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起居 一、饮食
本县主食最早以玉米为主(又名苞米)兼食小米,白面、大米年节少许。用玉米做出的苞米饼子有两种:一种是发面的(先用引子发酵,做时用碱),另一种是死面的不发酵。在农村习惯于吃放碱小
解放以来,由于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小麦逐渐稳产,到大面积耕种,以及近年来水稻田的开发,主食白面、大米增加很多。加上,县内的几个大国营机械化农场,自70年代中期后场内职工全部改吃细粮,其中90%是白面,10%是大米。县内居民用粗粮到农村换细粮吃,所以县内居民,大部分也以吃细粮白面、大米为主。
二、服饰
1949年以前,冬季穿着多是棉平纹布对襟布扣袄与丐腰裤,黑色居多。天太冷时着大襟棉袍。沿乌苏里江一带多穿俄式皮袄。夏季对襟裤褂,天太热时褂是对襟白色的。雨天披蓑衣。年轻女装大红大绿、粉色较多,中年稍深色,老年为深色、蓝黑色的多。款式均是大襟,老年妇女扎腿带,有些青年妇女穿半截袖带花旗袍。小娃娃夏季光身带个红布绣花的兜兜。
冬季男人戴貉、狗、兔皮帽。部分老头戴毡帽头。夏季戴苇笠头。年老妇女戴布帽。小孩子戴家做的长尾虎头帽。
一般是穿家做的布鞋,有纳底棉鞋、单布鞋。年青妇女鞋面上绣花。有些男的冬穿牛、猪皮做的靰鞡或棉胶鞋。沿乌苏里江一带穿仿苏式长筒或矮腰的毡疙瘩。有的沿袭赫哲人穿狗皮缝的长筒“翁得”、“趟头马”、“趟头牛”。夏着旁开启的胶布面水袜子。
1949年后,穿着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和近年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民穿戴的款式越来越新。建国初期,衣料由平纹改斜纹,穿青、蓝布人民装。戴平顶苏式帽较多,穿皮鞋的也越来越多,款式也有改善。1979年以后,样式逐渐多起来,各种高级衣料服装、呢子大衣、皮大衣、各色花裙,各种西服也兴起来了。
童装盛行涤棉“宝宝装”、针织尼龙“蝙蝠衫”。青年妇女夏季时兴柔姿纱做的各种颜色的连衣裙及长袖、半袖衫。男人夏着银灰色或白色棉的确良花衬衫和格衬衫。春、秋多着:高档毛尼料、中档混纺毛花尼、低档纺毛大尼西装。这个季节风衣盛行,男女青年多半喜欢穿着“大地牌”风衣。冬季男女青年穿着鸭绒服,妇女还喜欢穿织布缎棉袄、尼龙缎罩衣。壮年男子多穿中山装。
三、居住
解放前一般是草木结构的住房,里面是南北火炕,带轴的木门,外糊纸的木楞窗。人口多的家有正房、厢房。贫穷人家住一种简易的马架子、地窨子。
解放后,仍是草木结构的房屋。只换上了两扇的玻璃窗和带玻璃的门。70年代,住宅大有改变,城镇基本是砖瓦结构的房屋,每户40—60平方不等。窗户有三扇或四扇的。室内粉刷一新。有些是水泥地面,有些是地板。农村也逐渐住上砖瓦结构的房屋。
四、礼节
清末见面磕头作揖,民国以来演变成鞠躬行礼。1945年8月光复后实行握手礼,沿袭至今。早午晚相见互问:“吃饭了”,对长辈则带称谓。到家来让坐,敬烟、茶,走时留饭,以示礼貌。
五、娱乐
解放前青少年放鞭炮、踢毽子、下五道、打烟卷皮、跳绳、放风筝为戏。成年人在休息之际,爱说今论古讲故事,看蹦蹦戏。过年节扭秧歌。耍龙灯、跑旱船。解放后看剧、看电影。有不少业余剧团登台表演。举办运动会参加田径比赛、球类比赛,听收音机。近年来城乡群众守在家里看电视,青年男女每到周末涉足舞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