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婚丧喜庆

第二节 婚丧喜庆


  一、婚姻
  旧时议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不自由,重视门当户对,属相相合。根据两家经济状况和属相,只要媒妁提亲,父母同意,不经儿女同意即可定婚,有些户娶童养媳。解放后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双方直接定婚。
  旧时定婚,男方将在定婚之日写“媒柬”,并付给女方财礼钱,上百元甚至千元。解放后,这种买卖婚姻逐渐减少。
  旧时结婚,也称“迎亲”或“娶亲”。迎娶时男骑马。女坐轿。男家宴请亲朋,男家亲友乡邻在当天去拜贺,并赠送礼钱。有些家还雇吹鼓手助兴。解放后提倡新事新办,新婚男女配戴红花,摆上烟、糖和茶水,举行新婚仪式。主婚人、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然后,按照来客要求,让新郎新娘唱歌等做逗人取笑的动作。但要财礼、上重礼、大操大办有抬头。
  旧社会男丧妇,可以继娶;女亡夫,则不准改嫁,提倡守节。解放后,寡妇不再受人歧视,可以自由改嫁。近年来,鳏寡老人配偶的也增多了。过去男女结婚后,女方随男性,叫××氏。解放后,打破陈规,女方结婚后仍用自己的姓名。
  过去家族一般是三世同堂。现在是大家庭分化,各立炉灶。过去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现在是男女平等。
  二、生育
  以前生孩子,重男轻女。生了男孩欢天喜地,若是女孩就不高兴。还希望多子多福。
  所以每家小孩四、五个,多有生十个的。孩子生下来,亲友送鸡蛋等礼物祝贺,近亲有送鸡的,给产妇下奶。给小孩过“满月”、“百岁”、“生日”。还弄些东西叫孩子抓,如抓到笔将来当官,抓到算盘长大做买卖,抓到工具将来种地。哄小孩把摇篮吊在天棚上悠荡着。解放后,重男轻女的习惯逐渐减少。特别是计划生育实行之后,基本是一对夫妻一个孩。现在生孩子亲友也送礼,有鸡蛋、奶粉、麦乳精、衣服、钱等。凡有托儿所的地方哄小孩全用摇床,代替了过去的摇篮。
  三、寿辰
  多为老年人祝寿。特别是60岁以上,祝寿更多。亲友在寿诞之日,赠送寿糕,以祝“长命百岁”。有的也送钱。寿日,由祝寿之家宴请至爱亲朋。但主食多为面条,表示长寿。给小孩过生日也普遍。
  四、丧葬
  过去,均实行木棺土葬。人死后门外挂一串黄表纸,按年令一岁一张。搞报庙、入殓、送殡等活动。烧黄表纸、焚纸钱、扎纸人、纸马、纸牛、纸车,子女穿孝服守灵、磕头,出殡打灵头番。出殡之后的7天烧“头七”……,49天烧“七七”。死后百天烧“百日”。现在实行殡仪改革,迷信色彩有所减少。曾一度实行过开追悼会。亲友们送黑布、送花圈代替了扎纸人纸马。城镇实现了火葬,骨灰存放于殡仪馆。亲人们逢周年去到那里祭奠。