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作物栽培技术

第五节 农作物栽培技术


  一、作物种植
  虎林县农作物的种植,解放前和50年代初是沿用旧的方法耕种。1952年以后才逐渐推广新的耕作技术。
  1、小麦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小麦的播种方法,普遍采用大垄条播或大垄漫垄灌方法,中耕用木犁和锄头进行除草培垄。
  1953年推广使用马拉10行播种机15公分平播,1958年又推广7.5公分机械平播,1964年全县推广新乐村用良种、选大粒、适期早、细整地、巧施肥、机收割、早翻地的“三字经”丰产经验。场社合并之后一直沿用小麦机械平播,并开始使用化肥和颗料肥料。1966年在桦树大队搞小麦旱灌试验,1979年至1982年全县推广小麦沟浸灌溉法,浸灌、漫灌面积达6万多亩。
  2、水稻
  建国初期水稻都是撒播,1964年推广垄上条播,1970年推广用塑料棚育苗,小苗带土移栽,1978年开始推广人拉播种机宽幅带状播种,198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旱育苗寒地高产栽培,到1985年全县插秧面积3900亩。
  3、玉米
  建国初期,一直沿用旧式的大犁扣种,株距2—2.2尺,本地称为大步苞米,中间间种大豆和小豆,个别也有单株清种的,株距1.5—1.8尺,本地称小步苞米。1952年推广肇源县丰产经验,玉米点施农家肥(抓把粪)。
  70年代,普遍推广玉米催芽坐水埯种和一埯双株。也搞过2比2或6比6的玉米、大豆间作,因轮作失调而废止。1975年推广玉米保苗密植,密度由原来的每亩1800株,增加到3000株至3300株。
  80年代,全县普遍采取单株清种和催芽埯种。在个别示范户搞玉米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种植。1983年以来,全县搞玉米高产攻关活动,1985年吉安村刘殿明的10亩玉米,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新技术,亩产达到1333.4斤,取得全县第1名。
  4、大豆
  虎林县大豆一直采用大犁扣种,用拉拉稀或踩小格子点播撒种。出苗前趟一犁,中耕用马拉耘锄,然后大犁封垄,新开荒当年种大豆,多采用在伐片上用豆铲子种。
  场社合并后,用机械平播大豆,多是平播后结合中耕起垄。1970年后使用七铧犁机械扣种。1975年开始推广兴隆村的机械双苗眼,机械苗耙灭草。1973年开始搞机械深松中耕。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主要是用机械扣垄种与大犁扣垄种相结合,以机械播种为主,机播面积能占70%。
  5、谷子
  老式种法是在原垄上用点葫芦条播,1974年推广垄上双条播,都是采取耲种办法。
  1975年推广秋打垄破垄夹粪肥办法,1977年推广机制颗粒肥包谷种植办法,采用早期间苗定植,增加谷子单产。

