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卫生队伍

第二节 卫生队伍


  一、中医
  (一)中医传人
  县内最早传入中医时间,有文字记载为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虎林厅设立防疫分局时,曾聘厅中医胡寿成为医官,李景阳为副医官。当时尚无医药店铺,但县城及人口稠密地方亦有中医或游散医从事医事活动。民国3年(1914年)在今虎林街大桥东开
  设一个体药铺,商号为福新堂,又称焉家药铺。民国11年(1922年)贵一堂开业,全县中医达10名,其中城区4名,一、二区各1名,三、四区各两名。伪康德2年(1935年)、伪康德3年全县汉医(中医)降至7名。
  (二)中医继承
  中医传入后的医学继承,主要靠带徒弟。民间流传3年劳动,3年学艺才能出师。其方式有从师学医、自学成医、随父行医等形式和住药店学医。
  从师学医,均属中医带徒范畴。一是中医在家带徒,徒弟多系亲友子弟,一般3至4年出师开业。二是中医开药铺招收徒弟,徒弟边学习,边从事抓药(中药调剂)制药和杂务劳动。有的中医定时讲课,有的靠徒弟看书学习,按时考核徒弟成绩。第一年徒弟白吃白干,第二年给点微薄费用,第三年报酬略高于第二年。一般5年左右方能出师。
  自学成医,多为塾师,教师自己攻读医书,熟通中医理论知识后,改行行医。如焉兆年,原属教员,民国3年弃教行医,民国8年又回教育界。
  随父行医,皆系家传世医。
  住药店学医,多为药店店员,在实践中学习,掌握药性,学习中医知识。
  (三)中医事业的发展
  民国8年(1919年)后,行医者陆续从外地迁入。多是流入出师不久行医年浅的中医和不学无术的“庸医”。因而中医队伍出现数量少,素质差的状况。日伪统治时期,伪满政府对中医采取甄别、登录、不许中医带徒等手段,限制中医发展。至伪满康德2年(1935年),全县只有7名中医。数量少,但某些中医为群众保健事业起了一定的作用。如中医顾明轩等为抗联治病送药等。日伪时期中医虽受压抑,但仍潜滋暗长,至伪满康德12年(1945年)虎林解放前夕,全县个体行医中医仍有20名。
  由于战争原因有的中医迁往外地,至1950年县内有中医3人,1959年县内中医发展至77人,1965年23人,1975年25人,1978年45人,1985年47人。
  二、西医
  (一)西医传人
  据档案记载,民国16年(1927年)4月,宁安县的老西医大夫范凤山,来虎林开设长寿堂西药房,虎林始有西医。同年,从外地迁入一名王某,在虎头开设一西医诊所,后委为公医,群众习惯称王公医。民国17年(1928年)从外地迁入1户名为李清林者,在西街基(今太和)开设一西医诊所,称清林诊所。伪满康德4年(1937年),从外地来一朝鲜族医生姓朴,先在太和开设西医诊所,后迁至虎林街。自伪满大同2年(1933年)日军入侵虎林后,开拓病院14所(专供日本人看病),地方医院(所)6所。1945年8月,日伪开设的诊所、医院、房屋全部烧掉,其人员大部随军西逃。其他西医诊所亦先后关闭或外迁。
  (二)西医事业的发展
  解放后,1945年9月,由5人组成县立病院,医师屋宜政仁(日本人),医务助手王宪和、书记木户悦藏(日本人),看护姐(护士)山本梅子(日本人),夫役孙继勤。1946年6月,人民政府重新组建县立病院,10月开诊,工作人员5人,其中医师1人,隶属县民政科领导。
  建国后,医疗人员的素质及设备日益提高和完善。县内西医队伍的发展壮大,主要靠三方面:一是靠国家配高、中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二是靠1958年集体转业官兵中优秀医护骨干;三是初级卫生人员靠本县培养。还有少数由护士、助产士改称为医士的。1946年至1956年,西医师依次有贾云阁、栾中林、许松云、姜贵文等,医士有郝玉林、李继尧,护士周善宝,助产士李充。1950年从松江省卫校接收助产士张雅珍。1951年从部队调入护士孙哲。1952年首次接收松江卫校毕业医士2人。1955年接收佳木斯医士学校毕业医士6人,齐齐哈尔市医士学校毕业医士1人。1958年接收沈阳医学院毕业医师1人。1961年接收黑龙江省大专院校毕业医师2人。1962年接收中专毕业医士14人。1963接收年高等院校毕业医师16人,中专毕业医士5人,1964年毕业医师23人,中专毕业医士50人。1965年接收高等院校毕业医师3人,中专毕业医士3人。1968年、1970年至1975年,每年均有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分配的毕业生。
  全县卫生部门西医师(士)1950年只有3人,1955年9人,1965年110人,1975年122人,1985年122人,其中主治(管)西医师24人。
  工矿及其他部门西医师(士):1958年446人,1965年231人,1975年161人,1985年49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西医师43人。
  虎林地区(全口径),西医师(士):1950年3人,1965年343人,1975年283人,1985年623人。其中副主任西医师1人。主治(管)西医师67人。
  三、中西医结合
  (一)西医学习中医
  1958年—1959年,全面普及针灸,一次次分期、分批办针灸培训班,临床医生约占80%,视病情轻重可开展针灸疗法。
  1971年选派西医师梁守璞去牡丹江医专离职学习中医1年。1972年继而选派西医师张振生去黑龙江省中医学院离职学习2年。这些同志学习期满回县后,成为西医学习中医的骨干,连同大学毕业的中医师王连祥等一起当教员。从1973年3月起先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6期,每期30~40人。第六期学习班30人,于1977年12月2日结业。在职西医一般都经过3至6个月的轮训。使临床医生初步掌握中医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十三经络”等理论知识和一些临床治疗方剂,并且开始采用一些中医药方法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1953年前,中西医之间仍有着严格界限:中医处方不准使用西药,西医亦不使用中药。
