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下序
第十六编 外事 侨务
编下序
虎林县原属内地。自清咸丰十年(1860年)11月14日,沙皇俄国乘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机,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续增条约》(又称《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松阿察河以东原为我国的领土强行划归俄国,使虎林县境沦为边境。条约中第一条中规定“乌苏里江而南,上至兴凯湖,两国以乌苏里江及松阿察二河为交界。其二河东之地属俄罗斯国;二河西属中国”。又规定“此约第一条所规定交界处,准许两国所属之人随便交易,并不纳税,各处边界官员护助商人,按理贸易”。俄国将土地占去之后,在19世纪末期修筑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与俄远东滨海地区的伊曼、乌苏里仅一江之隔。虎林建县前后,因交通不便,关内迁居虎林的人多取道中东铁路,从绥芬河入俄境到伊曼站,梨子丈站下车,再越过乌苏里江至虎林。县公署向省行文和老百姓邮寄也多借此道。民国6年(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其远东地区虽处于动荡之中,仍未影响边民之间的往来,中方为便于双方交涉,清末县税务局设有俄文翻译1人。民国9年(1920年)至伪满大同 2年(1933年)的虎林厅、虎林县公署、县政府都设有俄文翻译1人。民国18年(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发生后,中苏两国边境往来停止。
伪满大同 2年(1933年)日军侵入虎林后,日苏处于敌对状态,互相戒备森严,修筑边境地下要塞。建岗设卡、控制人民往来,如被发现均以“通苏”论罪。在艰难的情况下,苏方边防军对中国在乌苏里江以西活动的抗日联军仍给予很大帮助。
1945年 8月,苏联红军出击日本关东军,虎林获得解放。苏联红军在虎林暂住维护治安,设了司令部。对建设地方人民武装—120 师38支队给予了积极支持。在虎林县的虎头,中苏双方共建了苏军纪念塔。
1945年苏军在虎林县内实行军管期间,拆除了密山至虎林的铁路,还拆走了一些工厂设备,拉走了很多日本关东军仓库储存的物资。将乌苏里江中应该属于中国的一些岛屿和相应的水域都划入苏联版图。
1950年,中苏两国缔结新条约后,虎林县建立了中苏友好协会。苏方曾对我方病伤人员给予医治,并派出过20多人的防疫队,来县作防疫工作。中苏双方领导也有些互访活动,还建立了联合防火检查站。在中苏边境地区,虽然苏方在边界地带有重兵把守,警戒森严,防范缜密,但在中国方面出于对苏联在政治上的信赖,整个边境既无军队也未设警,是个不设防的和平边界。
60年代开始,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双方边境斗争日益加剧。中国边民在江中属于中国岛屿上的正常生活动,常常受到苏联边防军的干涉,直至酿成“珍宝岛”事件。
1960年,我方设立了虎头边防站和同化、吉祥、小木河边防站,加强了边防管理。是年,虎林县成立边界小组办公室,1964年改为外事边境办公室,掌握边界有关资料,加强对边界管理和接待外宾等。1973年改称外事办公室。“珍宝岛”事件后,曾接待了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马科斯维尔,赞比亚军事代表团和日本共同社编辑局的来访。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从1979年始不断接待日本朋友的来访,仅1985年就接待日本访华团7次。
1980年以来,中苏关系逐渐缓和,双方恢复向苏军纪念塔敬献花圈活动,双方边防部队领导进行互访。1984年虎林县恢复了中苏友好协会,苏方的伊曼市也恢复了苏中友好协会,逢节日互相致函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