县之初开辟街基时称清和镇,取意清廉和睦。1938年保甲制时为14甲。1939年改街村制,定名太和村,下辖太和、宝东、共乐、正义、平原、兴隆、仁礼7个屯。光复后建政时为第二区。1956年改太和乡。1958年8月为太和人民公社。1959年末,改八五○农场太和分场。1962年恢复太和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太和乡。乡政府在太和村。
  该乡地势中高、南北低,南部为穆棱河冲积平原,北部为七虎林河冲积平原,自然比降在1/3000~1/5000,面积426.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4914亩,以产豆、麦为主。建社初期亩产111斤,现在提高到386斤,总产量1291.1万斤。
  全乡已有大中型拖拉机40自然台。小型拖拉机100台。
  境内水源丰富,有穆棱河、大莲泡河。此外还有三条背河。两个泡子。有水库2座、电灌站1处、电机井115眼,地下水年贮量为500万立方米.便于发展农田灌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500~700毫米左右,5至9月份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70%。无霜期在120天上下。有效活动积温为2480度,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玉米、麦、豆、稻的生长。
  乡办企业有砖厂、瓦厂、石场等多种经营。
  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全乡现有大牲畜840头(匹)、羊500头、生猪年末存栏2782头。
  现有中学1所、小学7所,中小学教职员工107人。中小学生1700名,其中中学生300名。
  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名。村医疗所7处。医务人员8人。
  义和乡
  义和乡位于虎林县城郊,北纬45°45′,东经132°57′。东邻忠诚乡,西至太和乡,南与八五六农场17连接壤,北界新乐公社、穆棱河蜿蜒流经中部。全乡面积749.37平方公里。共2618户11530人。汉族占97%,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占3%。全乡共14个村,28个自然屯。
  1946年建村,隶属虎林区管辖。1956年建乡时,取名义和乡。1958年由5个高级社联合成立了义和人民公社。驻地义和村。1959年,改称虎林农场红旗分场。1962年,隶属虎林镇人民公社。1965年又与虎林镇分开。恢复义和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红卫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义和”,仍称义和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义和乡。
  全乡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属完达山余脉的延续部分,为本乡林地。大穆棱河以北属坡降为1/800的平川,灌溉便利,是县城蔬菜的主要供应地。1985年播蔬菜6252亩,产蔬菜4114.8万斤。穆棱河以南为沼泽平原,适于豆、麦、稻、谷等粮食生产。全年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无霜期110~120天左右。
  本乡有耕地61952亩,是个水旱兼种、粮菜兼营的乡。粮食以大豆、玉米、水稻为主,大豆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40%。建社初期粮食亩产120斤左右,现已提高到404斤,总产2129.7万斤。现已有大中型拖拉机73自然台,小型拖拉机157自然台。有小型水库1座,座落在石青山南麓,能灌田1000亩左右。1965年在穆棱河畔建电力提水站1处,灌溉面积可达8000亩。1976年后,又打井百眼。全乡有企业9处。
  解放前本地只有2所小学,现在已有1所完全中学,13所小学。全乡现有1所卫生院,13个医疗站,有医务人员46名。
  东风乡
  东风乡位于虎林县城正东7.5公里处,北纬45°47′,东经133°02′。西至东风桥与义和乡毗邻,南与忠诚乡相连,北与伟光乡、新乐乡接壤,东至清河桥。面积165.47平方公里,1845户,8857人。其中汉族占96%,满族、蒙族、朝鲜族、回族共占4%。全乡共8个村、45个自然屯。乡办企业有榨油厂、制砖厂、人参场、铸造厂、机加车间等。
  解放前此地属四区。1946年建政,划为行政四区,也称庆丰区。1956年8月改庆丰乡。1958年6月成立人民公社,命名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9月,划分成清河分场、东风试验场。清河分场属八五八农场,东风试验场归县。1962年,又恢复东风公社。1984年3月改为东风乡。乡政府所在地东风村。