  虎林县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变化表
  表3—16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
  清朝时期,多是用镐头刨地培垄,之后流入人口增加,辽宁省的生产工具随之在虎林应用。开荒是6马拉的铁制大洋犁,种熟地垄作是生铁铧子弯钩木犁,播种是熟铁打的豆拈子加人工撤籽,铲地是弯钩锄,割地是弯钩镰刀,打场用石头磙子,运输是两轮“花轱轳”车和四轮的俄式车,群众叫后者为“毛子车”。米面加工是石磨、石碾。
  建国后,1952年开始推广马拉农具。有10行圆盘式播种机,马拉圆盘耙综合号铲趟机,双轮双铧犁等。1953年开始有了mk1100型脱谷机,小麦马拉摇臂收割机,大型米面油加工设备等。城镇成品粮加工可以自给,运输工具仍是少量汽车加上大量的牛、马车。1955年八五○农场在虎林筹建后,全县始有拖拉机,康拜因。1958年县内有大中型拖拉机5台,耕种主要还是靠牛马为动力,小麦种植已全部用马拉播种机平播。
  1962年场社分家后,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4台,手扶拖拉机1台,机引农具165台(件)。这个时期,开荒、翻地、耙地、镇压和小麦播种基本上是机械化作业,大豆播种和小麦、大豆收割也部分使用了机械。马拉农具已经基本上淘汰。但是弯钩犁、弯钩锄、弯钩镰仍在农村使用。运输工具已经全部使用胶轮马车,铁轮车已经淘汰,汽车、胶轮拖拉机也开始用于运输。
  1969年至1976年,是农业机械化大发展时期,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方针指引下,全县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62台,手扶拖拉机57台,联合收割机6台,各种农机具397台件。在这个时期,机械化程度已比60年代有较大提高,机械除用于开荒、整地、播麦和收割外,全县开展实行机播大豆,试验机播玉米,中耕玉米,大豆采用机引苗耙,水田耙地。这一时期非田间作业已经走向机械化,石碾和石磨在全县基本上被淘汰,全部用上了电动碾米机,磨米机和榨油机。
  1977年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全县出现了社队自筹资金为主,国家辅助为辅的大办农业机械化新高潮。1979年末统计,全县有中、小型拖拉机418台,其中链轨拖拉机250台,轮式拖拉机168台,有联合收割机120台,手扶拖拉机310台。随着农业机械数量、种类的大幅度增加,作业项目也在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1979年末统计,全县机械整地达80%,机械播种达87%,中耕达33%,收获达31.8%。1983年实行承包到户的责任制以后,这些大型机械农具、胶轮大车和马、牛挽具以及机械加工、电气设备等都已卖给农户,由农户成立专业户,为农民收费服务。1985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767台,小型拖拉机1176台,大中型配套农具3170台(件),小型配套农具162台(件)。
  三、土壤改良
  (一)白浆土改良
  虎林县地处黑龙江省东部白浆土低产土壤区,白浆土面积占县属总耕地面积的43.4%。耕作层下有3—6厘米的坚硬白浆层,黑土层较薄,一般15—20厘米。腐殖质含量2—4%,酸碱度PH6—6.5,属微酸性。全量养份氮0.16—0.24%,磷0.08—0.12%,速效养份氮3—4毫克/100克土,磷0.5—2毫克/100克土,钾3—15毫克/100克土,表土养份较高,但速效养份低,特别是铁磷,土质粘重,遇旱板结坚硬,底水上不来,遇涝饱和积水,浮水渗不下去,因此不抗旱也不耐涝。
  1968年开始利用草炭改良白浆土。到1970年每年改土面积在2万亩左右。从1971年开始研制拖拉机牵引深松耙进行深松试验成功,1973年大面积推广,1978年深松面积达20万亩。1979年至1985年大搞小麦高茬收割,实行秸杆还田,秸杆还田面积占小麦面积的70%。
  (二)低洼地改造
  虎林县地处穆棱河下游,乌苏里江上游平原区。现有耕地80%在平原区,土地坡降大部分在三千分之一以下,低洼地面积很多。1972年至1974年全县对大莲泡河进行了治理,上坡截流,低地疏通排水,于1980年共扩大耕地20多万亩。
  虎林县地下水资源丰富,1978年至1985年共打机电井2000多眼,修中型水库1处,小型水库5处,小塘坝8处,建抽水站60余处,总装机容量3000多马力。扩大水田8万余亩,加之旱育苗寒地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使许多低洼易涝地块改良,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如伟光乡幸福村,1983年前最高总产280万斤,一般年产量不足200万斤,1984年开始动工改造水田,1985年总产达到480万斤。
  四、植物保护与检疫
  (一)植物保护
  虎林县的植物虫害,主要有粘虫、草地螟、天幕毛虫、巢虫、小刺蛾、大豆根汗蝇、28星瓢虫、跳钾、玉米螟、玉米枯心叶蛾、大豆食心虫、蚜虫、水稻潜叶蝇、泥包虫、负泥虫、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盗虫以及地下的金针虫、蝼蛄、蛴螬和地老虎;植物病害,主要有稻瘟病、水稻绵腐病、苗床立枯病、恶苗病、褐斑病、小麦锈病、赤霉病、散黑穗病、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谷子黑穗病、谷子白发病、大豆褐斑病、瓜类霜霉病、马铃薯急疫病、白菜软腐病。
  为了防治病虫害,土地改革以后,推广了王铜拌种。1952年开始推广六六六、赛力散拌种。1953年推广了小麦合作2号和农林29号抗锈品种,使锈病得到控制。1965年以后,磷制剂的应用代替了氯制剂。1984年以后应用了溴氰菊脂和速灭杀丁等高效杀虫农药以及百菌清、粉锈宁、多菌灵、敌克松、稻瘟灵、比艳等灭菌农药。淘汰了传统农药六六六、赛力散,使病虫害得到基本控制。
  1953年用六六六毒谷防治地下害虫受到省的奖励。从1964年到1985年22年间,每年防治玉米螟面积占玉米面积的64—90%之间,成为全省第_个开展防治玉米螟的县份。1975年有5个公社和县农科所,自力更生生产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防治面积达90%。防治玉米螟由化学防治发展到生物防治新阶段。
  1969年开始在新乐、杨岗、伟光、义和、宝乐、东风建立了粘虫测报点,开展了粘虫预报。
  1962年开始在杨岗两个朝鲜族大队,用24D丁脂农药消灭三棱草和水白菜。1964年开始使用敌稗灭水田稗草成功。此后,药剂杀草成为水田生产的重要农事活动之一。
  1974年开展除草醚和24D丁脂旱田试验示范。1979年开始水田应用杀草丹、禾大壮、大豆应用氟乐灵、拉索杀草。1984年又推广了大豆拿扑净灭草。1985年,全县水田药剂灭草面积110000亩,大豆杀草面积49000亩。
  这期间,农药器械也有很大发展,50年代防治病虫害是手抓、手撒、刷帚头子甩农药。60年代发展为用手摇喷粉器和背负喷雾器撒农药。70年代又使用了电动超低溶喷雾器。1985年全县拥有各类喷雾器2700件。
  (二)植物检疫
  1956年开展植物检疫工作,并设有兼职检疫员。铁路、邮电发运种子必须有检疫证明。1962年,由于甘肃96号小麦引入,混杂的毒麦在虎林蔓延。至1966年有的村屯小麦的毒麦含量竟高达12%,远远超过食用标准。在70年代引入克旱6号无毒麦种和采用轮作等方法使有毒小麦得以控制。1984年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立植保植检站,并配备2名着装的专职植物检疫员,正常开展了对进出县的种子,苗木的植物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