  1956年县卫生院建立中医室之后,经常邀请中医共同查房、会诊、病案与死因讨论,中医也可用西药—注射、静点;西医也可开中药方。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定为一项医疗制度,促进中西医合作,并卓有成效。县医院西医师刘秀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145例临床分析》的论文,1977年参加地区小儿科与省儿科学术交流;西医师张显德《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论文。1983年参加省口腔学术交流会;中医师李秀云《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的论文,在1985年牡丹江市中医学术会议上交流。
  四、护理人员
  (一)县医院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是随着西医传入而产生。日伪时期,在满赤病院任护士工作的中国人员有两人。
  1949年后,从驻林口部队分配1名转业护士。1952年7月接收松江省护校毕业生3名。1953年9月接收第二批一年制松江省卫生厅护训班牡丹江分校毕业生两名。1954年7月接收第三批2年制护士毕业生两名。1950年至1955年县卫生院将6名护士改职,其中4名从事医疗,1名做检验,1名到药局工作。1956年护士李德林被任命为第一任护士长。1958年除接收一批军队转业人员外,同时接收毕业于哈尔滨医大护校3年制护士两名。1962年接收牡丹江铁路卫校2年制毕业护士8名。1963年7月,接收牡丹江农垦局卫校2年制护士班毕业生11名,同年9月接收佳木斯卫校3年制毕业护士两名。以后每1年或每2年就有国家分配的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1972年4月,县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临床技术操作水平,选派8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县卫生科举办的护士训练班,学期6个月。1975年医院将经过培训的8名护士分期改职,其中从事医疗4名,从事检验1名,从事药局工作1名。1978年4月,县医院又选派13名护理人员,参加县卫生系统举办的护士训练班,学期6个月。1979年7月,全院有18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经考试、考核合格,晋升为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980年、1981年有10名护士,经考试、考核合格,晋升为护师。1980年7月至1981年7月,县医院选派7人参加县卫生学校举办的护士训练班学习。其中有部分1977年招收大集体青年,参加县卫生学校举办的护士训练班,学期1年。1983年3月至1984年3月,县医院选出15名初级护理人员,参加县卫校举办的护士训练班学习1年。
  1985年底,县人民医院护理人员48人(含护师7人)。
  (二)乡镇卫生院护士队伍
  50年代,乡镇卫生院护士队伍除国家分配外,约占半数左右为部队医务干部或本地吸收,经进修培养或实际工作锻炼的人员。60年代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额逐年增多。农村基层院所根据需要,不仅同样享受统一分配毕业生之待遇,而且中心卫生院、重病区、少数民族地区,时而得到照顾,优先安排。1969年虎头镇卫生院护士曾达8名。1971年至1973年,宝东、伟光、新乐公社卫生院护士曾达7名,而且绝大多数是国家统一分配的专科毕业生,最低是县卫校毕业。1985年,除虎头镇、杨岗镇卫生院仍有4名护士.其余乡卫生院则因体制改变,护士多为1至两名。
  (三)工业及其他单位护理人员
  1958年,随着农垦和林业的发展,医疗保健工作的加强,护理队伍亦突飞发展。临床(不包括护理员)护士发展状况:1958年471名,1959年895名,1960年779名,1965年214名(因局、县及虎饶县分开之原因而减少),1975年157名,1980年246名(其中护师6名)。1985年217名(其中护师6名)。
  五、医疗技术人员
  医疗技术队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的过程。建国后医疗技术队伍的发展,主要途径是:一、接收部队转业的药剂、检验人员;二、招收社会青年与离退休职工子女接班;三、县卫生学校培养;四、接收国家统一分配的高、中等医学院毕业生;五、选择临床医师、医士、护士等从事医技科室工作。
  (一)药剂人员
  伪满康德7年(1940年),满赤病院有1名西药师。从1949年起至1952年,县医院只有西药调剂员1名。1954年至1975年有调剂员3名。1960年全县西药士144人,其中工矿企业129人。1975年西药剂士59人,其中工矿企业33人。1985年主管西药师5人(含工矿企业4人),西药师9人(含工矿企业7人),西药士51人(其中工矿企业34人),西药剂员63人(其中工矿企业42人)。
  (二)检验人员
  1954年,全县检验员只有1名,1956年至1958年检验员为两名。1958年工矿企业检验士23名。1960年全县检验士20名,其中工矿企业12名。1975年全县检验士27名,其中工矿企业13名。1985年全县检验技师8名,其中县医院两名;检验士27名,其中工矿企业18名;检验员29名,其中工矿企业25名。
  (三)放射线人员
  1958年县人民医院购置X光机,开始有两名部队转业医务干部从事X光技士工作。
  为了提高放射线诊断技术水平,选派临床西医师梁永光去北京学习1年。他回县后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还为兄弟单位培养了不少人材。1958年工矿企业有X光技师9名。1959年县医院有X光技师1人。1965年全县有X光技师4人,其中工矿企业2人。1978年全县有X光技师7人,其中工矿企业6人。1980年全县有X光技师10人,其中工矿企业9人。1985年全县有X光技师4人,其中主管技师2人(含工矿企业1人)。
  在医疗机构中,从事理疗与其他医技工作人员逐步发展。如物理诊断技士,牙科技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