  全乡地势北高南低,自然比降较大,南北宽8.5公里,东西长18公里,呈长方形,山峦起伏,沟壑交错,境内最高的山峰庆丰山,主峰海拔189.1米,农民多数绕山而居,素有“东风围山转”之称。东、西、北大都是岗坡地,南部地势较平坦。全乡有耕地面积61868亩,以玉米、豆、麦作物为主。建社初期亩产140斤左右,现在提高到332斤,总产量1787.8万斤。全乡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现有大中型拖拉机44自然台,小型拖拉机188自然台。
  在文教卫生方面,有全日制中学1所,戴帽小学5所,小学6所,学生2236人(初中427人),教职员工120人。解放前缺医少药,现在全乡已建有设备完善的卫生院,共有9个医疗站,医务人员20人。
  新乐乡
  新乐乡位于虎林县城北部,距县城9公里,北纬45°50′,东经132°55′。北至七虎林河,南接太和乡,西邻宝东乡,东靠伟光乡。全乡共2160户9828人。其中汉族为主,蒙族、满族等90人。全乡12个村,14个自然屯。总面积304.03平方公里。
  1957年前这里分归二、三区管辖。1958年,成立新乐分场,隶属虎林农场。1962年3月,成立人民公社。因为公社驻地在新乐村而名为新乐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新乐乡。
  密东铁路由东南向西北纵贯新乐、兴隆、连山、双跃、跃进、富荣6个村。虎迎公路经由忠义、团结、新民、富荣4个村,交通比较方便。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石青山雄峙于乡正南,东南部为山地丘陵,土质瘠薄,西北部平原洼地大部分是白浆土。
  全乡现有耕地69339亩,是以粮豆为主,多种经营的乡,粮豆面积约占90%,瓜薯、烤烟、麻类约占10%。建社初期粮豆总产量680万斤,1985年总产量上升到2236.5万斤。全乡大中型拖拉机63自然台,小型拖拉机97自然台。
  1975年以来,乡兴办了企业。现已有参场、砖厂、林场、石场、农机修配所等15个核算单位。
  教育事业现有1所完全中学,6个戴帽中学,9所完全小学,教职员工161人,学生2200人,其中,中学生550人。
  卫生医疗现有1所卫生院,13名医务人员。各村都有医疗站,有医务人员29名。
  伟光乡
  伟光乡位于虎林县城东北方向20公里处,北纬45°51′,东经133°02′。东与新兴乡接壤,南依东风乡大架山,西与新乐乡以虎迎公路为界,北临大莲泡,总面积415.69平方公里。1927户8934人。汉族为主,朝鲜族、蒙族、满族共245人。全乡共11个村,14个自然屯。
  伟光乡在1936年日伪并村时,定名为和气村公所。1945年解放,1947年建政。改称和气区政府,也称“第三区政府”。1956年建乡政府,实行高级社,更名和平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叫和平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伟光分场,隶属于国营八五八农场。1962年沿用“伟光”二字,称伟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伟光乡,乡政府所在地伟光村。
  全乡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境内最高的山是和气山,主峰海拔155米。西南部为山岭岗坡,东北部为平原和洼地。耕地、荒地、林地面积比例大致为6:2:2。
  全乡有耕地76033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建社初期粮食总产只有1千万斤左右,1985年粮食总产2608.2万斤,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全乡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3自然台,小型拖拉机83台。小麦生产已全部机械化。
  气候特征:冷凉多雨。年平均降雨量为510毫米,无霜期为125~130天。
  共有林地32000亩。几年来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共有马874匹,牛568头,猪5153头,羊729头,禽29980只。自1972年以来,全乡先后办起9个砖厂,8个人参场。
  文教卫生事业,现有高中1所,初中9所,小学10所,小学生1763人,中学生783人,高中生259人,教师155人,小学普及率为98.5%。
  乡有医院1所,医务人员13人;医疗站10个,医务人员21人。
  忠诚乡
  忠诚乡位于虎林县城东南20公里处,北纬45°44′,东经133°08′,东临乌苏里江、西北靠穆棱河,西南与义和乡毗邻。全乡总面积765.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017商。全乡有5个村,6个自然屯。748户3071人。汉族为主,满族、蒙族共40人。
  忠诚乡于1938年日伪并村时定名为忠诚村公所。1945年解放,1946年建忠诚区政府。1956年成立忠诚乡人民政府。当时为了交通方便,将机关驻址设在公路边的忠信大队。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了忠诚人民公社。1959年公社划归八五八农场和平分场管辖,1962年4月,恢复忠诚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忠诚乡。
