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药
第四节 医药
一、中药材采购
1950年虎林县土产公司,先后收购虎骨7架,山参1000余两,其中最大1苗重235克。
1956年6月成立药材公司后,在虎林镇设立药材收购部,在部分基层供销社设立兼营药材收购点。1963年全县药材收购点达13处。1971年后,年收购量在20万公斤以上,品种108种。1985年在迎春镇、东方红镇又各增设药材收购点1处。全县在药材生产旺季,收购点达46处,收购药材31万公斤,品种110种,成为全省有名的药材收购大县之一。1956年至1985年,全县收购各种药材458万公斤,其中黄柏330万公斤,人参70.1万公斤。
1985年省政府规定,中药材除防风、麝香、甘草、黄柏、龙胆草、刺五加、满山红由药材部门统一收购与经营外,其余品种全部放开,自由购销。
虎林县珍贵药材有山参、虎骨、鹿茸、熊胆、龙胆草、细章等10余种。公司收购部设有贵细药材收购加工技术员。由于多年采挖和猎捕,大多品种枯竭,收购量逐年减少。
二、中药材生产
1956年医药药材公司成立后,积极发展药材生产,当年种植红花1亩,茴香两亩,收购野生药材500余公斤。
1959年药材公司设地产组,并派人去河北安国县学习种药技术,回来后开展南药北移试验。主要有白芍、白芨、白术、生地、山药、丝瓜、菊花、枝子、只壳等24种。当年还扶持八五三农场大和镇参队栽植人参85丈,八五九农场养鹿1450头,产仔鹿160头,成活102头。
1962~1970年,县药材公司先后在新乐乡的新民、跃进、新乐、兴隆4个大队引种人参,并四去吉林购买种籽,种植12500公斤。还在抚松县请来一名技术员指导种参,将吉林的栽培技术学过来,人参面积逐年扩大,1970年留存面积已达131亩,收购鲜参1842公斤。
1971年,全县种植药材8个品种,405亩。其中人参82亩,党参64亩,黄芪150亩大力子34亩。
1978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820亩。其中人参164亩。黄芪110亩,大力子450亩,党参100亩,平贝3亩。当年收购人参34918公斤,黄芪15110公斤,大力子4200公斤,党参2450公斤。
1980年全县人参留存面积达510亩,收购鲜人参33586公斤,被省列为人参基地县。人参生产与加工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并奖励1台黑白电视机。1985年人参留存面积639亩,全县种参户135家。其中个体种参户90家。
三、中药材资源普查
1966~1968年,县医药公司为摸清底数,发展药材生产,对全县中药材资源进行了普查,初步查明全县中药材资源品种148种。其中根茎类有人参、平贝、桔梗、苍术、独活、买仙、龙胆草等30种。主要分布西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漫岗。果实类主要有车前子、大力子、水红子、仃力子、苍耳子、兔丝子等30余种。主要分布在山前漫岗、西河平原中的草坡、荒野、田头路边等。花叶全草类有大蓟、小蓟、木贼、血见愁、老观草、仙鹤草、泽兰、艾叶、旋复花等40个品种,全县各地均有分布。皮木类有黄柏、白鲜皮、秦皮、檞寄生、鬼见羽等15种。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水生类药材有荷花、荷叶、莲房、芡实等5种.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沼泽地中。真菌类药材有马勃、元蘑、黑木耳、榆黄蘑等7种,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和中部孤山残丘。动物类药材主要有虎、鹿等21个品种,山区平原均有分布。这次普查队共15人。
1985年7月,根据《国务院[1982]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和省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县抽调技术人员与地产员25人,分5个组组成外业普查队,对全县中药材品种资源、生态环境、分布特点、蕴藏量、年允收量进行系统的普查。普查从8月10日起全面展开,历经15个月时间,基本摸清了底数。全县野生中药材品种230种,隶属于92科152属,蕴藏量6000万公斤。其中植物类药材77科198属,蕴藏量1000万公斤。在国家统计的363种、省统计的55种中,虎林县有110种。重点品种黄柏蕴藏量500万公斤,分布面积55万亩,主要产区有东方红、迎春、七虎林林场等。刺五加量500万公斤,分布面积17.6万亩,主要产区有迎春、东方红、虎头、永红等地。苍术蕴藏量150万公斤,分布面积13万亩,主要产区有迎春、新乐、伟光等地。东北大活蕴藏量300万公斤,分布面积190万亩,各地均有分布。五味子蕴藏量25万公斤,分布面积14万亩,主要产区在东方红、迎春两林业局及杨岗林场和七虎林林场。
这次普查新发现13个新品种,即树舌、白微、防风、远志、徐长卿、刘寄好、伸筋草、皂角、缬草、绶草、列当等。其中树舌分布较大,蕴量在500万公斤以上。树舌属多孔菌科,又名老牛肝、平盖灵芝,系民间草药,用治疗各种癌症。
四、中西药品销售
1957年经营365种,1985年经营4934个品种。
五、制药
(一)医药药材公司制药
1、饮片加工炮制
1936至1967年,主要是作坊式的手工操作,年加工品种310种,加工量两万公斤左右。1968年至1975年间,先后购进两台切药机,黄柏、寄生等一些大宗货用机器切制。
年切制量两三万公斤。不仅满足了本县医疗的需要,而且还向外推销地产药材的加工饮片。对一些贵细药,如鹿茸、马钱子等仍用手工切制。
1956年公司建立了饮片加工厂,工作人员12人。其中,集体9人。1980年以来,加工厂不断改修、扩建,新购置切药机、炒药机、粉碎机、锻炉和生产专用锅炉等专业设备15台(套),年加工量10万公斤左右。在1983—1985年的全省饮片质量检查评比中,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第一名。
2、人参加工
虎林县人参加工始于1971年。手工刷参,加工成品是红参与白糖参。1980年,添置了比较先进的设备,年加工能力达20万公斤。1980年受省医药总公司的表彰,并奖励2500元。1985年加工红参8687公斤。
(二)医院、药厂制剂
1959年,全县县级医院15个。其中除县人民医院之外,还有农垦第一职工医院,八五○、八五二、八五三、八五九农场医院等制剂室,多数医院转化糖自给有余。1960年县人民医院正式成立药剂科。
1961年,自己动手采集和生产药材。共采集地产药材90271公斤。自制转化糖350万毫升,松针糖浆3450公斤,糖麸饼(丸、散)12000公斤,维它钙粉681公斤,以及益母羔、鹿胎羔、肝注射液等20余种,占治疗4种疾病所需药品的54%。是年,已有初具规模的制剂厂3处。除自给外还支援外地十滴水、酵母、虎骨酒等13个品种。价值25万元。
1976年,县人民医院制剂室改为制药厂,开始生产中草药制剂。1978年药厂下马。1983年恢复投产。1985年,县卫生局拨款新建药剂室160平方米,增添了新设备,经地区再次检查合格发证投产。生产品种主要有5%、10%、50%葡萄糖,生理食盐水等10余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