  全乡地势平坦,人工新开河东西横贯全乡。全年积温2389度,降雨量561毫米。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和高梁。建社初期平均亩产180斤,现在稳步提高到333斤,总产量814.6万斤。有草地15763亩,林地7312亩。全乡共有机井12眼。
  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18自然台,小型拖拉机46自然台。多种经营有砖厂、石场、油坊等社办企业。
  在文教卫生事业方面,解放初期只有1所小学校,现已经发展到5所小学、1所中学。全乡学生共828人,其中中学生183人。有1处电影院,4个电影放映队。乡有卫生院1处,11名医务人员,各村有5个医疗站,医务人员6人。
  新兴乡
  新兴乡位于虎林县城东北部60公里处,北纬46°0′,东经133°25′。东与虎头镇接壤,南与月牙良种场和虎头镇的半站大队为界,西与伟光乡毗邻,北临七虎林河。面积509.02平方公里。409户2011人。汉族占95%,其余为满、朝鲜族。全乡共6个村,7个自然屯。
  新兴乡是1972年从伟光乡和东风乡迁移部分社员来此地建点开荒组成的。1975年9月16日,经省批准成立新兴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在新兴村。1984年3月改新兴乡。
  全乡地势西高东低,系沼泽平原。七虎林河环绕北境,沿河有4处提水站,用于大田灌溉和种植水稻,已收到显著效果。
  全乡耕地面积58033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总产已达到110万斤。有大中型拖拉机40自然台,小型拖拉机20自然台。
  文教卫生事业,现有中学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420人,其中中学生96名。医院1所,医务人员4名,各村都有医疗站,医务人员6名。10个电影放映队,家家通广播。
  小木河乡
  小木河乡位于虎林县城东北部92公里处,北纬46°12′,东经133°34′。北与饶河县接壤,南与虎头镇毗邻,西至东方红镇,东临乌苏里江。总面积1076.73平方公里。总户数419户1681人。其中朝鲜族265人,余者为汉族。全乡共分7个村,8个自然屯。
  1978年由虎林县的义和、太和、杨岗、新乐、东风等5个公社迁移部分农民来此地开荒建点。同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小木河公社。1984年3月改称小木河乡。乡政府设在小木河村。小木河的名称来历是根据东部5公里处的小木河而得名。
  地势西高东低,北部山丘,南部为平原洼地。全年积温2380℃,降雨量725毫米。阿布沁河、小木河、独木河等贯穿境内,由西向东流入乌苏里江。
  全乡有耕地面积27073亩,是以产粮豆为主的乡,粮食总产332万斤。有大中型拖拉机28自然台,小型拖拉机34自然台。乡办企业有砖厂、油厂。副业有养蜂、种植木耳和人参、打鱼、狩猎和采集山产品等。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现有中心校1所,小学6所,医院1所,各村有医务人员。乡建立了商店、邮局、银行。
  新政乡
  新政乡位于虎林县城东北部105公里处,北纬46°12′,东经133°26′。东与小木河乡接壤,西与阿北乡毗邻,南邻阿布沁河,北依完达山麓。总面积为285.28平方公里,总户294户1270人。汉族占99%,其余为满族和朝鲜族。共有7个村,7个自然屯。
  1979年,由宁安、林口两县移民于阿北平原开荒建点。同年11月建社,命名为新政公社。1984年3月改乡,乡所在地新政村。
  新政乡地处阿布沁河流域,西北河,大、小西南岔河贯穿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誉称“阿北平原”。
  本乡可耕地面积90000亩。几年来共开出耕地34610亩。盛产大豆、小麦,总产量110万斤。机械化程度较高,有大中型拖拉机55自然台,小型拖拉机9自然台。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1所中学,4所小学,356名学生,教师29人。卫生院1所,医疗站4个,医务人员4人。
  阿北乡
  阿北乡位于虎林县城东北部77公里处,北纬46°12′,东经133°15′。东部和新政公社接壤,西依官山,南临阿布沁河,北与东方红林业局青年点交界。全乡总面积202.14平方公里。287户1374人,汉族占96%,其余是满族,全乡分5个村,7个自然屯。
  1978年秋至1979年春,由林口县、穆棱县、海林县移民来此建立6个生产大队。1979年11月份组建公社。因公社位于阿布沁河北部,故命名为阿北公社。1980年4月建砖厂1处。现有大中型拖拉机51自然台,小型拖拉机8自然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小西南岔河贯穿境内,注入阿布沁河。西部有官山,海拔127.3米。全年积温2300度,降雨量为725毫米,无霜期为110~130天。
  现有耕地面积15539亩,粮食以小麦、大豆为主,亩产128斤,总产196.1万斤。
  文教卫生事业,1980年建中学1所,小学5所。卫生所1处,医务人员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